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83)
2023(2867)
2022(2320)
2021(2246)
2020(1827)
2019(4027)
2018(4114)
2017(7485)
2016(4136)
2015(4416)
2014(4460)
2013(4187)
2012(3638)
2011(3405)
2010(3541)
2009(3137)
2008(3378)
2007(3078)
2006(2651)
2005(2361)
作者
(12047)
(9851)
(9848)
(9288)
(6123)
(4852)
(4561)
(3775)
(3690)
(3564)
(3321)
(3286)
(3126)
(3060)
(3052)
(3041)
(2986)
(2975)
(2856)
(2782)
(2493)
(2380)
(2335)
(2285)
(2262)
(2241)
(2223)
(2171)
(2055)
(2041)
学科
管理(14071)
(13090)
经济(13084)
(10285)
(8813)
环境(7302)
(7252)
企业(7252)
方法(6088)
(5167)
贸易(5166)
生态(5141)
(5087)
(5047)
数学(4973)
产品(4851)
数学方法(4780)
(4148)
市场(3890)
农产(3565)
农产品(3565)
资源(3549)
农业(3472)
理论(3438)
业经(3352)
价格(3323)
产品价格(3260)
(3240)
(2779)
中国(2724)
机构
学院(57796)
大学(54331)
管理(22128)
(20086)
经济(19567)
理学(19096)
理学院(18867)
研究(18826)
管理学(18344)
管理学院(18251)
中国(14778)
科学(13493)
(12616)
(11609)
业大(10198)
(9715)
中心(9293)
农业(9157)
研究所(8966)
(8693)
(8413)
北京(8111)
(7674)
师范(7601)
(7361)
(7197)
技术(7181)
财经(6772)
经济管理(6469)
科学院(6076)
基金
项目(40028)
科学(30871)
研究(29134)
基金(27770)
(24767)
国家(24583)
科学基金(20782)
社会(16933)
(16645)
社会科(16090)
社会科学(16086)
基金项目(14588)
自然(14030)
(13610)
自然科(13579)
自然科学(13575)
自然科学基金(13286)
教育(12794)
编号(12107)
资助(11506)
重点(9367)
成果(8987)
(8871)
课题(8364)
(8086)
(8053)
科研(7681)
创新(7546)
计划(7477)
(6942)
期刊
(23526)
经济(23526)
研究(12558)
中国(11035)
(10589)
学报(9124)
科学(8351)
农业(7968)
管理(7279)
大学(6645)
(6440)
教育(6401)
学学(6358)
技术(5956)
业经(5420)
(4701)
资源(4528)
生态(3446)
林业(3137)
(3114)
金融(3114)
统计(3084)
经济研究(3039)
(3028)
科技(2999)
问题(2995)
(2810)
图书(2782)
技术经济(2665)
财经(2599)
共检索到82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瑶瑶   龚冬琴   陈焕元   冯益潘   鲍海君   吴绍华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的地质资源概念难以全面反映其地位、功能、价值,而地质生态产品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支撑生态文明语境下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基于生态地质系统理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级联模型,首次提出“地质生态产品”概念。从地质—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切入,明晰地质—生态系统服务;进而构建价值实现级联模型,厘清地质生态产品的形成逻辑及概念内涵、属性类型;最终面向价值实现,提出地质生态产品的应用框架,形成了“地质环境资源—人类福祉”的价值转化链条。研究表明:地质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立足“地质—生态系统”整体观,有助于拓展生态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态保护修复等探索地学特色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颖  
城市视觉管理的出现得益于视知觉认知意义的再发现,以及视觉管理在企业等部门中的成功实践。城市视觉管理通过视觉设计将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指示等传统语言文本表达转化为图形、色彩、文字所组成的视觉符号表达形式,并以此来管理城市。城市视觉管理由城市形象视觉管理、城市环境视觉管理和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视觉化管理结构。城市视觉管理需要做到技术性与艺术性、感受性与认知性、规范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武斌  延军平  薛东前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分为萌芽、准备、建设和高级四个阶段,制度化的生态责任和义务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步骤和重要途径。因此,构建生态义务制势在必行,生态义务理应成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视角,文章界定了生态义务制的法制内涵与特性。作为新型的义务形式,生态义务制可以与其他宪法规定的义务制有效联结起来。文章认为,生态义务制的实现关键在于:一是从法律关系明确生态环境的责任客体和责任主体;二是从制度上设计出履行生态义务制度的框架与运行机制。生态义务制度的实行,需要动员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民责任。政府作为公权力组织,负有生态规划、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白艳莹  刘某承  孙雪萍  何璐璐  
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问题由个别地区小范围问题已发展成为普遍的跨行政区域问题,迫使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联合行动应对,生态合作必将走向普遍化和常态化。目前,关于生态合作的概念和内涵既无相关研究给出明确界定,也无系统的生态合作研究框架可供参考,使区域生态合作面临重重困难,为此论文综述国内外生态合作的相关研究,梳理生态合作起源和发展演化历程,提出并阐释了生态合作的概念和内涵。以此概念为基础,构建出了包括生态合作组成、生态合作研究步骤、生态合作方式和生态合作监管与评价四部分的生态合作研究基本框架。其中,生态合作组成包含生态合作基础和目的、生态合作主体、生态合作方式和生态合作监管与评价体系;生态合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腊  龚娟  徐美  刘沛林  
文化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及文化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命题。在重点分析文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及逻辑框架(什么是文化生态补偿)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给谁)、受偿客体(谁来补)、标准核算(补多少)、补偿方式(怎么补)、时空尺度(补多久、在哪补)等方面对其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文化生态补偿是一种协调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对象,以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政府和市场为主要手段,涉及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化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特征,可采取受益者补偿、社会补偿、自我补偿、政府补偿等多种方式实施综合补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从喜  马永欢  王楠  黄宝荣  成金华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态国土建设的科学内涵、基本框架、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框架是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自然生态,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国土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开创生态国土建设的新局面。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永杰  罗忠莲  
审计部门绩效评价问题备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合理的绩效评价内容和绩效评价方法在提高审计部门工作效能和审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重新界定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从审计工作数量、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效果、审计工作成本及审计质量控制五个维度,分析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并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重分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以期为审计部门探索绩效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遥   张广逍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提出碳排放控制目标以及净零时间表。传统的绿色金融无法满足碳密集型企业的转型需求,导致各国距离实现净零目标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转型金融的概念出发,阐述转型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转型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并结合国际市场实践明确转型金融的发展前景。进而通过阐释转型金融发展的逻辑机理,对比分析国际上主流的转型融资方法,形成转型金融发展框架的五大核心要素。为此,今后应加强顶层政策体系的协同与约束力度、统一和完善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并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相关的理论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资格指通过接受一定教育后所获得的一系列证书、文凭或头衔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向雇主和社会证明个体达到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将建立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完善、有利于不同教育间学分转换和学生流动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作为现代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如英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建立了包括9个层次,涵盖中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养成(如学徒制)以及职业和专业高等教育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并实现了这一框架与高等教育资格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辉  李宁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生态产品是需要通过投入人类劳动及物质资源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时空可变性特征。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来阐释,其构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交易价格、补偿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交易市场、企业、提供者、受益者等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云冬   陈文烈  
金融支持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但大量偏远地区的生态资源并不具备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的条件,“绿水青山”蕴含的产权本身所具有的金融功能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生态资源产权融资理论模型并推广应用,可以开辟一条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收益增加、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的全新市场化路径。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发现,现有生态资源产权融资并未形成固定模式,不具备推广和宣传的条件。从理论、模型与应用的视角,进一步廓清生态资源产权及融资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法构建生态资源产权融资评价指标体系与融资模型,并给出生态资源产权融资推广应用的解决方案,将更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金融功能的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良谋  马文甲  
本文在回顾10年来国外开放式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开放式创新原因、过程和结果 3个因素及其关系的整合框架,归纳出6个研究主题进行综述并指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及在研究对象、层面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趋势。最后分析了国内学者在6个相同主题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放式创新在中国情境下需要研究的现实与理论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中举   朱相   汪明月  
绿色技术转移是绿色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绿色技术转移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五个方面,可以采用专利、文本、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往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探究了环境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差距等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绿色技术转移对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增长和竞争优势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吸收能力是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绩效作用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除了继续探索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外,也需要加深对绿色技术转移作用结果的内在机制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艺  许治  朱桂龙  
协同创新在我国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然而现有研究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与把握较少关注我国协同创新现状,局限于从中观层次(组织机构)探讨协同创新。从我国协同创新现实情境出发,在充分理解我国政府推动协同创新意图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功能,发现不同层次的活动主体在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协同互动模式;各层次活动主体采取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及机制,从而实现了不同层次协同创新绩效。最后,基于协同创新"前因后果"的思路,从多层次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韦景竹  王政  
[目的/意义]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下,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成为促进公共文化数据开放共享、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现实问题,亟须探索其基础理论形式与治理框架。[研究设计/方法]运用主题分析法,探寻数据协同治理的概念核心要素,结合公共文化数据特征,形成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内涵;运用模型构建法,依据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各层次的目标与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整体理论框架。[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是多元文化数据主体以数据为驱动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数据治理、协同完成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交互性、工具性。构建了多层次、全过程、多要素的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创新/价值]关于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可深化公共文化数据协同治理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其运行机理,为探索中国特色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