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44)
2023(14660)
2022(12666)
2021(11749)
2020(9816)
2019(22154)
2018(21855)
2017(41735)
2016(22892)
2015(25311)
2014(24945)
2013(24555)
2012(22234)
2011(19978)
2010(19559)
2009(17666)
2008(16992)
2007(14384)
2006(12355)
2005(10365)
作者
(67704)
(56293)
(55925)
(53034)
(35582)
(27082)
(25229)
(22283)
(21395)
(19663)
(19182)
(18926)
(17851)
(17518)
(17333)
(17195)
(17141)
(16775)
(16031)
(16003)
(14261)
(13614)
(13504)
(12764)
(12632)
(12394)
(12316)
(12229)
(11342)
(11236)
学科
(83989)
经济(83895)
管理(62684)
(59803)
(49332)
企业(49332)
方法(40543)
数学(35029)
数学方法(34648)
(23275)
(22023)
中国(21684)
(21251)
业经(19521)
(16396)
贸易(16390)
地方(16380)
(15907)
农业(15837)
理论(14961)
技术(14256)
环境(14171)
(13807)
(13800)
(13705)
财务(13646)
财务管理(13627)
企业财务(12911)
(12057)
(11919)
机构
大学(320473)
学院(317922)
管理(125352)
(119583)
经济(117017)
理学(110461)
理学院(109134)
研究(107442)
管理学(107082)
管理学院(106533)
中国(76344)
科学(72389)
(67524)
(60096)
业大(54954)
(54788)
(52279)
研究所(51077)
中心(48370)
农业(47883)
(44275)
财经(43428)
(42621)
师范(42077)
北京(41809)
(39736)
(39258)
(35899)
经济学(35378)
师范大学(34468)
基金
项目(233288)
科学(182119)
基金(169061)
研究(163308)
(151169)
国家(149943)
科学基金(127260)
社会(101841)
社会科(96461)
社会科学(96435)
(91378)
基金项目(91163)
自然(86151)
自然科(84146)
自然科学(84120)
自然科学基金(82620)
(78297)
教育(74651)
资助(68099)
编号(65446)
重点(52961)
成果(51379)
(50238)
(49414)
(48827)
科研(45662)
创新(45510)
计划(45045)
课题(44741)
大学(42490)
期刊
(121554)
经济(121554)
研究(86960)
学报(61081)
中国(54258)
(53051)
科学(53000)
大学(44600)
管理(42363)
学学(42275)
(37216)
农业(36950)
教育(34147)
技术(24352)
(21313)
金融(21313)
业经(21230)
经济研究(19960)
财经(19907)
(18957)
科技(17419)
(16939)
业大(16725)
图书(16605)
(16439)
问题(16010)
资源(14929)
理论(14613)
技术经济(14147)
商业(14013)
共检索到436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丰  杨建华  刘雷震  武建军  
从地理学视角理解干旱传播时空维概念内涵,沿着"概念界定—特征量化—过程描述"这条主线全面揭示干旱传播特征、模式与机制及其研究现状,对于深刻理解干旱发展始终全过程中干旱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首先从地理学时空完备性进行干旱传播概念界定;分析干旱传播的时空两维特征并归纳其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究干旱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归纳出基于"特征—过程—机制"的干旱传播研究框架与展望。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并综述表明,干旱传播具有时空维概念与特征,其主要受下垫面因素(水系特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行为)控制。目前,干旱传播主要集中于干旱传播时间维度上的滞后性特征及传播概率研究,在探索其空间维度特征、演绎干旱传播过程并揭示其驱动机制方面尚有不足。揭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至社会经济干旱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机制和规律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制定高效的御旱抗旱措施的首要前提,从地理学视角揭示干旱传播概念内涵并探究其特征与过程机制应是干旱研究的题中要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维涛  张敏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佩玲  程杨  Mark W.ROSENBERG  
20世纪90年代起,从西方医学地理学中发展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健康地理学。在这一新学科框架下,地理学研究的重心逐步从关注疾病与诊疗服务向关注广泛意义上的健康与福祉拓展,一大批关于地方与疗愈过程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间迅速兴起并在地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而这些关于疗愈的研究拥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即W. M. Gesler在1992年提出的“疗愈景观”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成为当之无愧的健康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疗愈景观相关研究在中国的地理学研究中鲜少提及。论文从本体论(即疗愈景观中的景观指什么)与认识论(即如何理解景观的疗愈性)两个方面对1990年代以来疗愈景观的理论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疗愈景观概念借鉴了新文化地理学的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后期受到地理学关系转向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健康地理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关系视角下的疗愈景观研究受到非表征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移动转向等理论的深刻影响,逐步发展出了疗愈组合、赋能场所、疗愈移动、疗愈任务景观等分支理论。最后,文章总结了当前疗愈景观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新时期疗愈景观框架下的中国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是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逐渐在城市构建的以实现共产主义和现代化为目标的基本工具,其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城市基本单元"。单位制的基本工具本质和作为城市单元的特征表现为在空间性、时间性和社会性三方面。单位制研究可以帮助理解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通过评析明确如何扬弃单位制的各种因素。同时,单位制研究是解读中国城市转型的独特和重要视角,不仅可以明晰转型的机理,还可以透视转型中的各种问题。在规划未来方面,单位制研究可以促进经历过转型洗礼的单位制下一步的保护、利用和发展,还可以将单位制中的积极因素以新的方式应用到城市新的增量中去。地理学视角下的单位制研究将从相互联系的单位制第一、第二和第三空间3个方面展开。第一空间解读单位制物质空间的结构、功能和形变;第二空间解读单位制的政治组织、专业职能和社会文化的空间表征;第三空间的研究从多视角和多方法展开,解构单位制中的空间冲突,构建面向未来的和谐城市空间。从尺度来讲,单位制空间的研究在空间、时间和社会3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展开,形成多种尺度。已有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在广度、理论深度和跨学科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定惠  朱超洪  杨永春  
城市通勤是城市交通、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地理学者对于城市通勤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居住郊区化的关注。作为理解城市空间重构和制度转型的重要视角,地理学领域的城市通勤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应该拓展城市通勤研究区域范围、加强研究内容的深度,提升理论化成果、注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应用,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人本主义方法的运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周素红  杜方叶  宋广文  肖露子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1)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2)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罪者空间意识的影响。(3)重复犯罪存在时空聚集性和时空临近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与经验引介,犯罪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空间防控,以及犯罪模拟与预测方面,而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空白亟需填补。总体而言,在犯罪者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1)在犯罪出行方面,综合的视角不多;(2)在犯罪空间决策方面,尚未涉及犯罪空间决策的时间差异及形成机制;(3)在重复犯罪方面,尚未考虑过去的犯罪活动和经验。最后,论文从视角、内容、方法及应用上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注重综合性视角的实证分析;开展针对犯罪团伙的研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犯罪者行为的规律、过程和机理,避免导致推理错误;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满足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并提升犯罪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申晓艳  丁疆辉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士琳  曹有挥  
港航服务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港口功能演进,已成为推动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以及提升枢纽港口城市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港航服务业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地理学视角,从港航服务业内涵、港航服务业的空间组织、港航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港航服务供应链等方面对国内外港航服务业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最后,围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从港航服务业概念内涵与范畴界定、港航服务业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港航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和港航服务业空间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雅欣   安宁  
随着人类基础设施活动越来越频繁,有关基础设施对人地关系和人类社会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人文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广泛讨论。论文系统地讨论了女性主义基础设施地理学的研究脉络及其核心议题。首先,对地理学中有关基础设施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地理学对基础设施的研究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向”的趋势,强调了基础设施在其功能属性之外,同时也兼具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其次,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出发,强调了以性别为代表的社会核心—边缘视角在基础设施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转向”的重要价值,指出女性主义可以为分析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提供兼具微观与宏观的绝佳视角。再次,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异质性对于其利用基础设施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不同影响和路径,从基础设施生产端的性别差异以及基础设施使用端的性别差异等两个不同场域勾勒出基于性别视角的基础设施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文献,论文最后搭建了一个女性主义基础设施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框架以及分析思路。论文所提出的女性主义基础设施地理研究的核心框架也可为其他广泛关注女性主义话题的学者提供在更大、更宽和更广范围内进行跨学科对话的机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周素红  杜方叶  宋广文  肖露子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1)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2)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永永   薛东前   马蓓蓓   马艳艳   袁鑫   王怡婕   
文化产业是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1993—2020年3 90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地理学视角总结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能量分布、演进脉络、现状特征和重要启示,提出文化产业研究亟待加强的重点领域。结果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历经四个阶段,高校成为文化产业优势研究团队的主要集中地,经济类和地理类等期刊对文化产业研究传播具有重要贡献;(2)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五个方面,总体呈现出研究视角多维、方法多样、数据多源、内容多面和区域多点特征;(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多遵循描述现象、总结规律、解释成因、探究路径的逻辑思路,基于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创新、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文化空间塑造与城市更新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依然薄弱,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4)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理论方法体系、揭示文化产业空间生成机理与集群发展路径、探究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机制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文化消费空间生产与重构路径、厘清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更新关系、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全面深化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是新时代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创新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春雨  方觉曙  朱永恒  
产业结构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发表在《地理学报》等14种主要地理刊物上关于产业结构的学术论文,分析表明,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布局研究为主的阶段、研究领域扩展阶段、产业部门结构研究为主的阶段和目前的多样化研究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产业结构的主要研究领域,即产业结构(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演化、优化研究,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的研究等;继而分析了产业结构研究的区域尺度和产业类型特征。最后指出,理论提炼不足、方法简单与资料来源单一、研究内容的层次和广度不够是目前产业结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孔翠翠  刘静  朱青  姬旭泽  韦新宇  宋文杰  周咏茹  
随着社会资本在促进民主、发展经济、健康身体、解决贫困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社会资本吸引了众多学科的关注,地理学者也意识到社会资本对地理现象的解释作用,并结合具体问题开展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但由于在地理学中引入社会资本的研究历史较短,国内迄今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架构的探讨。本文在研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基于空间尺度、地域性差异的社会资本研究,以及社会资本在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地理、健康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从社会资本的地理学研究思路与框架、测量指标、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社会资本在地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丰富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实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  杨德刚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