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90)
- 2023(2769)
- 2022(2377)
- 2021(2307)
- 2020(1887)
- 2019(4142)
- 2018(3968)
- 2017(7355)
- 2016(3927)
- 2015(4587)
- 2014(4620)
- 2013(4438)
- 2012(4218)
- 2011(3664)
- 2010(3601)
- 2009(3554)
- 2008(3337)
- 2007(2888)
- 2006(2560)
- 2005(2337)
- 学科
- 济(14593)
- 经济(14582)
- 管理(12249)
- 业(8974)
- 企(8232)
- 企业(8232)
- 环境(8222)
- 方法(6113)
- 农(5011)
- 划(5011)
- 地方(4982)
- 学(4547)
- 中国(4479)
- 业经(4340)
- 和(4052)
- 理论(4027)
- 规划(3860)
- 数学(3771)
- 文化(3756)
- 环境规划(3750)
- 数学方法(3703)
- 农业(3339)
- 财(3259)
- 教育(3164)
- 产业(2948)
- 资源(2908)
- 发(2450)
- 制(2392)
- 生态(2325)
- 市场(2309)
- 机构
- 学院(58670)
- 大学(58279)
- 济(20486)
- 研究(20464)
- 管理(20380)
- 经济(19988)
- 理学(17689)
- 理学院(17359)
- 管理学(16977)
- 管理学院(16855)
- 中国(13704)
- 科学(13489)
- 京(11840)
- 所(10519)
- 范(10289)
- 师范(10223)
- 研究所(9731)
- 财(9565)
- 南(9449)
- 中心(9206)
- 农(9073)
- 业大(8270)
- 师范大学(8098)
- 江(8090)
- 财经(7673)
- 州(7471)
- 北京(7461)
- 农业(7271)
- 院(7056)
- 省(6872)
- 基金
- 项目(41495)
- 科学(32472)
- 研究(30810)
- 基金(29573)
- 家(26192)
- 国家(25933)
- 科学基金(21780)
- 社会(20297)
- 社会科(19111)
- 社会科学(19102)
- 省(16796)
- 基金项目(15765)
- 教育(13891)
- 划(13466)
- 自然(13323)
- 自然科(12944)
- 自然科学(12940)
- 自然科学基金(12696)
- 编号(12681)
- 成果(11285)
- 资助(11252)
- 重点(9583)
- 发(9321)
- 课题(8746)
- 部(8671)
- 国家社会(8543)
- 创(8105)
- 项目编号(8005)
- 性(7939)
- 科研(7634)
共检索到86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车文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艺
云南旅游多年来的发展态势一直较好,除了源于旅游资源的丰厚外,更得源于赋予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旅游人气旺的丽江、西双版纳、红河,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水文化,给予这些地区的旅游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从“泼水节”的狂欢,到丽江小镇的“柔软时光”,美丽壮观的“元阳梯田”,水的理念、水的习俗、水的传说、水的故事延续着这些民族的生存状态,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注重水治理的生态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树立优秀的水文化理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对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水文化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学术
一般而言,当地的少数民族在征服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普遍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秀的生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区域的开放,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异或退化,而新的健康的生态文化却未能及时确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象正变得日益普遍起来。民族生态文化的复兴既需要优秀传统的继承,也需要诸多文化要素的创新。本文在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该传统文化退化与变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态文化 传承 创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雪梅 刘本英 李友勇 田易萍 汪云刚 王平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边疆省份,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地域差异和民族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云南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是云南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云南自然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姿的文化奇葩。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茶文化 多样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司同 赵厚福
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性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下属的一个研究分支,其内容包括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地理结构、生态地理要素之间的规律与制衡机制等。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水土资源流失等一系列地理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前提。想要正确保护生态地理,就必须正确认知生态地理,在这样的共识下,各国也更加注重生态地理学的教育与研究。中国很早以前已经把生态地理的保护列入国家发展的核心项目,明确指出想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正确研究生态、管理生态,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合理探寻生态地理环境的"公共地理"属性,详细思
关键词:
生态地理学 《生态地理学》 地理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新有 史正涛 唐姣艳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关键词:
云南 民族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东海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分布、组合和发展的空间差异及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20年代才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独立分支。目前,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由夏曰云、张二勋先生主编的《文化地理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文化地理学著作,为丰富我国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作了艰苦的努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薇琳 吕婷
本文从云南民族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肩负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族化和现代化的整合这三方面使命入手,以发展民间手工艺作为与民族职教的衔接点,探讨云南特色民族职教的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宗贵
试析影响少数民族生育的文化基因──以贵州少数民族为例杨宗贵影响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的文化基因相对于汉族而言复杂得多。贵州世居民族就有十几个,各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生活习俗等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毛艳 朱胜晖
社区教育课程是实施社区教育的中介,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托云南民族地区,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讨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问题,描述了社区教育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有益探讨。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社区教育 课程开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世歆
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崇拜,向人们展现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云南境内25个少数民族勤劳耕作,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云南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服饰堪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云南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这些服饰大多以原生态的特质保存下来,形成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面临失传和异化的危险。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童绍玉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 ,与本土文化圆融 ,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 ,独特的祭祀活动、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雪铭 李建宏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受整个地理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各种议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使自然地理学更趋于文化性。本文以"文化转向"作为自然地理学创新的1个视角,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自然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并列举了自然地理学响应"文化转向"的3条研究线索;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开展"人居环境"和"环境意象"2个议题的研究;最后,强调自然地理学在进一步进行"文化转向"和创新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身的性质、目标和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Э.А.阿拉波里 馬志瑞
И.И.伊凡诺夫-欧姆斯基的"历史唯物主义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书,论述了一些在理论上很重要而在政治上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人类社会与其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近百年来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这个问题对于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类科学的实际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同时,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曾利用对这个问题的某种解释来论证和辩护剥削阶级的政策。关于地理环境的作用问题,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才获得了正确的、科学的解答。斯大林指出:"地理环境当然是社会发展底经常必要的条件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