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1)
2023(14066)
2022(12210)
2021(11604)
2020(9524)
2019(21710)
2018(21528)
2017(41581)
2016(22549)
2015(24928)
2014(24580)
2013(24074)
2012(21755)
2011(19514)
2010(19291)
2009(17719)
2008(16712)
2007(14273)
2006(12214)
2005(10355)
作者
(63192)
(52279)
(52044)
(49674)
(33390)
(25153)
(23610)
(20484)
(19847)
(18523)
(17918)
(17499)
(16506)
(16170)
(16159)
(15987)
(15788)
(15550)
(15006)
(14786)
(12899)
(12674)
(12570)
(11870)
(11721)
(11596)
(11571)
(11486)
(10501)
(10389)
学科
(84570)
经济(84468)
管理(63663)
(58815)
(49341)
企业(49341)
方法(39615)
数学(34161)
数学方法(33745)
中国(24217)
(21671)
(21607)
(19833)
业经(18754)
地方(17619)
理论(15441)
(14843)
贸易(14837)
(14570)
农业(14536)
(14377)
(14287)
财务(14219)
财务管理(14196)
环境(13881)
(13697)
技术(13565)
企业财务(13473)
(12371)
银行(12330)
机构
大学(309573)
学院(308719)
管理(122946)
(117075)
经济(114346)
理学(107734)
理学院(106439)
管理学(104401)
管理学院(103832)
研究(101718)
中国(72884)
科学(65691)
(65337)
(53167)
(50345)
(48365)
业大(47000)
研究所(46398)
中心(45871)
财经(43815)
(42875)
(42201)
师范(41803)
北京(40630)
(39981)
农业(38173)
(37811)
(35618)
经济学(35133)
师范大学(33960)
基金
项目(221265)
科学(174227)
基金(160761)
研究(160503)
(140548)
国家(139420)
科学基金(120128)
社会(100631)
社会科(95265)
社会科学(95242)
(86168)
基金项目(85937)
自然(79457)
自然科(77636)
自然科学(77618)
自然科学基金(76192)
教育(73713)
(73195)
资助(65478)
编号(65360)
成果(52169)
重点(49335)
(48180)
(46627)
(46048)
课题(44627)
创新(42902)
科研(42575)
教育部(41347)
国家社会(41044)
期刊
(122844)
经济(122844)
研究(88103)
中国(52526)
学报(50209)
科学(46254)
(43102)
管理(42870)
(39110)
大学(37422)
学学(35245)
教育(35011)
农业(30393)
技术(25061)
(22531)
金融(22531)
业经(21214)
财经(20246)
经济研究(20121)
(17277)
问题(17161)
图书(16372)
科技(15285)
(15207)
理论(14565)
(14223)
现代(13963)
技术经济(13782)
资源(13560)
实践(13536)
共检索到429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倩  谢苗苗  郭强  王亚男  武蓉蓉  刘琦  
全球气候变化及快速城市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高温热浪作为其中的典型效应,增加了与热相关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气象学、医学与地理学学者的关注。论文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的定义,从地理学视角,以空间评估作为切入点,总结分析了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中的空间指标、空间制图方法与空间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该领域已从单一视角逐步深入到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复合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理学作为桥梁将气象学与医学有机结合,为脆弱性评估提供空间指标参数、为制图提供思路与方法,并提供空间对策连接规划和风险预警等实践工作。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空间指标综合各学科研究需要、集成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空间制图在社区小尺度到区域大尺度的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探讨跨区域研究表达方式,空间对策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差异化研究,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盼  王仰麟  彭建  刘焱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近年来城市高温热浪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已有的高温热浪灾害研究大多关注热浪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灾害特征,以城市居民健康作为承灾体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的评价框架和方法亟待梳理和完善。本文从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主题、脆弱性框架和定量化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广义脆弱性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了基于"暴露—敏感—适应能力"的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概念框架,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居民感知等多角度的定性、定量数据综合表征城市居民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以期为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并为规避高温热浪灾害风险、响应高温热浪紧急事件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雪梅  王怡  吴小影  齐熙  祁新华  
高温热浪作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探索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城市高温热浪脆弱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本文构建了包含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的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利用1994-2013年逐日极端高温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别对处于沿海和内陆的福州和南平市辖区进行高温热浪脆弱性及其3个维度(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评估与比较,并试图解释分析福州市辖区与南平市辖区高温热浪脆弱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显示: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显著差异,近20年来,沿海地区高温热浪的脆弱性低于内陆地区,但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敏感性增加,前者不断攀升的脆弱性可能会超越后者;内陆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程度相对较弱,其敏感性不断降低而适应性有所上升,使得其高温热浪的脆弱性不断降低。降低高温热浪脆弱性的关键在于同时增强区域适应性与降低敏感性,这对制定适应性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鸥  阎建忠  张镱锂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脆弱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鹤  张平宇  
基于国内外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对脆弱性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现状与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脆弱性研究对于推动地理学人地系统研究的借鉴意义。作为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脆弱性研究得到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呈现出跨学科、综合集成的研究趋势,在概念体系、分析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丰富,但尚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随着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文与自然要素综合作用下的耦合系统脆弱性过程与机制,脆弱性研究在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的尺度嵌套问题、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与学科交融、增强人地系统研究的实践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思  于迪  车伍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提高排水系统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介绍了脆弱性评估的概念和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并分析其局限性;在借鉴发达国家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适应性对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松鹤  韩传峰  孟令鹏  
基于系统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应对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并引入熵值法克服指标重要度排序的主观性,评估中国大陆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结合评估结果运用优势粗糙集理论得到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指标的约简,即影响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评估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能为建设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源#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黄成敏  温军会  
研究目的:以土地系统脆弱性为对象,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为指导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思路及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归纳和分析。研究结果:明晰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动向。研究结论:(1)土地系统脆弱性是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2)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今后予以深入推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波  邱锦安  彭永超  罗俊杰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从时间序列、学术团队、研究热点、研究区域、发文期刊5个方面总结我国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脆弱性研究作者合作关系比较密切,形成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群;"脆弱性概念""脆弱性属性""脆弱性范式""脆弱性方法"成为研究内容的4个热点;脆弱性研究有较强的地域性,研究区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研究区域频次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环渤海地区、湖南湘中盆地、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等成为热点研究区域;脆弱性载文期刊级别和影响因子较高,涵盖了地理学、灾害学等多个学科。"一带一路"倡议下脆弱性的新特点、耦合系统脆弱性测度、脆弱性管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符晶晶  董玉祥  
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揭示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征,为海岸沙丘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是海岸沙丘研究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基于国内外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概念、发展历程、评价指标及技术方法等的回顾,概括了其在概念内涵深化、指标体系完善、脆弱性因子辨识、技术方法发展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概念定义难以共识、指标体系争议较大、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和理论基础略显薄弱等研究不足,提出明晰相关概念、完善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强化机理研究及增强趋势研判等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建新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生产系统。研究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治理问题,解析农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探索降低脆弱性的制度化途径、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问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的系统。对农业气候脆弱性治理的研究经过了从单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直观评价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融合互补研究的过程。农业脆弱性的治理除了政府实施直接激励政策或约束机制外,转变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调动农村微观主体和社区组织资源的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勇  许世远  石纯  孙阿丽  王军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灾经济损失及风险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脆弱性的确定是评估模型的关键。文章在对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总结的基础上,着重对洪水情景模拟中代表脆弱性的灾损率曲线开展探讨,对灾损曲线的起源、建立方法和综合运用的趋势进行研究。国外保险业与政府开展此类工作较早,相比于国外已经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而言,国内灾损率研究远远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这与我国面临的巨大洪灾风险不相称。政府、保险等部门与科研工作急需结合起来,填补城市洪灾脆弱性研究空白,多参数综合调研、深入各种承灾体内部系统而细致地开展灾损率调查,对于减少未来洪灾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虎平  
如何遏制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对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以掌握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生态脆弱性发生与应对的机理模型,发现应对的关键环节在于对脆弱性进行评估,其环节包括构建数据库,挖掘评估指标,单项、整体脆性评估,脆性与地方政府协同度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在策略矩阵中选择适当的应对工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岩  方创琳  张蔷  
当前,脆弱性为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脆弱性是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外城市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梳理了城市脆弱性概念、研究分类、分析框架、动力机制和评价方法。目前对城市脆弱性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动力机制与调控的研究不足,缺少对城市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未来,应在现有城市脆弱性研究基础上,建立综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注重典型区域的城市脆弱性评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彭韬  吴绍洪  戴尔阜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