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84)
2023(16586)
2022(13580)
2021(12248)
2020(10026)
2019(22302)
2018(21755)
2017(41504)
2016(22452)
2015(24864)
2014(24440)
2013(23419)
2012(21126)
2011(18866)
2010(18810)
2009(17667)
2008(17236)
2007(15120)
2006(13632)
2005(12438)
作者
(61583)
(51556)
(51320)
(48774)
(32719)
(24740)
(23248)
(19746)
(19621)
(18134)
(17638)
(17543)
(16723)
(16097)
(15933)
(15827)
(15272)
(15258)
(14869)
(14811)
(12922)
(12515)
(12418)
(11895)
(11605)
(11377)
(11373)
(11349)
(10238)
(10081)
学科
(90447)
经济(90321)
管理(63629)
(55812)
(46738)
企业(46738)
方法(32067)
中国(27926)
(25886)
数学(24919)
数学方法(24570)
业经(23922)
地方(23674)
(22606)
(20468)
(18817)
理论(17785)
农业(17217)
环境(15588)
(14834)
(14421)
(14009)
银行(13992)
(13669)
金融(13664)
(13471)
贸易(13463)
(13412)
(13215)
(12987)
机构
学院(311897)
大学(309004)
(122554)
经济(119609)
管理(114843)
研究(105846)
理学(98241)
理学院(96972)
管理学(95091)
管理学院(94499)
中国(79815)
(65875)
科学(65085)
(60054)
(51526)
中心(48604)
(48524)
财经(46996)
研究所(46566)
(46311)
师范(45929)
(45634)
(42448)
业大(41693)
北京(40857)
(39492)
(39025)
经济学(38366)
师范大学(37291)
农业(35186)
基金
项目(211034)
科学(168487)
研究(157610)
基金(153095)
(132864)
国家(131752)
科学基金(114186)
社会(102728)
社会科(97281)
社会科学(97262)
(83495)
基金项目(81546)
教育(71841)
自然(71375)
(69947)
自然科(69679)
自然科学(69664)
自然科学基金(68348)
编号(64381)
资助(59571)
成果(52041)
重点(48374)
(47550)
(45482)
课题(45165)
(44097)
国家社会(43051)
(42627)
创新(41190)
科研(39624)
期刊
(144649)
经济(144649)
研究(93488)
中国(63230)
(46589)
学报(44485)
科学(44335)
管理(43010)
(42778)
教育(36894)
大学(34623)
学学(32445)
农业(28687)
(26445)
金融(26445)
技术(25718)
业经(25050)
财经(22958)
经济研究(22039)
问题(20249)
(19982)
资源(15965)
(15040)
(14991)
(14754)
现代(14740)
图书(14423)
科技(14066)
商业(13693)
(13426)
共检索到467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苏云清   周玲   阳鹂   陈学平  
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对传承城市文脉、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Bourdieu的场域理论,建构旅游场域的概念模型,并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数理分析方法对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合柴旅游化经历旅游市场初构、旅游空间置换、复合空间生成3个发展阶段,在主体互动模式、资本累积、文化认同、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2)旅游资本和主体价值感知是关键的中介因素,通过有效衔接旅游惯习而形成3条推进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链式路径,且游客和居民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异质性;3)旅游惯习、旅游资本、主体价值感知是推动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核心条件,主要通过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形成3种非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驱动类型——价值依存型、利益诉求型、惯习内化型。研究结论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影响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复杂因果关系及理论过程,为旅游地文化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玮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以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时段为界,分类梳理古地图、古诗词、古画卷、老照片等图文史料,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地理和文化空间2个层面,溯源其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凸显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南京城市发展变迁中担负的城市记忆表征、民族文化传承、市井生活繁衍及地方特色沿袭等重要功能,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及城市文化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马梦瑶  
以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弱集聚状态,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2)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东北多,西南少",形成1个高密度地区—长沙,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呈"圈层"式扩散;3)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冷点区分布面积大于热点区,整体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特征;4)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高级别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等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雨婕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本文通过马蜂窝数据网站收集到本地居民游记211篇、外地游客360篇,运用Rost CM6.0软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游记文本进行词频分析,从文化记忆角度切入,探讨两类群体对个体角度的具体景点和整体角度的景观类型所产生的上海旅游形象感知差异,结果将旅游形象感知分为休闲娱乐记忆、自然生态记忆和历史人文记忆,发现两类游客对历史人文记忆都较为深刻,自然生态、休闲娱乐记忆则均存在差异。上海应利用热点效应,在重点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挖掘潜力景点的价值,以提升旅游形象,加深身份认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俊  李月辰  席建超  葛全胜  张云  马占东  
研究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1992—2009年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0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减少速度最快,为4.66%;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2%;耕地大部分转移为建设用地,1992—2009年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面积为891.35 hm2,占总耕地转移面积的54.76%;旅游用地面积增加了425.35 hm2,占建设用地增长面积的27.69%;2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刘吉祥  肖龙珠  
近年来我国旅游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发展同质化,"千镇一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空间肌理和传统特色文化被忽视甚至被践踏等严重问题。现阶段的旅游小镇发展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在城市设计中,价值观的确立应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人文主义是众多学科的固有本源和应有之义,在城市学科领域,人文主义是一种强调城镇发展应以人为本,并着重历史文脉、特色文化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文章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从整体生态格局的营造、历史文脉的探寻与继承、公共开放空间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刘吉祥  肖龙珠  
近年来我国旅游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发展同质化,"千镇一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空间肌理和传统特色文化被忽视甚至被践踏等严重问题。现阶段的旅游小镇发展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在城市设计中,价值观的确立应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人文主义是众多学科的固有本源和应有之义,在城市学科领域,人文主义是一种强调城镇发展应以人为本,并着重历史文脉、特色文化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文章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从整体生态格局的营造、历史文脉的探寻与继承、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塑造以及促进共同参与四个层面论述了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设计提供启迪。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康  刘梦琳  
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城市化率仍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提振经济而又符合城市化发展特征的战略措施,浙江特色小镇战略正是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举措被提出的。杭州梦想小镇作为浙江特色小镇之一,其建设发展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贴合当地产业背景,实施效果显著。认为梦想小镇的产生有其特殊性,是时间与空间条件耦合的结果。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转型、实施路径以及影响作用等方面对梦想小镇发展机制进行解析,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及实施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弘久  张捷  
以九寨沟为案例地,利用CFA结构方程验证集体记忆信息建构特征。研究表明:(1)九寨沟居民关于"5·12"大地震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特征可以从社会交流、媒体宣传、生活场景、事件记载等4个维度进行测量;(2)"广播电视节目"的路径系数最大(1.31),说明居民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获取自然灾害认识,它是当地居民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主要来源;(3)潜变量中"事件记载"和"生活场景"的相关系数最大(0.93),"媒体宣传"和"社会交往"的相关系数最低(0.29),这与当地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和同质化社会背景下社会管理者意愿有关系;(4)"广播电视节目"的残差(e4)方差较大,说明其信息来源多样且内容丰富,它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易开刚  厉飞芹  
旅游空间开发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对物理空间相对有限的特色小镇而言,创新、融合、拓展、提升旅游空间,对于破解区域空间资源瓶颈,实现"小空间大聚合"具有显著意义。在全域旅游视阈下,文章以价值网络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包含逻辑起点、作用过程、空间效果在内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旅游+内容"和"旅游+手段"为主要方向,提出了三类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即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增量空间挖潜模式以及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要素挖潜、要素集聚、要素耦合的角度着重思考了旅游空间开发的具体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易开刚  厉飞芹  
旅游空间开发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对物理空间相对有限的特色小镇而言,创新、融合、拓展、提升旅游空间,对于破解区域空间资源瓶颈,实现"小空间大聚合"具有显著意义。在全域旅游视阈下,文章以价值网络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包含逻辑起点、作用过程、空间效果在内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旅游+内容"和"旅游+手段"为主要方向,提出了三类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即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增量空间挖潜模式以及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要素挖潜、要素集聚、要素耦合的角度着重思考了旅游空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余志远  游姣  
当前,怀旧旅游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本文以四川安仁古镇为研究地,以58篇游记为研究文本,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讨论怀旧、现代性和古镇旅游场的关系,并剖析古镇旅游场中触发旅游者怀旧情感形成的媒介是什么,以及旅游者获得怎样的体验等问题。本文指出:现代性是造成现代怀旧的重要因素,传统古镇给现代的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回忆、思恋怀想的诗意栖居地;古镇中的场景、人物、物件和事件所构建的个人怀旧源和集体怀旧源能够触发旅游者的回忆,从而引发其怀旧旅游体验;对于怀旧旅游者而言,他们不仅在古镇里能够暂时性地获得日常生活逆转的、具有补偿性质的反结构式体验,还能感受到反思性的体验、精神层面上的"重返家园"体验以及身份认同建构的体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郁常悦   王晓峰  
个体旅游记忆作为旅游体验的结果表征,反映旅游者本质需求与情感变化,影响旅游者日常生活实践。文章从个体记忆视角出发,基于旅游出行受限现实情境,以疫情期间旅游者自述式记忆文本为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提取个体旅游记忆内容范畴,并结合情感分析法探究旅游者情感反应。研究发现:1)个体旅游记忆内容包含生活世界的记忆唤醒、交融世界的体验记忆认知与生活世界的忆后情感与体悟3个阶段。体验记忆认知受记忆建构影响,以游前出游动机与行程安排,游中美食美景、游客间互动及旅游安全,游后重游意愿表达为主;2)个体旅游记忆的情感反应总体呈积极倾向,旅游者更愿意回忆积极的旅游记忆,忆后情感以高度积极情感为主;3)情感反应类型可分为4类,即积极情感、积极的负面情感、消极情感和消极的正面情感,其中积极情感与积极的负面情感(美好、快乐、怀念、遗憾)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对全面认知旅游记忆、探究旅游本质、提升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