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2)
2023(13412)
2022(11192)
2021(10102)
2020(8150)
2019(18463)
2018(17487)
2017(33358)
2016(18505)
2015(20157)
2014(19875)
2013(19228)
2012(17961)
2011(16076)
2010(16290)
2009(14873)
2008(14806)
2007(13661)
2006(12171)
2005(10469)
作者
(53558)
(44319)
(43844)
(41965)
(28257)
(21086)
(19950)
(17177)
(17076)
(15931)
(15145)
(14553)
(14253)
(14083)
(13840)
(13736)
(13311)
(13115)
(13051)
(12715)
(10978)
(10884)
(10819)
(10152)
(10134)
(9876)
(9784)
(9735)
(8902)
(8810)
学科
(69699)
经济(69617)
管理(55051)
(46608)
(36219)
企业(36219)
方法(27894)
数学(24766)
数学方法(24506)
中国(24396)
(22065)
(20723)
(18326)
地方(17929)
(17719)
银行(17681)
(16671)
业经(15367)
(14855)
贸易(14844)
(14435)
农业(13882)
(13306)
金融(13306)
(12970)
环境(12355)
(11354)
制度(11347)
(11269)
(11062)
机构
学院(253636)
大学(253535)
(106743)
经济(104378)
管理(97188)
研究(88910)
理学(83437)
理学院(82486)
管理学(81226)
管理学院(80747)
中国(70209)
(53528)
科学(53320)
(53136)
(47258)
(44069)
中心(41798)
财经(40794)
研究所(39832)
(39482)
业大(38903)
农业(37397)
(37199)
经济学(33453)
北京(33434)
(32862)
(32518)
师范(32095)
(31500)
经济学院(30487)
基金
项目(173047)
科学(136389)
基金(126173)
研究(124198)
(111578)
国家(110654)
科学基金(94540)
社会(81115)
社会科(77115)
社会科学(77098)
(66887)
基金项目(66472)
自然(61118)
自然科(59775)
自然科学(59757)
自然科学基金(58688)
(57274)
教育(56955)
资助(51077)
编号(48439)
重点(39300)
成果(39052)
(38493)
(37970)
(35861)
课题(34775)
国家社会(34225)
创新(33623)
科研(32980)
教育部(32895)
期刊
(115803)
经济(115803)
研究(80519)
中国(52267)
(41735)
学报(40666)
(39937)
科学(36535)
(34556)
金融(34556)
管理(34006)
大学(30741)
学学(29048)
教育(27679)
农业(27031)
技术(19809)
财经(19807)
经济研究(19493)
业经(18493)
(17016)
问题(16702)
(14325)
(12936)
现代(11672)
国际(11668)
(11616)
技术经济(11319)
理论(11309)
科技(11270)
商业(11185)
共检索到388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我国诸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压力问题,决策者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尝试,譬如通过发展地铁缓解交通压力,或是出台限制私家车出行的政策,这两种手段可以视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对两类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两类政策的协同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解决交通环境问题的疏通类政策(地铁)更为有利,但作用效果会逐步减弱,限行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限,但对一些城市而言,两类手段共同实施的效果会更为突出,决策者应控制好两类手段实施的力度与协同性作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吉霖  张伟强  侯赢  
由于空气的污染来源众多,交通拥堵是否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一般情况下很难界定和区分。本文利用一个特殊的工具变量——北京市工作日高峰时段汽车根据尾号限行,来分析和回答上述问题。由于受文化习惯影响,居民在挑选车牌号码时一般都不选4,因此包含数字4的车牌号很少。每当限行尾号为4和9的工作日,北京市的道路交通相比其他工作日会更拥堵,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交通拥堵的独特指标。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排除了大量干扰因素后,我们对北京市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逐时数据的分析发现,在限行尾号为4和9的工作日,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PM2.5浓度差异,比其他工作日的差异高出9.46%。交通拥堵显著降低了空气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知  李浩然  
为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减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的雾霾天气,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大气十条"政策。本文利用258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对其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地区层面因素、秸秆燃烧点、其他能源使用量、各种气象条件、节假日因素以及各种固定效应后,冬季供暖确实显著加重了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相对于南方地区,实施"大气十条"政策显著减轻了北方地区冬季空气污染程度,但是这一作用仅在供暖季节显现,这说明"大气十条"政策主要是通过与供暖相关的机制改善了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本文进一步设置"煤改气"指标,发现"煤改气"虽然可以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但是通过测算可知其使用成本远远高于燃煤供热。更进一步地,本文将发电用煤作为清洁用煤的代理变量,发现清洁用煤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如果用先进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减少散煤和燃煤小锅炉,将有效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而且更加符合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现实资源禀赋状况,长期看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玉君  韩冬临  
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一直是政府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中国公众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评价为例,通过201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匹配的区县层面的社会经济指标和空气污染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环境治理绩效的客观指标、公众对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主观感知以及公众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客观的空气污染状况通过影响人们对空气污染的主观感知来间接影响个体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因此,政府治理一方面需要切实提高政府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客观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民众主观感受的调查和数据收集。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曹静  王鑫  钟笑寒  
本文考察了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采取的限行政策对空气污染指数(API)、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等空气质量指标的影响,虽然传统的OLS回归显示限行政策有很强的效果,当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解决其内生性问题后,限行政策尤其是"尾号限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甚微。基于限行导致购车行为改变假设的成本—收益分析,初步估计限行给驾车出行者带来的年成本约为北京市人均GDP的3%,年总成本约为当年GDP总量的0.3%。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毅  胡宗义  刘亦文  唐建阳  
文章利用中国30个重点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准倍差法考察碳强度约束政策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制度差异角度探讨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碳强度约束政策能够显著降低空气污染浓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时间推移,碳强度约束政策的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其短期效果明显,中长期效果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受制于地区制度环境,政府质量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及国有经济占比越低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本艳  向古月  
文章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分阶段实施过程视为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来检验2012年实施的空气质量新标准是否产生了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与生效,使第一批监测实施城市在2013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具体地,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减少了2.027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平均减少了1.395万吨,安慰剂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分别在1.69%和1.92%的水平上显著;然而,减排效应延续性不足,2014年二氧化硫减排额下降明显,并变得不再显著,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甚至出现了反转,这可能源于2014年国内经济出现了滑坡,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在促减排和稳增长之间进行利弊权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素凤   冯南平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基于“保护者受益、污染者付费”思想和奖惩补偿机制,引导城市排放主体改善空气质量。当前关于该补偿政策影响绿色创新的机理研究刚刚起步。考虑到这一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和差异化,本文选择2006-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借助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绿色创新效率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弹性显著为正,且这一积极效应随绿色创新效率的上升而变大。除了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支出、经济增长和适度的环境规制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创新。②地区竞争在生态补偿政策促进绿色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城市规模增长反而抑制了生态补偿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③技术进步在补偿驱动创新机制中存在“U”型调节作用,当前样本城市的技术进步调节效应位于“U”型左半部(负向调节),即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补偿政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正效应是递减的。研究结论为提升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调控效果、控制地区竞争和城市规模、优化绿色创新资源配置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力  
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运用于对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之中 ,构建出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模糊评价的数理经济模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昕  董兴  平新乔  
对2008~2017年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房贷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在当月即能降低房价增速2.86个百分点,效果在8个月后达最强,20个月后失效;首付比例要求提升10个百分点后,2个月即可降低房价增速0.62个百分点,在4个、7个季度后分别达到最强效果和失效;限售强度提高1档,会在3个、4个月后显著降低房价增速0.8~1.2个百分点。限购强度提高1档,在14个月后才能降低房价增速0.5个百分点,在16个、24个月时分别最有效和失效;人均供地增加10%,18个月后才可稍微抑制房价增速,在30个、38个月时分别最有效和失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杰  谢高地  岳书平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算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整体效率,表征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环境影响比长三角大26.0%,长三角比珠三角大11.2%;省会城市中,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资拉动冶金、能源重化工产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财政助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局地范围内、短时间、大量集中排放,远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从环境影响源头入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适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