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9)
- 2023(13527)
- 2022(11805)
- 2021(10906)
- 2020(9261)
- 2019(21075)
- 2018(20817)
- 2017(39791)
- 2016(21966)
- 2015(24468)
- 2014(24066)
- 2013(23969)
- 2012(21976)
- 2011(19839)
- 2010(19410)
- 2009(17558)
- 2008(16962)
- 2007(14569)
- 2006(12670)
- 2005(10751)
- 学科
- 济(83195)
- 经济(83100)
- 管理(60094)
- 业(57490)
- 企(47210)
- 企业(47210)
- 方法(40738)
- 数学(35520)
- 数学方法(35125)
- 学(22967)
- 农(22536)
- 中国(20757)
- 财(20580)
- 业经(18279)
- 贸(16320)
- 贸易(16315)
- 地方(16260)
- 易(15832)
- 农业(15302)
- 环境(13851)
- 制(13710)
- 技术(13543)
- 和(13458)
- 理论(13421)
- 务(12922)
- 财务(12862)
- 财务管理(12842)
- 企业财务(12154)
- 划(11738)
- 银(11415)
- 机构
- 大学(312609)
- 学院(309360)
- 管理(121563)
- 济(116936)
- 经济(114414)
- 研究(108112)
- 理学(106633)
- 理学院(105389)
- 管理学(103291)
- 管理学院(102791)
- 中国(77126)
- 科学(74017)
- 京(67525)
- 农(63752)
- 业大(56584)
- 所(56500)
- 研究所(52579)
- 农业(50903)
- 财(50271)
- 中心(47740)
- 江(43527)
- 北京(42280)
- 财经(41339)
- 范(39797)
- 院(39587)
- 师范(39222)
- 经(37814)
- 州(35083)
- 经济学(34306)
- 农业大学(34076)
- 基金
- 项目(226457)
- 科学(175476)
- 基金(164263)
- 研究(154287)
- 家(148285)
- 国家(147140)
- 科学基金(123882)
- 社会(95266)
- 社会科(90165)
- 社会科学(90138)
- 省(88584)
- 基金项目(88343)
- 自然(85920)
- 自然科(83855)
- 自然科学(83827)
- 自然科学基金(82318)
- 划(76227)
- 教育(69919)
- 资助(67801)
- 编号(60810)
- 重点(51423)
- 部(48522)
- 发(47702)
- 成果(47207)
- 创(46876)
- 计划(45436)
- 科研(44643)
- 创新(43826)
- 课题(42021)
- 大学(40758)
- 期刊
- 济(120203)
- 经济(120203)
- 研究(84578)
- 学报(63413)
- 农(56536)
- 中国(54794)
- 科学(54497)
- 大学(45988)
- 学学(43862)
- 管理(41900)
- 农业(39241)
- 财(35810)
- 教育(29558)
- 技术(23943)
- 融(21834)
- 金融(21834)
- 业(20544)
- 业经(20198)
- 经济研究(19859)
- 财经(19208)
- 业大(18107)
- 科技(17585)
- 版(16636)
- 经(16328)
- 问题(15835)
- 图书(15533)
- 林业(15391)
- 资源(14976)
- 农业大学(14392)
- 理论(14251)
共检索到431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士余 左长清 朱金兆
通过土壤水分渗漏装置试验研究了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及其枯落物在红壤坡地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喜草覆盖(A)、百喜草敷盖(B)、裸露对照(C)的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1.35%、2.78%和32.74%,C的地表径流量分别是A、B的24.25倍和11.78倍。A、B、C的月均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显示,地被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地被物可以增加或减少土壤水分。年均土壤含水量排列顺序是:B(27.09%)>A(26.46%)>C(26.27%)。不同处理水量平衡各分量有较大差异。在2002年降雨量1 808.5mm的情况下,A、B、C的年总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静 赵景波 周杰 杜娟
通过样品采集和水分测定,对咸阳庞西村和庞南村10龄、12龄、15龄、17龄苹果林地下0~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恢复、水分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4种中龄苹果林下约4.1~6 m土层发育了轻度干层,2.1~4 m土层没有干层发育。该区2007年土壤含水量分布深度变化和干层分布深度均具有反常特点。资料表明苹果林地干层恢复的降水量是700 mm左右,也表明这样的降水条件已能满足人工林正常生长需要,而过去确定800 mm年降水量才能发育森林的标准明显偏高。从2002到2007年,随着该区年降水量从约400 mm到800 mm再到500 mm再到700 mm的变化,土壤水分平衡呈现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东红 吴毅 何毓蓉 熊安富 帕珠
观测了西藏左贡农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分析了农田水分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在青稞生育期内, 农区土壤水分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 缓慢失墒期, 强烈失墒期和墒情恢复期。其中, 强烈失墒期水分亏缺最严重, 易出现旱情。农田水分供需平衡状况结果亦表明, 青稞播种- 出苗, 出苗- 分蘖两生育期水分供需严重失衡, 土壤水分含量过低, 水分满足率分别仅为203% 、164% 。其余时期均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乳熟期后还有较多水分盈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兴瑶 夏军 张橹
土壤水是联系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纽带,且土壤水分动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属性。所以土壤水分随机模拟逐渐成为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土壤水分随机模拟研究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水分传输机理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随机模型的内涵,对当前典型的土壤水分随机动态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Milly模型(Step model)、Porporato模型(Linear Model)、Shuttleworth andEllis模型(Ramp Model)、Rodriguez模型、Laio模型,并对这些模型在土壤水平衡分析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甲霞 张万军 曹建生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通过对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黄背草、荆条及其混合植被下的土壤水分及以上3种植被水分利用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随着降雨量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植被生长期降雨量多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大,降雨量小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小;3种植被不同坡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平坡大于斜坡,丰水年,混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枯水年,黄背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方晖 赵凌平 谭世图 魏楠 赵芙蓉
[目的]比较灌草立体配置模式下3种不同生境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根系相关参数的差异,探究灌草立体配置30年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云雾山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种植30年的人工柠条和野山桃搭配灌丛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不同土层的土样和植物根系,比较3种位置下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植物根系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了根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0~80 cm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0~8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丛带3个位置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同一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3个位置,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减小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0~15 cm土层的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别占0~40 cm土层植物根系生物量的90.86%,90.79%,92.91%,说明植物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0~15 cm土层。3个取样位置中,灌丛带内部植物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带植物根长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0~80 cm土层碱解氮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黄土高原退化草地上进行灌草立体配置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书强 郑桂萍 李金峰 薛菁芳 徐正进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d、抽穗后11~20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0~-35kPa和-60~-65kPa的控水处理,研究了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的生长发育、物质形成与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对株高影响不大,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使两个品种的茎数显著减少,上三片叶叶面积不同程度的降低。穗分化期控水使两个品种的株高显著降低,主要是极显著地降低了第二至第四节间的长度;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上三片叶叶面积降低,而两个品种的茎数、穗数却极显著增加。抽穗前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两品种在齐穗期茎、鞘、穗的干重均低于...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寒地 水稻 生长发育 物质积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新磊 付秋萍 王全九
为了探明施氮量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规律,以抗旱性冬小麦品种长武58为供试材料,于2006~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在陕西省长武县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麦田土壤贮水量动态、耗水规律、小麦产量和夏闲期降水补给率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麦田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和降水明显变化,同一生育时期2.7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偏旱年每公顷施氮300kg和平水年每公顷施氮225kg均能够获得当年最大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每公顷施氮75kg和225kg均能在夏闲期获得较大的降水补给率。每公顷施氮225kg更有利于黄土旱塬区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好军 刘贤德 张宏斌 赵维俊
为了解不同人工林林分凋落物和土壤水分特性,给祁连山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1984年营造的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沙棘林和灌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枯落物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的特征;(2)5种人工林类型凋落物量和最大持水量分别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灌木混交林>沙棘林的特...
关键词:
人工林 凋落物 土壤水分特性 祁连山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黄利江 王涵 张广才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 06~0 08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入渗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华 吴万兴 张忠良 鲁周民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日光温室内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 ,生长在黄绵土和沙盖黄土上的 1年生仁用杏苗的水分特征和生长特征。结果表明 ,在 2个土类上 ,叶水势、叶相对含水率和单株耗水量均随土壤水分的降低而降低 ,其中各处理间的单株耗水量差异显著 ;叶片饱和亏、保水力和水分利用率随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而有所提高 ,各处理间的水分利用率差异显著 ;地径、枝长、根干重、茎干重、茎重比、根重比和生物量等生长特征指标也随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 ,除生物量指标外 ,其余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 2 %以上时 ,才有较大的生物量 ;黄绵土较沙盖黄土上的仁用杏耐旱性强 ,生长量大。
关键词:
仁用杏 水分特征 耗水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春亮 李淑英 张怀文 杨学文 辛晓平 杨桂霞 唐华俊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关键词:
紫花苜蓿,土壤养分 氮 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伟 王辉 王燕 王婷婷 单立山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长期封育沙地区,通过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全刈割和刈割一半两种利用强度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全刈割、半刈割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着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封育沙地0~80 cm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具有随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在3—7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较大,而在7—9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回升的过程中,不同利用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则显著减小;不同利用强度下封育沙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均表...
关键词:
刈割 封育沙地 土壤水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