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84)
- 2023(7274)
- 2022(5944)
- 2021(5080)
- 2020(3971)
- 2019(8780)
- 2018(7993)
- 2017(14633)
- 2016(8183)
- 2015(8520)
- 2014(8213)
- 2013(7948)
- 2012(7095)
- 2011(6290)
- 2010(6111)
- 2009(5502)
- 2008(5277)
- 2007(4349)
- 2006(3716)
- 2005(2973)
- 学科
- 济(33489)
- 经济(33450)
- 管理(24680)
- 业(21793)
- 企(16321)
- 企业(16321)
- 方法(14389)
- 数学(13215)
- 数学方法(13142)
- 中国(12394)
- 农(8548)
- 财(8456)
- 地方(7949)
- 贸(7309)
- 贸易(7303)
- 易(7085)
- 业经(6989)
- 城市(6683)
- 环境(6559)
- 学(6484)
- 农业(6213)
- 务(5477)
- 财务(5473)
- 财务管理(5468)
- 企业财务(5252)
- 技术(5187)
- 产业(5066)
- 城市经济(4909)
- 划(4900)
- 制(4626)
- 机构
- 大学(116772)
- 学院(115901)
- 济(47938)
- 经济(46978)
- 管理(45516)
- 理学(40810)
- 研究(40577)
- 理学院(40292)
- 管理学(39666)
- 管理学院(39467)
- 中国(28004)
- 科学(27076)
- 农(25800)
- 京(24209)
- 业大(22520)
- 农业(20865)
- 所(20132)
- 财(19126)
- 研究所(18871)
- 中心(18150)
- 财经(16363)
- 江(15630)
- 院(15237)
- 经(15086)
- 经济学(15006)
- 农业大学(14629)
- 北京(14313)
- 范(14286)
- 师范(14017)
- 经济学院(13843)
- 基金
- 项目(89888)
- 科学(71327)
- 基金(67672)
- 家(62151)
- 国家(61678)
- 研究(57865)
- 科学基金(52856)
- 社会(40126)
- 社会科(38307)
- 社会科学(38297)
- 基金项目(37086)
- 自然(36318)
- 自然科(35558)
- 自然科学(35546)
- 自然科学基金(34911)
- 省(34507)
- 划(30080)
- 教育(25702)
- 资助(25653)
- 重点(20478)
- 编号(20365)
- 发(19309)
- 部(19062)
- 创(18856)
- 计划(18481)
- 创新(17740)
- 科研(17713)
- 国家社会(17704)
- 教育部(15979)
- 业(15822)
共检索到152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我国诸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压力问题,决策者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尝试,譬如通过发展地铁缓解交通压力,或是出台限制私家车出行的政策,这两种手段可以视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对两类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两类政策的协同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解决交通环境问题的疏通类政策(地铁)更为有利,但作用效果会逐步减弱,限行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限,但对一些城市而言,两类手段共同实施的效果会更为突出,决策者应控制好两类手段实施的力度与协同性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鹭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北京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住宅冬季采暖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排放量十分惊人。通过对京郊农村冬季采暖能耗问题的调查,提出了改善北京城市空气质量的新思路,并根据对采暖期节能减排的研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北京 空气质量 农村 采暖 节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曹光宇 周黎安 刘畅 周璟鑫
本文利用ofo小黄车和Mobike两家共享单车平台分批进驻各城市的自然实验,使用城市-日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共享单车进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两家共享单车平台的共同进驻平均将会使城市PM_(2.5)浓度降低约3.832μg/m~3。上述作用集中体现在小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型上,随共享单车订单量的增加而扩大,并且在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和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更为明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享单车 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李文洁 钟太刚 陈哲
选取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II级的天数、可吸入颗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来衡量的空气质量状况,根据与工业增加值的计量建模,研究发现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而固定模型估计结果与之不符,空气质量随着工业增加值得增长而逐渐改善,但到了某个水平,空气质量开始恶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与工业增加值处于正相关关系,某些大城市工业增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已减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贺 李雪铭 田深圳 李松波 宫一路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5—2017年空气质量(AQI)日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7年中国空气污染城市逐渐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提高;(2)中国城市空气质量AQI季节均值在空间上基本呈现出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基本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差异特征较为明显,空间依赖性特征显著,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及华北地区;(4)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因素众多,其中城市工业结构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藏媛 郝枫
构建异质劳动力跨期效用模型,匹配CMDS-2017与286个地级市统计数据,采用IV-logit模型考察空气质量变化对流动人口城市留居意愿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质量改善会增强流动人口留居意愿强度,但提升能力边际递减;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和城市类型,空气质量改善效应均存在明显的群组异质性;5条中介路径中,劳动时间的中介效应最强,且劳动时间和收入水平分别是前端和末端主导中介变量;流动距离越短,空气质量改善对身心健康和劳动时间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故应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与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陈
收集并建立环保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库,构建空气质量指数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空气质量指数的贡献在4.68%~5.54%。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排放1吨,空气质量指数将增加9.25%~9.70%。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160座城市 回归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晨璟 田莉 李经纬
我国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气质量恶化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城市扩张与空气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探索性城市形态指标研究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达了以下观点:(1)不同城市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气污染排放,工业、能源、居住污染排放可以通过规模类形态指标测度,交通污染排放可以通过密度类、形状类、功能结构类城市形态指标测度;(2)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强度、布局,以及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毅 胡宗义 刘亦文 唐建阳
文章利用中国30个重点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准倍差法考察碳强度约束政策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制度差异角度探讨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碳强度约束政策能够显著降低空气污染浓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时间推移,碳强度约束政策的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其短期效果明显,中长期效果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受制于地区制度环境,政府质量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及国有经济占比越低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成一 余敏 陶毅
采用经典采样方法,对长沙3个有代表性中高档居住小区及3个对照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研究了它们的SO2、NO2、TSP含量及其与植物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配置对居住小区环境质量具有明显影响,3个居住小区的SO2浓度全部高于对照环境,6个监测点的均明显SO2浓度低于国家II级标准;居住小区的NO2浓度处于较高水平,5个监测点高于国家II级标准,符合标准的仅有1个监测点;6个监测点的TSP含量均超过国家II级标准限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树强 史婧
选取2005年~2017年我国30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将其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空气质量不仅会影响住宅价格,而且具有区域差异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消费者购房时更关注空气质量,在东部地区空气污染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引起住宅价格上涨58.0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空气质量变化不会引起住宅价格变化。
关键词:
空气质量 住宅价格 区域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