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5)
- 2023(6200)
- 2022(5254)
- 2021(4710)
- 2020(4041)
- 2019(9570)
- 2018(9190)
- 2017(18237)
- 2016(9519)
- 2015(10569)
- 2014(10530)
- 2013(10609)
- 2012(10087)
- 2011(9085)
- 2010(9042)
- 2009(8495)
- 2008(8317)
- 2007(7295)
- 2006(6498)
- 2005(5873)
- 学科
- 济(49225)
- 经济(49180)
- 管理(30283)
- 业(28403)
- 方法(26176)
- 数学(24355)
- 数学方法(24192)
- 企(22751)
- 企业(22751)
- 地方(13274)
- 财(12247)
- 环境(11501)
- 农(11066)
- 制(10858)
- 中国(10682)
- 银(10315)
- 银行(10311)
- 行(9506)
- 业经(8588)
- 务(8153)
- 财务(8135)
- 财务管理(8119)
- 贸(8024)
- 贸易(8017)
- 企业财务(7831)
- 划(7778)
- 融(7613)
- 金融(7613)
- 农业(7569)
- 易(7524)
- 机构
- 大学(136977)
- 学院(136440)
- 济(61286)
- 经济(60284)
- 管理(56415)
- 理学(49235)
- 理学院(48700)
- 管理学(48100)
- 管理学院(47847)
- 研究(42560)
- 中国(37015)
- 财(29394)
- 京(29081)
- 江(26601)
- 科学(24409)
- 财经(23924)
- 经(21904)
- 中心(21861)
- 农(20717)
- 经济学(20018)
- 所(19673)
- 业大(18803)
- 经济学院(18356)
- 财经大学(18062)
- 研究所(17823)
- 州(17317)
- 北京(16938)
- 范(16464)
- 师范(16279)
- 商学(16240)
- 基金
- 项目(95526)
- 科学(77439)
- 基金(72996)
- 研究(67851)
- 家(62433)
- 国家(61952)
- 科学基金(55605)
- 社会(46979)
- 社会科(44859)
- 社会科学(44844)
- 基金项目(39273)
- 省(37100)
- 自然(36436)
- 自然科(35591)
- 自然科学(35585)
- 自然科学基金(34999)
- 教育(30914)
- 资助(30869)
- 划(30562)
- 编号(25342)
- 部(22381)
- 重点(21249)
- 发(20201)
- 国家社会(20011)
- 创(19735)
- 教育部(19670)
- 人文(19552)
- 成果(18797)
- 科研(18732)
- 创新(18575)
共检索到203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海盛
以浙江案例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法系统探讨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研究证实:(1)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出集聚影响超过资本和就业集聚;(2)沿海地区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伴随商业信用环境逐渐优化,非沿海地区信用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资本特征较为敏感;(3)副省级城市制度门槛对地理集聚造成一定扭曲,显著降低商业信用环境;(4)资本集聚和就业集聚显著提高信用示范城市商业信用环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永进 盛丹
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系统考察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首先在Long和Zhang(2011)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更为综合的地理集聚指标,并结合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证实,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资本集聚的影响超过了产出集聚和劳动集聚。此外,文章还发现,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企业异质性:非国有企业、大企业、高效率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地理集聚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地理集聚 商业信用 异质性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灵多
企业的生存并非只依赖企业自身发展,与企业间的活动也息息相关。基于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行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cloglog生存分析模型研究集聚对新成立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可显著降低企业失败风险,且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大于地方化经济;新成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可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中获得更大的"集聚租",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企业的失败风险下降越多。工业园区的建设应延伸到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合理利用优惠政策带动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陆立军
基于来自浙江省义乌市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集聚经济学的动态外部性理论,本文首次将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专业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种: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与市场的分工协作网络中,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经济对构筑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升级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的多样化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却不利于专业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外部性 产业集聚 专业市场 浙江义乌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郭珂 郭雪萌
基于2005—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及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产业集聚会明显改变企业资产的配置结构,提升实业资本配置占比,降低金融资产比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抑制企业实体资产配置比例,提高金融资产配置占比。细分行业检验结果展示,制造业集聚的企业资产配置结构效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与高端技术行业中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体资产配置抑制效应在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增进效应在资源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产业集聚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分析产业集聚差异性特征及微观经济后果、发挥产业集聚区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为上市企业动态调整企业投资结构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志安 徐业明
本文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以淮河流域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2010b等软件,利用空间经济学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00~2010年以来淮河流域大气环境和工业能源效应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变量SO2排放和工业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实证结论显示淮河流域工业对本地区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仅以能源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因此,转变工业的结构方式,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消费产业,实现集约型工业经济将...
关键词:
工业结构 大气环境 能源消费 空间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焦勇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出现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地理集聚、人力资本地理集聚和资源地理集聚的理论测度,利用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生产要素地理集聚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理集聚、人力资本地理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程,并且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资源地理集聚阻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并且对东、中、西部地区的阻碍作用依次递减。控制变量中,自主创新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却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政府干预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却影响了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薇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将企业区位选择假定为区位特征的函数,运用泊松分布模型,采用2002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29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税负担、聚集经济与工业企业区位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区位选择受到地方政府财税负担及地方经济集聚等多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税收都与企业进入决策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聚集经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的跨区流动,使得在聚集主导的区域政府即便征收较高的税率也不会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地方政策的制定者来说
关键词:
聚集经济 税负水平 区位选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泊宁 杨栋旭 周菲
为探究高铁开通对工业集聚的具体效应,进而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2008—2015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稳健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城市人均GDP和城市基建水平等因素后,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线城市的工业集聚度,表现为城市开通高铁将对该地区的工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且开通高铁车次每增加1%,工业集聚度将降低0.013%;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重工业城市和无港口城市,高铁开通对轻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工业集聚的抑制作用更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成本效应"而非"资源转移效应"对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薇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将企业区位选择假定为区位特征的函数,运用泊松分布模型,采用2002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29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税负担、聚集经济与工业企业区位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区位选择受到地方政府财税负担及地方经济集聚等多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税收都与企业进入决策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聚集经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的跨区流动,使得在聚集主导的区域政府即便征收较高的税率也不会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地方政策的制定者来说,"把激励搞对"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流入。
关键词:
聚集经济 税负水平 区位选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海峰 姚先国
本文利用浙江省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估计了两类经济集聚外部性——雅格布斯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鉴Ciccone和Hall(1996)的密度概念,本文使用3种经济密度指标来度量县级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估计结果表明:企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受益于雅格布斯外部性,比较而言,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雅格布斯外部性的大小还与企业自身的规模大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异质性特征有关。
关键词:
经济密度 集聚经济 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 唐珏
雾霾治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然而现有文献缺乏关注地方领导人变更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文章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地方领导人变更这一具有"准自然实验"性质的事件,检验了官员变更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官员变更显著加剧了雾霾污染水平,而这一效应由市长变更所导致,主要发生在东部、中部和资源型城市。同时,官员变更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因官员个体特征而存在差异,在外地官员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并且更年轻、59岁特定年龄的市长有利于缓解官员变更对雾霾污染的加剧作用。进一步,官员变更也显著增加雾霾污染的波动水平,降低环境规制强度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是官员变更加剧雾霾污染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的结论丰富了官员与污染相关的政治与环境经济学文献,为构建雾霾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雾霾污染 官员变更 地级市PM2.5浓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 高珺 黄世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3年1 130位地级市市长的信息,探讨了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官员晋升速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临界值为1/26(即工龄为26年时),且中部地区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东西部地区。对官员晋升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官员个体特征和政治关系对晋升速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具体而言,官员参加工作时的年龄、学历、汉族身份等个体特征对晋升速度有显著影响,性别、专业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跨省交流和省级任职经历对官员晋升速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中央任职经历的影响却不显著。
关键词:
地方官员 经济增长 晋升速度 制度激励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念宇 赵建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创新创业区域指数相匹配,运用2011—2018年我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市创新创业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新创业子维度看,数字金融对新建企业、外来投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数等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最弱、中部次之、西部最强的特征。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和提高收入三种渠道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最后本文提出加强“新基建”建设和实行区域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创业 异质性 机制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私人汽车消费加剧了城市蔓延吗?——来自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吗——来自中国272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吗——来自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劳动力流动推进了中国产业升级吗?——来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官员晋升速度能够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吗?——来自中国地级市市长的经验证据
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吗?——来自浙江省的经验证据
地方官员推动了城镇化吗?——基于江西省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环境规制、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质量——来自中国地级市层面的证据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公共品供给——来自地级市的证据
中国区域塌陷的多维测度——来自284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