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6)
2023(3478)
2022(2971)
2021(2869)
2020(2298)
2019(5335)
2018(5178)
2017(9049)
2016(5462)
2015(6077)
2014(6603)
2013(5765)
2012(5096)
2011(4705)
2010(4807)
2009(4052)
2008(3953)
2007(3197)
2006(3098)
2005(2839)
作者
(13145)
(11142)
(10780)
(10697)
(6959)
(5251)
(5070)
(4379)
(4186)
(3956)
(3869)
(3795)
(3686)
(3600)
(3597)
(3595)
(3285)
(3278)
(3185)
(3133)
(3061)
(2724)
(2665)
(2614)
(2583)
(2520)
(2464)
(2412)
(2225)
(2196)
学科
(21551)
经济(21525)
管理(10225)
地方(9304)
中国(7331)
(6754)
(6491)
地方经济(6393)
(5481)
(5467)
(5149)
企业(5149)
教学(5086)
方法(4891)
体制(4631)
理论(4584)
业经(4450)
数学(4386)
数学方法(4339)
教育(4316)
(4102)
金融(4101)
(3809)
(3627)
银行(3626)
(3596)
学法(3577)
教学法(3577)
(3575)
学校(3464)
机构
学院(70452)
大学(61473)
研究(26413)
(25935)
经济(25262)
管理(20696)
中国(18911)
理学(17049)
理学院(16766)
管理学(16444)
管理学院(16308)
职业(16211)
科学(15699)
技术(14699)
(13927)
(13626)
(13197)
(12353)
研究所(12279)
职业技术(11821)
(11706)
师范(11632)
技术学院(11445)
中心(11098)
(9916)
(9713)
师范大学(9424)
财经(9388)
教育(9321)
(9257)
基金
项目(44195)
研究(38174)
科学(35662)
基金(28750)
(24685)
国家(24391)
社会(22206)
社会科(20886)
社会科学(20882)
教育(20734)
科学基金(20671)
(20264)
编号(18454)
(16688)
基金项目(15060)
课题(14707)
成果(14575)
(12802)
自然(11561)
重点(11456)
(11428)
自然科(11226)
自然科学(11223)
自然科学基金(10981)
资助(10839)
规划(10833)
(10075)
(9712)
发展(9564)
(9523)
期刊
(32811)
经济(32811)
研究(23077)
教育(21052)
中国(20146)
职业(11226)
技术(10736)
(9386)
(8213)
科学(8134)
学报(7932)
管理(7661)
技术教育(7443)
职业技术(7443)
职业技术教育(7443)
(6724)
金融(6724)
大学(6325)
(6018)
论坛(6018)
学学(5631)
农业(5291)
经济研究(5145)
业经(4919)
财经(4759)
(4227)
问题(4034)
职教(4013)
资源(3826)
改革(3641)
共检索到112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南中  
各种可互联、可感知、可操纵的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万物互联"的情景已经出现,互联网社会正在拉开序幕。高职教育场域的核心组成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学习者也受到影响,同时促使教务职能由以往以事务处理为核心向自由与发展的学习环境塑造转变,呈现出引领性、服务性和治理特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建立以现代支持服务为内核的教务基本框架,形成治理的基本机制,构建以服务——协调为基本工作模式,实现从过程监督到教学生态治理,从组织评价到支持评价,并通过项目制发挥引领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义兵  
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的宏观视角看,教育技术经历了前学科时代、电化教育时代以及信息化教育时代三个时期。教育技术的变迁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与之相应的是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学习变革,即面向过去的知识复制式学习,面向现在的知识重组式学习,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式学习。教育技术变迁与学习变革并非简单的逻辑上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的互动作用,这种变化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吟  
近十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规模渐大,但问题不少,前景也让人困惑。究其根本原因,高职教育被传统的小教育观所左右。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树立全新的大职业教育观,从根本上对高职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厘清高职教育的根本责任与作用,解决高职教育发展障碍,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还高职教育的本来面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洪富  刘献君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1年5月基于布迪厄的理论,本研究把大学作为一种变迁的场域,通过分析变迁场域中教师的实践及其逻辑,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与科研关系。大学场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大学场域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场域的基本活动是教学与科研;大学场域的基础是高深知识;大学场域是一种非常隐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丽丽  
大数据时代要求从更宏观的视野定义教务管理,即"大数据教务管理"。应树立大数据教务管理理念,规范大数据教务管理制度,重构教务管理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化,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加强完善教务管理队伍的能力培养等。如此提升教务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达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敏骞  
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高教体制改革遗留的产物,存在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统筹乏力等弊端,被诟病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要求管理体制贴近地方性行业企业,对管理体制进行地方化改革。改革不能沿袭普通高教体制改革之路,而应有"破"有"立",对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进行重塑。重塑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策略是:在纵向层级安排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政府为主、市地政府为辅"的原则,借鉴德国各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做法提升省级治理能力;在横向职能安排上,以资源依赖理论和整体性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汤敏骞  
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高教体制改革遗留的产物,存在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统筹乏力等弊端,被诟病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要求管理体制贴近行业企业,进行地方化改革。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应进行重塑,坚持有“破”有“立”。重塑的策略是:在纵向政府层级安排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政府为主、地市政府为辅”的原则,借鉴德国各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做法,提升省级治理能力;在横向部门职能安排上,以资源依赖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建构兼容单一部门模式和多部门模式共同优点的治理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苟灵生  
高等教育场域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参与者,它整个活动主要是围绕以知识的传承、传播、生产与消费,以及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关系而展开的,教育场域研究日益具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文章探寻了教育场域的涵义、现状与特征,阐述了教育场域的思想基础,分析了教育场域的嬗变,得出教育场域的变革方向:回归教育的原点和一般意义上对人的探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焱  
学术场域是大学教师特定的职业发展环境,开放性和自主性是其显著的两个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规模扩张、思想转变的冲击下,学术场域发生了巨大变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大学学术的资本化、大学发展的同构化、大学形态的多元化、大学制度的复杂化使学术场域的矛盾和挑战重重。学术场域的变革对学术职业带来的冲击之大不言而喻:一方面,大学教师基于职业角色和权力角色的不同而出现分化;另一方面,学术职业的发展趋向又强烈体现着大学教师的自身属性和本质特征,促使大学教师向教师使命、学者使命、社会使命的回归。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谭春华  王庭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逐步建立高职质量评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以满足办学条件为主、重视人才培养为主、建立示范引领为主和以质量发展为主的变迁,评价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存在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评价目标的偏颇性、评价方法的定势化、评价过程的模糊化的困境,在新时代要全力推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理应从基于学情认知的质量评价精准化、基于院校自主的质量评价综合化、基于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多元化和基于学科介入的质量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入手,通过高质量评价来推动建立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体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磊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冠军  刘永功  
国家政权建设,并非只涉及权力扩张,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它涉及权力本身性质的变化。伴随着近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进行,草场生态治理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传统社会的多维治理,到革命时代的国家强制,再到改革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草场生态政策出现了"再集中"的趋势。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背景,未来的草场生态治理有必要尊重牧民权利,增强牧民集体行动能力,强化地方基层政府的功能,进而实现牧民与国家,特别是与地方基层政府间的良性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