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91)
2023(8797)
2022(7364)
2021(7010)
2020(5841)
2019(13075)
2018(13123)
2017(25468)
2016(13669)
2015(15345)
2014(15250)
2013(14640)
2012(13189)
2011(11817)
2010(11943)
2009(10671)
2008(10227)
2007(9089)
2006(7832)
2005(6705)
作者
(36427)
(30573)
(30504)
(28664)
(19319)
(14754)
(13849)
(11712)
(11514)
(10871)
(10852)
(10172)
(9860)
(9385)
(9373)
(9126)
(9098)
(8920)
(8820)
(8685)
(7436)
(7341)
(7267)
(7014)
(6809)
(6751)
(6700)
(6669)
(6135)
(6019)
学科
(57238)
经济(57195)
管理(31674)
(27346)
方法(25603)
(22459)
企业(22459)
数学(21264)
数学方法(20714)
地方(16926)
(15095)
中国(13408)
业经(12839)
理论(11979)
(10631)
农业(10264)
(9142)
地方经济(8937)
环境(8393)
(8332)
(8331)
贸易(8326)
(7951)
(7531)
教学(7347)
教育(6991)
技术(6724)
(6706)
(6672)
金融(6668)
机构
学院(184408)
大学(179179)
管理(69229)
(64836)
经济(63071)
理学(59796)
理学院(58995)
研究(58592)
管理学(57488)
管理学院(57136)
中国(43421)
科学(38385)
(38327)
(29509)
师范(29295)
(28449)
(28140)
(27969)
中心(27701)
研究所(26124)
(25774)
业大(25608)
北京(23986)
(23502)
师范大学(23477)
财经(22591)
(22135)
技术(21665)
(20286)
农业(20061)
基金
项目(127395)
科学(100359)
研究(95537)
基金(88953)
(76947)
国家(76271)
科学基金(65828)
社会(58792)
社会科(55622)
社会科学(55605)
(53031)
基金项目(47726)
教育(45078)
(43944)
自然(42467)
自然科(41418)
编号(41416)
自然科学(41412)
自然科学基金(40586)
资助(36330)
成果(32588)
课题(29090)
(28935)
重点(28802)
(26324)
(26099)
(24563)
项目编号(24528)
创新(24413)
科研(23876)
期刊
(74472)
经济(74472)
研究(48605)
中国(35334)
教育(26488)
科学(25296)
学报(24789)
(23870)
管理(23792)
(20445)
大学(19198)
技术(18166)
学学(17753)
农业(16997)
业经(14314)
(12356)
金融(12356)
经济研究(11253)
图书(10980)
资源(10880)
统计(9877)
(9479)
问题(9469)
(9462)
财经(9436)
(9238)
(9128)
职业(8867)
商业(8742)
(8701)
共检索到264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舒萍  
场景理论为文化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价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使用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对新兴文旅社区进行分析,为文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阿那亚文旅社区以建筑IP、文化设施明确真实性环境;以艺术介入、生活创新还原戏剧性活动;通过居民参与、游客背书回归合法性认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历史遗产支撑文旅开发和新兴社区构建在地文化的不同类型文旅社区而言,可以通过静态的场所塑造社区形象,将建筑与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可视符号,明确场景文化真实性;通过动态的活动实现场景互动,成为文化空间中建立气氛美学的媒介,联结人与空间,还原场景文化戏剧性;通过社区参与者构建在地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居民话语权,增强场景文化合法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舒萍  
场景理论为文化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价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使用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对新兴文旅社区进行分析,为文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阿那亚文旅社区以建筑IP、文化设施明确真实性环境;以艺术介入、生活创新还原戏剧性活动;通过居民参与、游客背书回归合法性认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历史遗产支撑文旅开发和新兴社区构建在地文化的不同类型文旅社区而言,可以通过静态的场所塑造社区形象,将建筑与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可视符号,明确场景文化真实性;通过动态的活动实现场景互动,成为文化空间中建立气氛美学的媒介,联结人与空间,还原场景文化戏剧性;通过社区参与者构建在地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居民话语权,增强场景文化合法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碧凡  陶卓民  郎富平  
有效、公平的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选择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富阳市东洲街道黄公望村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基层组织引导、企业(景区)带动、社区主导三种典型社区参与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共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社区参与内容较为单一,参与层次浅;社区参与的程度依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社区受益主要源自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获得和培训教育机会的提供等。总体而言,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公平性与旅游业所处的发展阶...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静艳  韦玉春  黄丽英  刘春媚  施琼  
社区是生态旅游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南部非洲自然保护区、中国云南哈玛谷社区、印度尼西亚哈里曼山国家公园和中国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比较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非政府组织主导、社区自主、多主体共同开发和旅游企业主导4种社区参与模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黄从慧   王群  
随着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门户社区居民享有的生态权益与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对等成为旅游生态不正义的重要表现,实现生态正义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黄山风景区东南西北4个门户社区为案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从人际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两个方面分析门户社区居民对生态正义感知的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受访的门户社区居民对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人际生态正义;(2)生态正义总体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西门>东门;人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东门、西门,北门、西门对互动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对环境责任行为感知水平最高,其他三个门户社区差别不大,北门、西门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3)居民生态正义感知空间差异受区域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制度和个体价值观念四种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基于游客追寻与其想象一致空间景观的研究先验,以黔东南州岜沙社区为案例,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岜沙社区传统空间生产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在旅游发展之后,多元主体对岜沙社区空间想象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岜沙社区传统的真实空间与其被建构的空间,发现:(1)建构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脱离,这会改变岜沙社区空间生产的规则,进而会改变其空间变迁的路径;(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集体建构了岜沙社区的空间。在讨论部分,文章提出不同群体在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生产规则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慧   何玥明   高彩霞   张梦真  
在以符号和审美为表征的后现代消费时代,游客需求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沉浸体验转变。我国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业态单一、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借助Harvey的时空修复理论对秦皇岛滨海旅游空间的迭代更新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阿那亚以“资本-空间”动态交互方式完成传统滨海旅游地时空修复,一方面资本通过对景观的嵌入式改造,催化了地理空间的价值延伸与再生产,另一方面空间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生产体系参与资本的循环;(2)纵观时空修复过程可知,阿那亚通过空间赋能、社群运营与身份认同等实践方式重塑了人居环境,使传统滨海目的地转化为具有符号、秩序以及情感等多维价值面向的旅居共同体,共筑多元化社群的精神文化家园。随着旅居时代的到来,流于表面的观光游览也不再能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内容创新、服务联结与属地文化营造才是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关键。该研究旨在从时空修复与价值重塑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滨海旅游地发展转型展开探索性案例研究,为滨海旅游产品迭代与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虹  曹兴平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苗寨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探讨其社区主导式旅游开发参与机制与苗族"议榔"文化传统的适应性,寻找中国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模式与社会文化系统因素的深层逻辑关系,揭示其现象背后的规律及相关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越  赵振斌  
景观变化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方法对景观变化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解释能力还相对欠缺。论文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案例地,采用了一种地理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PPGIS和半结构访谈进行调查,共获得300套访谈问卷与填图以及景观变化感知空间点数据1 614个,基于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揭示案例地居民复杂感知内容及其空间特征。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区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居民感知的景观变化类型、空间格局以及感知景观变化与实际物质景观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通过访谈调查获得的感知景观变化内容复杂,但存在环境变化、农田房屋利用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经济变化的主体结构;2)感知景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斑状或带状分布,与社区主要景观节点、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分布位置相关联;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利用形态变化对感知变化的影响同等重要,利用方式改变所承载的社会构成变化为解释景观变化社会效应提供了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河有  
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客观现象与趋势。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都具有特定的发生机理。根据民族旅游活动与民族社区的相互影响程度,民族旅游社区化可以分为零星社区化、半社区化和完全社区化三个发展阶段,民族社区旅游化可以分为零星旅游化、部分旅游化、完全旅游化和创新旅游化四个发展阶段。从民族旅游实践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郁成  邵鸿  
中国实行的住房商品化政策将使中国社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区关系将使原有的旅游服务转变为社区化服务。社区化旅游服务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 ,而要依靠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姚娟  田世政  
自然保护区内少数民族原住民是旅游大社区中的一个群体,其旅游参与内容及深度对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国内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开发中采取了原住民整体搬迁模式。以新疆喀纳斯生态旅游景区为例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种搬迁模式下的原住民旅游参与方式与内容,对景区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游客管理疏导不力,游程不畅,削弱了景区市场营销的优势,抑制了景区环境管理的力量,降低了景区旅游供需调节能力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丽华  张宏胜  
旅游本就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文化的交融和情感的沟通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为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旅游供给者们曾经考虑了太多的有形产品。本文则是从旅游的非物质化开发层面入手,探讨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在对这一产品进行基本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其开发意义,着重对其开发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旅游开发要"形神兼备",借助旅游的社会属性来丰富旅游地的旅游供给。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诗靓  马波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作为“主人”的社区却往往是“弱势群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俊  
一、引言新西兰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更以其独有的毛利文化而闻名于世。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居民,长期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毛利文化。18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白人和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新西兰毛利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政府致力于改善毛利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将新西兰定位于两个民族两种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