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11)
- 2023(9887)
- 2022(8340)
- 2021(7886)
- 2020(6356)
- 2019(14325)
- 2018(13920)
- 2017(26495)
- 2016(14525)
- 2015(15890)
- 2014(16106)
- 2013(15658)
- 2012(14258)
- 2011(12838)
- 2010(12565)
- 2009(11206)
- 2008(11062)
- 2007(9694)
- 2006(8398)
- 2005(7392)
- 学科
- 济(55684)
- 经济(55626)
- 管理(37435)
- 业(34407)
- 企(27139)
- 企业(27139)
- 方法(20287)
- 地方(18123)
- 农(17141)
- 数学(15928)
- 数学方法(15712)
- 中国(14491)
- 财(13533)
- 业经(13327)
- 学(12698)
- 农业(11997)
- 理论(11078)
- 制(10114)
- 环境(9671)
- 地方经济(9609)
- 和(8741)
- 务(8713)
- 财务(8698)
- 财务管理(8672)
- 贸(8547)
- 贸易(8540)
- 银(8272)
- 银行(8261)
- 技术(8242)
- 易(8170)
- 机构
- 学院(197008)
- 大学(191673)
- 管理(70652)
- 济(70539)
- 经济(68668)
- 研究(65164)
- 理学(60313)
- 理学院(59465)
- 管理学(58295)
- 管理学院(57911)
- 中国(49101)
- 科学(42965)
- 京(40660)
- 财(34838)
- 所(32547)
- 农(31845)
- 江(31316)
- 中心(30904)
- 范(30720)
- 师范(30436)
- 研究所(29505)
- 业大(28072)
- 财经(27596)
- 州(25972)
- 北京(25223)
- 经(24907)
- 农业(24764)
- 院(24425)
- 师范大学(24400)
- 技术(22104)
- 基金
- 项目(133766)
- 科学(104943)
- 研究(100020)
- 基金(94356)
- 家(82657)
- 国家(81871)
- 科学基金(69939)
- 社会(62156)
- 社会科(58726)
- 社会科学(58710)
- 省(54948)
- 基金项目(51171)
- 教育(45822)
- 划(45492)
- 自然(44885)
- 自然科(43752)
- 自然科学(43742)
- 自然科学基金(42929)
- 编号(41663)
- 资助(37205)
- 成果(33274)
- 发(30894)
- 重点(30711)
- 课题(29421)
- 部(28070)
- 创(27941)
- 性(26375)
- 创新(26013)
- 科研(25417)
- 国家社会(25326)
共检索到290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翼云
传统节庆旅游兼具文化性与地域性特点,文化是其内核,地域是其空间。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经历官方办节二十余载,已然成为推动凉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品牌,是传统节庆旅游的成功典范。然而,面对传统节庆旅游市场的相对有限性和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可持续问题仍然值得思考。从场域视角出发,办节地点与仪式场所是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可持续的关键要素。保持办节地点、仪式场所的相对稳定,延续传统节庆旅游核心场域的场所精神,将有助于推动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节庆旅游 可持续 场域 场所精神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瑶瑶
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导趋势。以小凉山地区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西部 民族地区 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大都会把当地的节庆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打造,以此作为展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看到众多少数民族节庆跨越其本来的时空特质,出现了只要有游客来,就以表演节庆取悦游客的局面。东道主、旅游开发方、政府大都对此做出积极评价。本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本文将以彝族火把节为例,分析这种"度日如年"①的旅游开发之利弊,提出节庆资源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节庆 仪式性 真实性 开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田敏 蔡琳
乡村旅游平台是传播特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造全区域智能乡村旅游平台有利于推动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更进一步。本文选取四川凉山州为研究对象,基于凉山州彝族文化旅游和智能乡村旅游平台的现状,从硬件网络层、数据信息层、服务系统层、应用层及用户层五个层面,构建出一个全域智能乡村旅游平台的整体技术架构。以游客和管理者为主体,设计出智能乡村旅游服务模块和管理模块,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文化传播、商业、智能互动及个性化推荐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域智能乡村旅游平台的顺利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刘运伟 李立娜 方方
可持续生计框架是辩证思考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总结,有助于对精准扶贫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蓝本,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并从影响农户生计的内因和外因视角,讨论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识别指数(MPII)的基本构成。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案例区域,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MPII指标体系;识别出420户贫困户,其中80.48%(338户)的建档立卡户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建档立卡农户相比,所识别贫困农户在各单个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几乎处于更劣势的水平,识别效果更加精准。根据贫困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刘运伟 李立娜 方方
可持续生计框架是辩证思考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总结,有助于对精准扶贫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蓝本,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并从影响农户生计的内因和外因视角,讨论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识别指数(MPII)的基本构成。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案例区域,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MPII指标体系;识别出420户贫困户,其中80.48%(338户)的建档立卡户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建档立卡农户相比,所识别贫困农户在各单个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几乎处于更劣势的水平,识别效果更加精准。根据贫困原因的相似性,可将贫困农户划分为人力资本贫困型、基础型资本贫困型、社会资本贫困型、多维资本贫困型、生计环境恶劣型等五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帅雄
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内生发展动力弱,贫困人口占比高,脱贫难度大等问题。按照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其贫困落后的现状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区位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等综合因素交织形成的,在如何实现凉山精准扶贫的问题上,需要充分考虑其扶贫攻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并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建议对策。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扶贫开发 精准扶贫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佩霞
目前,民族地区贫困日益转向自然灾害威胁下的家庭生计脆弱,这一贫困性质的变化要求政策干预转向农业保险支持。考察民族地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普遍存在目标瞄准偏离、对三方农险主体激励不足、缺乏地域特殊性等问题。对此,基于反贫困需要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完善,需要从补贴范围、补贴力度等方面做足对农户、保险经营机构、地方政府的激励,并通过差异化的补贴标准等路径,设计具有地域特征的补贴框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贫困 农业保险补贴 凉山州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晓路 武友德 周智生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色经济。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特色经济 产业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一 马盼盼
森林碳汇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活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创汇增收的手段之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地区,同时又是长期陷于资源陷阱困境的川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探索如何实现森林碳汇,尝试建立碳汇扶贫的模式,既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又为我国碳汇项目实施参与扶贫设计了参考模式。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碳汇 民族地区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铭宁 陈璐 刘富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现状,运用信贷交易合约模型,深入探究进一步提高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空间。同时,在分析模型中加入"涉农贷款保险"因子,从理论上探寻农村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依据。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娟
我国林果市场存在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林果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传统林果市场由于运输成本和供求关系所带来的交易不确定性,使得传统林果市场风险巨大。绿色林果网络营销应运而生。文章指出,凉山州网络普及程度低、林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电子商务硬件落后以及物流设施不健全,制约了林果网络营销的发展。要适应市场变化促进凉山州林果业发展,必须转变网络营销主体观念、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和优化外部环境等。
关键词:
特色林果 网络营销 凉山州 “三农”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颖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实施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在实施期间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对农户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而农户的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成果的巩固。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得以巩固,本文就四川省凉山州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有关农户的利益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剖析,以期对凉山州退耕还林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
凉山州 退耕还林 问题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文田 周宇 康健 赵敏娟
[目的]杂粮产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杂粮生产粗放,技术落后的现状要求农户合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杂粮生产技术效率,进而带动当地杂粮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34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准确评价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并探究环境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总体的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处于低效率水平。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大而增大,杂粮生产存在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是小规模农户杂粮生产的优势所在。(2)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农户杂粮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效率降低,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3)在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中,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先进播种技术和参与技术培训是有利因素,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和机械化生产是不利因素。[结论]提高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需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杂粮补贴范围,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延长杂粮产业链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方方 刘运伟
人力资本是构建农户生计的关键要素,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农户生计选择对于推动农户生计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南贫困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案例区,采用2018年508个农户样本数据,应用回归模型,估算了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山区农户生计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不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教育文化、健康状况对非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健康状况对河谷区农户生计选择影响不显著;非农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农业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负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但其对高山区农户生计选择并不显著;青壮年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非农生计,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高山区表现最为突出,二半山区次之,河谷区较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探讨了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发展之间辩证关系及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特色林果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凉山州彝族美食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基于GIS的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与破解——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旅游节庆意象、节庆依恋、节庆游客环境责任态度与行为——以杭州西溪花朝节为例
民族贫困地区两种主要扶贫模式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调查
民俗节庆遗产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三清山板灯节为例
优势农业资源与优势农产品开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动态变化研究(1985-2014年)
民族地区政府扶贫中的农村市场建设思考——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