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61)
- 2023(5065)
- 2022(4338)
- 2021(4173)
- 2020(3497)
- 2019(7756)
- 2018(7557)
- 2017(14204)
- 2016(7754)
- 2015(8733)
- 2014(8338)
- 2013(8201)
- 2012(7931)
- 2011(7026)
- 2010(6873)
- 2009(6138)
- 2008(5883)
- 2007(4827)
- 2006(4251)
- 2005(3655)
- 学科
- 济(29509)
- 经济(29486)
- 管理(17592)
- 业(14926)
- 地方(12468)
- 农(11653)
- 企(9835)
- 企业(9835)
- 方法(8626)
- 农业(8201)
- 数学(7555)
- 数学方法(7421)
- 中国(7372)
- 学(7092)
- 业经(6634)
- 财(5897)
- 环境(5730)
- 地方经济(5339)
- 制(4957)
- 贸(4252)
- 贸易(4247)
- 和(4069)
- 理论(4048)
- 划(4030)
- 易(4021)
- 资源(3828)
- 发(3663)
- 土地(3657)
- 融(3653)
- 金融(3650)
- 机构
- 学院(99658)
- 大学(96798)
- 研究(37826)
- 济(34686)
- 管理(33949)
- 经济(33559)
- 理学(28723)
- 理学院(28231)
- 管理学(27562)
- 中国(27500)
- 管理学院(27363)
- 科学(25913)
- 京(21454)
- 农(20981)
- 所(19518)
- 研究所(17916)
- 中心(17713)
- 业大(17387)
- 江(16970)
- 范(16705)
- 师范(16589)
- 农业(16436)
- 财(15743)
- 省(15626)
- 院(14662)
- 州(13708)
- 师范大学(13378)
- 北京(13182)
- 科学院(11929)
- 财经(11823)
- 基金
- 项目(71243)
- 科学(54892)
- 研究(52551)
- 基金(48532)
- 家(42987)
- 国家(42557)
- 科学基金(35737)
- 省(32211)
- 社会(30933)
- 社会科(28985)
- 社会科学(28974)
- 基金项目(26935)
- 划(25370)
- 自然(24090)
- 自然科(23386)
- 自然科学(23377)
- 教育(23282)
- 自然科学基金(22869)
- 编号(22590)
- 资助(18720)
- 成果(17235)
- 发(16811)
- 课题(16306)
- 重点(16286)
- 创(14296)
- 部(14177)
- 年(13735)
- 计划(13721)
- 科研(13376)
- 创新(13356)
共检索到155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画眠 王涛 曹希强
为了向市县级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和具体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在国土资源系统与旅游部门现行分类基础之上,基于部门地貌学、岩石地貌学等传统理论与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将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的划分改进为大类、类、亚类、小类、景观型与景点型共6个分类级别。按照新的6级分类方法,将河南省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大类划分为6类、19个亚类;并将岩性地貌类划分为7个亚类、15个小类、33种景观型、约100种景点型。调查与初步实践表明,该种新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法,可以适应大比例尺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调查评
关键词:
地貌 地质遗迹 岩性 分类 河南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梅 刘嘉麒 曹希强 赵鸿燕 符光宏 王德有
为给河南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依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法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共4大类、10类和12亚类,并对其中的典型地质遗迹景观在国际、国内大区域地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价。综合研究认为公园是一座以赋存典型构造形迹为特色,以古老变质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为主体的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具有开发成集地质研究、地质旅游、地学科普教育活动、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翠林
新疆是中国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大区,拥有大量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较高,保护和开发的需求较为迫切。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赋存特征表现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等级优越、保护开发价值高,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地域特色鲜明。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空间格局可划分为阿尔泰地质遗迹带,准噶尔地质遗迹带,天山地质遗迹带,塔里木地质遗迹带,昆仑—阿尔金地质遗迹带。
关键词: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类型 特征 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李小建
以河南省2 191个乡镇单元为基础,从农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土地资源支持、农区科教管理子系统来勾勒河南省的农区经济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河南省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富裕区、小康区、温饱区、贫困区4种类型,再进一步划分为9大亚区、28个小农区,并就每个类型区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了阐明,为进一步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区经济 类型划分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镜 邱爽 张又萍 王丽娟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河南省18个地区的截面数据,运用3E体系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障碍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2010—2021年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演变类型以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1年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由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转变,整体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区融合等级在逐年提升,且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中高东西低的聚集趋势;(2)根据融合发展类型归纳出3种融合类型、6种文旅融合演变类型,融合发展类型逐渐向优先文化发展演进的地区增多;(3)发展环境作为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中最显著的障碍因素,是河南省实现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需要重点攻克的因素,在文旅融合实践过程中以旅彰文显著,但以文促旅不足,旅游需积极向文化借力,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玲 吴成基 彭永祥 赵辉
解说对于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游客对地质遗迹景观的解说需求。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地质公园的人员解说有较高的需求;在解说主题上偏好地质景观成因和动植物知识;年龄、学历和职业都对游客的解说主题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中:19岁~29岁的游客对地质景观成因的需求程度最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对地质景观成因感兴趣,偏好动植物知识的职业群体为公务员,文教专业人员对历史典故兴趣较高,而民俗逸事对农民有吸引力。重游游客对于地质景观成因、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邢燕 张轲
农村传统景观规划没有充分利用生态低碳技术,且在土地利用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新农村规划存在缺少合理有效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缺乏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均衡开发等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理念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及基质与斑块景观规划思路,对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展开深入研究。最后该文将低碳理念融入景观规划设计,分别从新农村道路、绿化、照明等3个方面入手,提出道路分级、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配置、使用新型照明布置模式等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议,以加快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开心 王西平 朱洪生 宁立波
【目的】通过调查南太行丘陵与山地区域植物地境中不同层片植物根群结构、土壤肥力,探究不同地貌形态下植物地境结构特征的差异,为南太行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样方调查及植物地境调查,记录不同地貌形态下植物的各项指标,统计地境剖面植物根群分布,测试地境剖面各土层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等土壤肥分指示性因子的含量。【结果】丘陵区域地下0~30 cm为草本植物根群圈,30~60 cm为灌木植物根群圈,60~100 cm为乔木植物根群圈;山地区域地下0~20 cm为草本植物根群圈,20~40 cm为灌木植物根群圈,40~70 cm为乔木植物根群圈。植物根系数量和土壤肥力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山地区域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属于中等变异,丘陵区域不同土层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不同,属于中等变异或强变异,植物根系空间异质性均属于中等变异。丘陵区域地下30、60 cm左右植物根系的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山地区域地下20、40 cm左右植物根系的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结论】乔灌草植物根系占据不同的地境空间,植物根群圈与土壤肥力对应层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地境剖面垂向上,植物根系空间异质性出现拐点的位置与植物根群圈位置具有相关性。不同地貌形态的土壤资源异质性对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影响显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极度缺乏,生态修复时应注意补充土壤磷肥的含量,根据优势种与亚优势种合理选择植物,本研究可对南太行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植物地境结构 地貌形态 南太行 根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蒋芩 殷继成
虽然四川安县国家地质公园以拥有世界罕见的晚三叠世硅质海绵礁而扬名海内外,但在旅游开发初期,却面临着核心资源科学价值高、市场吸引力小、旅游效益低的困惑。在全面分析园区各类地质遗迹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基础上,创新理念,提出了包含3个层次、9项因子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价值深度开发模式,并从深挖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价值、整合区域资源、加速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3个方面,对安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具体探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袁荃 曾克峰
为了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准确评价,从定量评价方向出发,以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公园景观评价因子的权重,结合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景观综合评分,并由该评分结果划分地质遗迹保护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开发建设意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莉 冯德显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划分 主导因素 河南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浚
北杜伊斯堡公园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在景观改造与经营中,成功地进行了功能转变和适应性再利用,做到了场所性、生态性、经济性三者的统一。其中的一些设计原则与经营策略对于我国现阶段工业遗迹的改造与经营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工业遗迹 改造 经营 北杜伊斯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永祥 吴成基
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但随之凸现出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应用专家评价法对陕西省25处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其所属的五种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结果表明,保护不好必然带来利用不好。评价将其划分为保护利用偏差型、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保护利用一般型、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保护利用偏好型5种类型,各种类型遗迹点的评价特征值分布显示出各自的聚居范围,建立的几何图法则有助于精确解析问题。在评价因子的选取时兼顾了资源对象、环境对象与组织对象3个方面。结合中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实际,保护评价选出7个因子,利用评价选取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基本涵盖了协调地质遗迹保...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鸿浩 贺宏斌 孙然好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遥感数据,对洛阳市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动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洛阳市以林地耕地为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幅度较大;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稳定,其中南部和北部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破碎度和复杂程度升高,中部林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升高。(2)洛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较高,风险等级分布较为稳定,2000—2020年风险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当前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水源、水库以及自然保护地周边,预测2030年风险恶化区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及洛河、伊河流域两侧的耕地地区。(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自相关性且聚集性不断减弱;自然条件为2020年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海拔、气温、坡度因子解释力较高。(4)南部林地为风险滞后区,风险降低缓慢;中部耕地为稳定高风险区;北部建成区和黄河下游区域为风险频变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