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0)
2023(12063)
2022(10670)
2021(10188)
2020(8596)
2019(20048)
2018(20146)
2017(38960)
2016(21379)
2015(24201)
2014(24352)
2013(24061)
2012(22308)
2011(20071)
2010(19857)
2009(17624)
2008(17304)
2007(14886)
2006(13087)
2005(10949)
作者
(60104)
(49479)
(49119)
(46833)
(31711)
(23910)
(22588)
(19335)
(19045)
(17750)
(17244)
(16482)
(15758)
(15579)
(15278)
(14945)
(14870)
(14558)
(14278)
(14045)
(12285)
(12145)
(11930)
(11287)
(11073)
(11052)
(11008)
(10955)
(9943)
(9814)
学科
(84421)
经济(84332)
管理(60193)
(53298)
(43866)
企业(43866)
方法(36966)
数学(31898)
数学方法(31512)
(22596)
中国(21725)
(20242)
地方(19966)
业经(17935)
(17882)
农业(15193)
理论(14072)
(14041)
(13773)
贸易(13763)
(13668)
(13279)
环境(12916)
(12529)
技术(12506)
财务(12451)
财务管理(12432)
教育(11919)
企业财务(11721)
(11474)
机构
大学(291564)
学院(288955)
管理(115856)
(109068)
经济(106364)
理学(100062)
理学院(98864)
管理学(97125)
管理学院(96578)
研究(96014)
中国(71059)
(63478)
科学(60815)
(50096)
(47555)
(45798)
中心(44481)
业大(44382)
研究所(43271)
(42378)
北京(40304)
财经(40054)
(40053)
师范(39705)
(36421)
(35850)
农业(35691)
(34890)
师范大学(32179)
经济学(31666)
基金
项目(201476)
科学(156925)
研究(149387)
基金(143576)
(124412)
国家(123357)
科学基金(105736)
社会(90963)
社会科(85956)
社会科学(85932)
(79285)
基金项目(77566)
自然(69538)
教育(68696)
自然科(67823)
自然科学(67810)
(66893)
自然科学基金(66545)
编号(62547)
资助(58988)
成果(50830)
重点(44649)
(44050)
课题(42924)
(42772)
(41502)
创新(38612)
科研(38449)
项目编号(38091)
大学(37838)
期刊
(120272)
经济(120272)
研究(85545)
中国(57038)
学报(45454)
科学(41742)
(41276)
管理(41148)
(37921)
教育(37375)
大学(34361)
学学(31633)
农业(28887)
技术(25852)
(23174)
金融(23174)
业经(19624)
图书(19460)
财经(18272)
经济研究(17781)
问题(16126)
(15488)
(14911)
理论(14752)
科技(14342)
资源(13868)
实践(13797)
(13797)
现代(13455)
(13203)
共检索到425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锋  
汶川地震灾后,为解决临时过渡性居住问题,政府组织建造了大量的板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规划布局、面积指标、社会心理和经济成本等方面,将汶川地震板房与国外临时过渡安置房相关案例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板房居住区的容积率在0.4左右,配套用房约占总套数的20%,户均建筑面积约25m2左右,占地60m2左右,人均规划建筑面积约7m2,远高于国际推荐最低标准3.5m2,如将居住、学校和医院等板房区用地统一核算,人均规划占地面积也大于国际推荐最低标准30m2。认为我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板房物质空间规划建设能力,但整体理念和系统性安排水平还需提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9月2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克俊  张鸣鸣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如气候、地质等不确定性因素阻碍重建进程,个别措施不利于民众长远利益,金融贷款方面有潜在的风险,部分援建项目不适合当地的现实需求,而建设成本大幅攀升则是制约重建步伐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在当前或今后给重建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从保障、激励、监督、利益协调、工作推进等多方面深层次探索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机制建设,在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提升重建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伟元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迅  卢华翔  黄继军  殷会良  贺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全国哀悼。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城乡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地震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选址既是重建工作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更是影响重建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是对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几点浅思,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害(包括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灾后重建规划选址的技术原则与相关政策建议,对未来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选址等提供有益经验和技术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汶川地震已近两周年了。受灾居民是否从地震灾害的冲击中恢复过来?影响受灾居民灾后恢复的决定因素如何?本文利用2010年1月在六个重灾县(市)收集的1000余户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对受灾居民灾后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6成的受灾居民经济状况已恢复到灾前水平;宏观社会资本(突出表现在信任上)对灾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灾程度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对灾后恢复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因素如常住地、民族等也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升  毛咪  刘泽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投资1万亿元,灾后重建绩效即各项重建目标完成的究竟如何?哪些政府能力制约重建绩效的提高?研究以上问题,有利于科学评估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并为之后的灾后重建提供重要借鉴。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重建能力及重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在六个重灾县市收集的近1 000个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就业外,各项重建目标完成情况较好;相对其他能力来说,重建资源运用能力对重建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重建资源配置能力,重建资源获取能力和重建资源整合能力对重建绩效无显著影响。因此,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要高度重视重建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资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伟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尽快重建家园,恢复和提升发展能力,是今后几年四川省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灾后重建工作浩繁、持久、面广,为了使灾后重建免走弯路,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的类似灾难,在承受巨大创痛的同时更需要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理性思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彭娟  
5·12大地震与以往地震相比,具有震级高、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救灾难度高等特点。当前,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在此,有必要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汪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强令全世界震惊。地震和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效地控制灾情之后,灾区正逐步进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阶段。土地整理作为灾后重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得到相当的重视。灾区农村土地整理和城镇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灾后土地整理为契机,化困难为希望,变挑战为机遇,促进灾区在新的平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家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铮  程君凤  顾新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灾后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蓓蓓  李华燊  吴瑶  
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章显示,目前灾后重建理论有如下特点: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建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建原则;2、将灾后重建视为灾区发展的契机,表达了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3、灾后重建理论视野广阔,对灾后产业集群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对不同区域空间的重建做出了积极思考;4、灾后重建理论关注重建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客观指出了重建过程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评估了重建可能存在的风险。灾后重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重建的关注集中在重建规划和重建实施工程上,对重建评估尤其是对重建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视不够。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的注意力应该持续介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玉成  徐砥中  勾永阶  任佩瑜  
国内外对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阐述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与其它项目管理的不同特性,分析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户主体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即"GMAC"模式,以及实施"GMAC"模式的配套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