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92)
2023(3032)
2022(2664)
2021(2685)
2020(2054)
2019(4467)
2018(4276)
2017(7564)
2016(4488)
2015(5287)
2014(5440)
2013(5306)
2012(5364)
2011(4588)
2010(4733)
2009(4610)
2008(4845)
2007(4561)
2006(3955)
2005(3732)
作者
(13920)
(11570)
(11450)
(10942)
(7436)
(5943)
(5266)
(4529)
(4460)
(4247)
(4082)
(3908)
(3681)
(3656)
(3655)
(3582)
(3433)
(3362)
(3303)
(3292)
(2982)
(2872)
(2861)
(2711)
(2703)
(2610)
(2610)
(2574)
(2437)
(2403)
学科
(15063)
经济(15035)
管理(11148)
(10285)
(10091)
企业(10091)
方法(6488)
理论(5702)
(5619)
中国(5305)
教育(4689)
业经(4250)
(4245)
(4195)
数学(3881)
文化(3794)
数学方法(3685)
(3605)
(3309)
地方(3205)
教学(3138)
农业(2661)
(2659)
贸易(2654)
(2648)
市场(2622)
产业(2602)
(2554)
(2494)
经济理论(2441)
机构
大学(69534)
学院(67738)
研究(23908)
管理(20572)
(19797)
经济(19123)
中国(17447)
理学(17248)
理学院(16890)
科学(16613)
管理学(16244)
管理学院(16113)
(15513)
(12986)
(12575)
师范(12409)
(11819)
研究所(11691)
(11131)
中心(10946)
(10493)
北京(10030)
师范大学(9921)
业大(9461)
(9217)
农业(9216)
技术(8296)
教育(8142)
(8086)
财经(8036)
基金
项目(39733)
科学(29593)
研究(28750)
基金(26988)
(24128)
国家(23784)
科学基金(19073)
社会(16775)
社会科(15591)
社会科学(15588)
(14905)
教育(14024)
基金项目(13774)
(13070)
编号(12742)
成果(12738)
自然(12331)
自然科(12077)
自然科学(12073)
自然科学基金(11860)
资助(11235)
重点(9114)
课题(8789)
(8449)
项目编号(8268)
(8127)
(8033)
大学(7812)
(7804)
(7521)
期刊
(28593)
经济(28593)
研究(22501)
中国(16245)
学报(15036)
教育(14226)
科学(12168)
(11516)
大学(11333)
学学(10269)
管理(10061)
(9116)
农业(7718)
图书(7216)
书馆(5746)
图书馆(5746)
技术(5349)
(5152)
(4906)
金融(4906)
财经(4762)
(4420)
(4268)
科技(3818)
业经(3740)
业大(3708)
(3596)
论坛(3596)
(3582)
经济研究(3475)
共检索到111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旻旻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的青藏高原,哺育了藏族这一神密的少数民族族裔。在西藏的10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绝大多数,占比高达95.5%。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中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从地理分布来看,藏族同胞主要生活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目前,中国藏族同胞生活的主要疆域青藏高原,东接中原汉地的九州,在藏、羌、汉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藏区与中原地区产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联系。由地理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各族裔支系带来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与艺术差异,进一步孕育和丰富了地理文化碰撞中的艺术诉求与艺术表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波  
藏汉双语教育是藏族学校教育最明显的特色,藏汉双语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必须根植于浓郁的双语教育文化。双语教育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之中。藏族学校双语教育文化建设是落实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关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涯  巴登尼玛  
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社会、宗教场所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婚礼作为嘉绒藏族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透过其中宗教活动的分析才能获得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显著价值,才有可能在其本土文化基础上构建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岗措  
具有藏民族文化符号意蕴的"锅庄"舞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开发和传承这种舞蹈,将其纳入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活力,同时使他们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众参与之中得以传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春焕  丁玲辉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优秀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教育传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对于西藏学校来说,教育者应选择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承内容,拓展传承的途径,通过课堂、教育基地、校园文化和文化作品等方式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昊  侯玉波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A大学和陕西省B大学各200名藏族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跨文化人际适应的关系,以及文化情境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到内地学习提升了藏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人际适应能力;不论是在内地还是西藏,藏族大学生个人取向自我都能正向预测跨文化适应能力;但生活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他人取向自我正向预测跨文化人际适应,生活在西藏的藏族大学生他人取向自我概念则反向预测跨文化人际适应。上述结果说明了生活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提高并表现为主动的跨文化适应策略,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人际适应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林珍  
本文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藏族传统体育及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对未来研究应注意:藏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角度的多元与综合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张海  李子建  尹弘飚  张忠华  
对西北地区部分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师生课堂互动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师生互动行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师生课堂互动各有特点。学生视角中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学习动机方面,各民族均有明显差异,表明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民族心理与行为特点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视角中的师生互动、教师效能、专业承诺、专业发展方面,各民族均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课堂互动的理念与方法各不相同。民族地区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地区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地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宝琰  王双双  柳玉姣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135名藏族高职生的民族接触、文化适应策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民族接触对"整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分离"和"边缘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同化"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民族接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整合"和"边缘化"在民族接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中起中介作用;"分离"和"同化"在民族接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整合"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分离"和"边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大部分维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同化"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尕藏草  
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它为少数民族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本研究基于多维整合的开发理念,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所藏族小学为例,从藏区基础教育中本土文化课程的单一性出发,探索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新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从本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多维度整合,强调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本土性知识与现代文化、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有机整合,才能突破目前藏区本土文化课程的单一角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卓嘎  廖伯琴  
古代藏族天文历算传承经历了朴素的经验传承时期及神化的苯教巫师传承时期。在经验传承时期,没有特定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传承主要以自在教育形式存在;随着苯教文化的出现,传承逐渐开始以享有知识的少数人——苯教巫师等来替代,并相应出现不同的传承模式,形成初始的传承体系。这种传承体系不仅对藏民族的生存意义重大,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岳小国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文章诠释了三岩藏族看待麻风病的成因,处理麻风病患者的举措及其死后安葬问题。在三岩社会,麻风病被认为是违反了某种禁忌、秩序、道德规范所遭致的报应或惩罚,其处理方式是隔离。患者不但在活着的时候被隔离,而且死后也要通过特殊的丧葬方式被隔离。维系生死隔离的文化基础是藏族的信仰体系和宗教知识传承。藏族社会对麻风病患的处理彰显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其社会效果和文化建构是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整肃来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氛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超  夏泉  
民国时期,随着宁海镇守马麒等军阀势力在甘南的崛起,甘南地区本已十分复杂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为谋求生存、争取权利,五世嘉木样及其兄洛桑泽旺在国民军第七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处党务特派员、共产党员宣侠父及社会进步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以促进会为中心开展有利于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活动,创办学校、设置图书馆、刊发杂志、推行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