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5)
- 2023(15741)
- 2022(13605)
- 2021(12883)
- 2020(10639)
- 2019(24342)
- 2018(24282)
- 2017(46693)
- 2016(25560)
- 2015(28555)
- 2014(28722)
- 2013(28356)
- 2012(26528)
- 2011(24082)
- 2010(24480)
- 2009(22578)
- 2008(22077)
- 2007(19407)
- 2006(17581)
- 2005(15863)
- 学科
- 济(103769)
- 经济(103668)
- 管理(70552)
- 业(69870)
- 企(54830)
- 企业(54830)
- 方法(42482)
- 数学(35954)
- 数学方法(35493)
- 中国(32179)
- 农(29903)
- 地方(26531)
- 财(25024)
- 业经(23609)
- 学(22568)
- 农业(20187)
- 制(20137)
- 银(19489)
- 银行(19449)
- 贸(18832)
- 贸易(18817)
- 行(18665)
- 易(18195)
- 融(18025)
- 金融(18024)
- 理论(17545)
- 环境(16619)
- 和(16153)
- 策(16105)
- 技术(15843)
- 机构
- 学院(359813)
- 大学(359358)
- 济(142369)
- 管理(141966)
- 经济(139013)
- 研究(125791)
- 理学(120809)
- 理学院(119392)
- 管理学(117287)
- 管理学院(116617)
- 中国(98184)
- 京(78405)
- 科学(77967)
- 财(68552)
- 所(63952)
- 农(58984)
- 研究所(57783)
- 中心(57156)
- 江(55014)
- 财经(53293)
- 业大(52232)
- 北京(50845)
- 范(50186)
- 师范(49746)
- 经(48339)
- 院(46163)
- 农业(45771)
- 州(44923)
- 经济学(41241)
- 师范大学(40094)
- 基金
- 项目(238655)
- 科学(187216)
- 研究(176819)
- 基金(171274)
- 家(148720)
- 国家(147427)
- 科学基金(126178)
- 社会(109431)
- 社会科(103562)
- 社会科学(103541)
- 省(93305)
- 基金项目(90475)
- 自然(82092)
- 教育(80524)
- 自然科(80087)
- 自然科学(80072)
- 划(78897)
- 自然科学基金(78597)
- 编号(73208)
- 资助(71800)
- 成果(60161)
- 发(54206)
- 重点(53341)
- 部(52140)
- 课题(51069)
- 创(48786)
- 创新(45460)
- 科研(45164)
- 教育部(44441)
- 项目编号(44247)
- 期刊
- 济(164780)
- 经济(164780)
- 研究(112703)
- 中国(74904)
- 农(54093)
- 学报(53719)
- 管理(52401)
- 科学(51854)
- 财(49433)
- 教育(43375)
- 大学(40621)
- 融(40028)
- 金融(40028)
- 学学(37998)
- 农业(37302)
- 技术(30973)
- 业经(27948)
- 经济研究(25284)
- 财经(24802)
- 经(21060)
- 问题(20922)
- 图书(19516)
- 业(19283)
- 理论(18032)
- 技术经济(17182)
- 科技(17056)
- 资源(16877)
- 实践(16611)
- 践(16611)
- 现代(16561)
共检索到553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裴玮
汶川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灾害风险表现为市场风险、心理风险和安全风险三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定量研判可以看出,三类风险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一,而各地区对于灾害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该提升产业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转移风险来减少地震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地震 灾害风险 评估 应对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兰恒星 周成虎 高星 程维明 王治华 杨志华 李郎平 伍宇明
2013年4月20日0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强震。此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地形条件复杂,地震烈度大,使得震区地质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强降雨等叠加等条件下,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加剧。本文收集了震区地形、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历史灾害、降雨以及卫星影像等资料,对震区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评估:①地震力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②不同降雨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③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圈定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高危和需要重点监测防范区域,为灾害救援与重建过程中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勇 苟婷 秦宏瑶 何莉
针对2017年8月8日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以国内受访者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灾后目的地形象感知、灾害风险感知和灾害敏感度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暴雨、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期发生率高于地震和山洪,灾害风险高于遭遇各种不便、身体受伤、财务损失等安全风险;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的直接效应大于其对于灾后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灾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负面化过程导致避险行为,但强烈的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提升更大;风险感知与灾害目的地负面形象叠加对风险敏感度的总体增强效应显著,既大于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的直接影响,又强于经由灾后目的地形象产生的间接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星 张捷 卢韶婧 张宏磊 颜丙金 年四锋
黑色旅游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黑色旅游开发是自然灾害发生地灾后恢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战争与事件型黑色旅游地,对自然灾害遗址型旅游地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案例,构建了参观者动机测量量表;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教育与纪念动机、社交与亲情动机、感受与见证动机、认同与求新动机和好奇心动机五大类参观者动机类型。为分析和比较不同来源地参观者动机的特征,探究事件关注度和认知欲望对不同类型动机的影响程度差异,分别以全体参观者和四川参观者为样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全体参观者模型中,事件关注度对教育与纪念、社交与亲情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好奇心动机影响较小;认知欲望对教育与纪念、感受与见证以及好奇心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认同和求新动机影响较小。在四川参观者模型中,参观者对汶川事件的关注度不能激发感受与见证动机,认知欲望对社交与亲情动机的影响也不显著,而对于汶川地震地区的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较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辛亚平 吴晋峰 高佩佩 邓晨晖
正确地分析评估旅游危机的影响,总结旅游危机的影响规律,有助于科学的制定旅游恢复政策。文章根据2003年4月到2008年4月四川省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运用SARIMA模型对2008年5月到2009年8月四川省旅游人数和收入进行预测,用预测值与实际统计值的差值定量评估"5.12"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造成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卫星 周洪建
大量事实表明,每发生一种重大灾害总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破坏力远超单一灾种的灾害链现象。要有效防范灾害链风险,理清其形成过程、构建其评估模型是前提。在梳理国内外链式风险评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链案例,初步提出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①孕灾环境敏感性是致灾因子链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灾害链风险的链发概率,确定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因素及定量关系是评估关键;②灾害链中承灾体重复受灾导致脆弱性增大,脆弱性变化评估的引入将提高灾害链风险评估结果的精度。本文旨在为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进一步推动灾害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关键词:
灾害链 风险评估 概念模型 汶川地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澍
本文试图通过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来研究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以期能够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各方农民利益的实现、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四川 灾后重建 乡村旅游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兴月 闫东东 张俊良
本文从多维禀赋视角出发,选取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4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究该特殊区域人口集聚与地震灾害发生及灾害危险度上升的联系机制和原理,通过探索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如何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找寻地震灾害频发区域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灾害危险度 生态脆弱 人口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游 赖胜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四川 灾后重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甘露 刘燕 卢天玲
在灾后旅游业的研究中,游客对受灾目的地的感知情况的实证案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将游客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4种类型。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游客对四川旅游业的整体恢复状况和恢复措施具有较高的认同,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感知。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四川旅游形象感知、旅游业地震影响感知和对四川旅游恢复措施的看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这些差异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欣梁 温家洪 丁培毅
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阐述了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和应急管理的区别,探讨建立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自然灾害分析、区域脆弱性分析和旅游地的暴露分析,就未来固定时间段内该目的地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计算。为了将潜在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协同旅游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且核算为此所需要的投入,在潜在损失和投入之中进行决策,提出该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策。该风险管理框架是从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参与旅游风险管理出发,提出四位一体的旅游...
关键词:
旅游地 自然灾害 风险管理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世明 李蔚
严重自然灾难发生后,灾难地景区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以重新赢回游客,但是这些策略是否有效,在现有的文献中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灾后游客流失原因与旅游意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安全策略、价格策略、体验策略、情感策略,并实证检验了4种赢回策略对灾后流失原因和旅游意愿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赢回策略 流失原因 旅游意愿 灾后旅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春涛 李熙 段金莉
从自然灾害旅游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精英访谈法和游客问卷调查法,梳理以"5·12"汶川大地震遗址为核心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模式,分析各主要场所(景点)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探讨自然灾害型黑色旅游遗址的教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游客通过游览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难以得到放松或休闲体验;防灾减灾教育能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但是游客对防灾减灾教育的感知薄弱。打造多维度的旅游产品、缩小地震遗址的保存范围、革新遗址的讲解与形象是推动绵阳北川羌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温家洪 尹占娥 孟庆洁 叶欣梁
从地震灾害的本质与灾害风险管理角度,结合国际灾害风险管理经验,评述汶川地震灾难中暴露出来的中国地震灾难风险管理的一些问题,指出过度强调或依赖地震预报,长于救灾而弱于防灾与减灾,使得中国难以降低地震灾难的严重程度。通过分析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国际主流风险管理框架(IRGC、ERM、TDRM、GTZ),指出综合灾难风险管理是全面减灾最为有效、积极的手段与途径,中国在自然灾难管理中迫切需要实施综合风险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