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97)
2023(3832)
2022(3136)
2021(2957)
2020(2483)
2019(5299)
2018(5346)
2017(10844)
2016(5918)
2015(6532)
2014(6347)
2013(6452)
2012(6047)
2011(5520)
2010(5538)
2009(5252)
2008(5075)
2007(4904)
2006(4524)
2005(3959)
作者
(16070)
(14350)
(13802)
(13120)
(8402)
(6834)
(6037)
(5537)
(5342)
(4875)
(4809)
(4556)
(4288)
(4229)
(4225)
(4169)
(4094)
(4010)
(3887)
(3830)
(3589)
(3522)
(3486)
(3433)
(3267)
(3222)
(3204)
(2956)
(2884)
(2837)
学科
(43440)
农业(28898)
(28198)
经济(28171)
(25672)
业经(11335)
农业经济(9568)
管理(9175)
(9085)
劳动(9068)
(8816)
农村(8812)
中国(8413)
(7191)
方法(7180)
土地(6829)
数学(6738)
数学方法(6700)
(6669)
地方(6557)
人口(6506)
农业劳动(6407)
发展(6318)
(6317)
收入(6280)
动力(6157)
劳动力(6036)
(5942)
农业人口(5803)
及其(5781)
机构
学院(85598)
大学(79338)
(41054)
经济(40414)
(39044)
管理(34004)
理学(30073)
理学院(29854)
管理学(29441)
研究(29365)
农业(29348)
管理学院(29311)
中国(24592)
业大(21216)
农业大学(17765)
科学(17158)
(15574)
(15064)
中心(14959)
(14598)
(13770)
经济管理(13583)
研究所(13537)
(13393)
(11823)
(11740)
财经(11437)
经济学(11407)
发展(10729)
(10715)
基金
项目(57652)
科学(45895)
研究(45013)
基金(42209)
(36300)
国家(35861)
科学基金(30785)
社会(30130)
社会科(28080)
社会科学(28075)
(24827)
(23931)
基金项目(22923)
编号(20181)
教育(18224)
(18190)
自然(18029)
自然科(17601)
自然科学(17598)
自然科学基金(17264)
资助(15865)
成果(15245)
(14009)
(13289)
(13274)
国家社会(12696)
(12565)
重点(12104)
(11945)
课题(11931)
期刊
(52360)
经济(52360)
(47051)
农业(31885)
中国(21749)
研究(21720)
业经(16083)
(13766)
学报(13581)
科学(13488)
农业经济(13001)
农村(12614)
(12614)
大学(11603)
学学(11478)
(11321)
金融(11321)
(8778)
农村经济(8549)
问题(8427)
世界(7619)
管理(7194)
经济问题(7139)
(6843)
技术(6416)
社会(6128)
资源(5777)
社会科(5759)
社会科学(5759)
业大(5684)
共检索到130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洪炜杰  胡新艳  
农地产权具有财产功能和生产功能,两者从相反的路径影响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两条作用路径的相对强度随着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导致地权稳定性如何作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整合农地产权的财产与生产双重功能,构建"2(两种功能)×2(两种权益诉求)×2(两种作用方向)"的分析框架,进而从农地是否调整、调整次数和调整幅度等不同角度分析产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权不稳定主要通过弱化农地产权的生产功能而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边际效应看,农地"大调整"较"小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效果更大;以同县不同镇的农地调整率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旧稳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洪炜杰  胡新艳  
结合新一轮农地确权,把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的两种理论逻辑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并引入农户资源优势(土地、资本)异质性条件,构建拓展的Todaro模型,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影响以及对异质性禀赋农户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总体上,地权稳定性增强会通过提高农户的投资意愿而抑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抑制性影响对于不同特征农户而言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激励承包地多、农业资本相对充裕的农户返乡务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俪娜  罗必良  胡新艳  张同龙  
地权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广东省雷州市祖宗地现象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调整频次低和地块持有期限长为特征的祖宗地,相较于普遍的家庭承包地,所引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更高,且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这意味着,祖宗地现象为稳定地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典命题提供了新证据。基于此,在现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下,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对保持和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晓宇  张林秀  
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当前和今后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并且特别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投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鼓励公共投资和稳定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上述政策的稳定持续和进一步实施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新艳  许金海  陈文晖  
区别于强调地权“是否”界定的主流研究,本文关注地权“如何界定”的经济影响效应。以农地常规确权、整合确权方式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和数理模型分析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说;并利用广东省阳山县一套独特的准实验数据,选用DID、PSM-DID等模型评估了两种确权方式的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相比于常规确权方式,整合确权方式具有更显著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效应,转移率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且流动地域范围更广,显著促进劳动力的县外转移。(2)异质性影响分析表明,整合确权方式更显著地促进了高受教育程度、强社会关系网络农户劳动力的县外非农转移,但对不同年龄结构劳动力的县内、县外非农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整合确权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服务外包程度促进农户非农转移,是完全中介。这些发现表明,不同地权界定方式蕴含不同的经济影响及其后果,揭示了地权“如何”界定的重要性,强调政策制定者应对产权界定方式给予更广泛的重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琦  罗明忠  唐超  
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会对非农转移与农业内部转移的收益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对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做出转移选择,而转移成本深受劳动力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选择与家庭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相较于非农转移,农内转移虽然是农户最大化家庭收益的次优选择,却也是控制转移风险和费用的最优选择。因此,要结合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梅  王姗  何懿  
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客观因素、主观感受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直接的关系,厘清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因素通过影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体面劳动水平对稳定就业有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影响路径,就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春瑰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工资与就业机会方面存在着不均衡 ,因此 ,在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大规模的迁移。本文用logistic模型描述迁移过程中的混沌现象。这种混沌现象因信息和迁移人数等因素而实际存在。然而 ,由于传统的春节造成的劳动力迁移的周期性 ,使人们忽视了这种混沌现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欣  
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江南一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长期以来,单一封闭的农业格局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上海郊区这个历来盛名的渔米之乡也难以承受人口迅速增长的负担。近十年来,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才开始使上海郊区农村经济增添了生机。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大批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村综合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1987年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59.86万人,从事大农业的劳动力为87.1万人,仅占33.5%(其中种植业77.2万人,占29.7%),而非农劳动力已达172.76万人,占66.48%(其中乡镇企业124.05万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美娜  刘林平  
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对影响家政企业、家庭雇主和家政工行动策略的关键要素及共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可以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消费需求和实现家政行业正规化的路径。通过系统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员工制家政企业通过奖惩设置来调节家政工与家庭雇主不同策略的效用,可有效促进三方共同演化路径向标志行业正规化稳定点收敛。各方理想策略初始占比、收益差、成本差与奖惩是影响共同演化博弈的关键要素,不同要素对系统收敛至稳定点的影响不同。市场化是家政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有提升家政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并为其提供就业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为杜绝相关补贴政策落实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需建立长效评估和监管机制,并以消费券补贴家庭雇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孟凡友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fluid.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fluid in Shenzhen,an empirical study was made.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凤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劳动力流动是单个人而非全家流动,已婚女性劳动力流动倾向远远低于已婚男性,结果,儿童和女性更容易留在农村。文章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和持续数据模型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在控制了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特征条件下,文章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显著提高了离婚率。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还将持续,而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模式的成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沈琴琴  张艳华  
考虑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最终要反映到市场各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中,本文侧重于分析非制度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从宏观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非正规就业的增加、技术进步的加速都加剧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降低了就业的稳定性。从微观因素来看,虽然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带有不确定性,但人口因素与企业特征等因素均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在增加,而稳定性在下降。因此,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然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灵活有余而稳定不足的特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健  谢琳  
一、问题的提出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政策制定者以法律或命令等形式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迁;二是个人或团体受到潜在的利益驱使,通过自发组织和倡导等形式自下而上形成的诱致性变迁~([72])。制度实施及其绩效与人们的制度信念紧密关联,而这种信念的形成往往受到行为主体历史经验的影响。所以,制度安排不能忽略历史的作用~([73])。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小概率事件的记忆与信息处理,在人们面对现实环境进行决策时仍然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74])。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农地调整是村庄地权界定的重要方式,却具有体现集体成员权公平和破坏经营权稳定的双重性。已有研究大多从其体现的经营权不稳定出发,认为农地调整会抑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本文研究表明,农户的行为响应能够使农地调整的作用机制发生重要转变:一方面,农户改变农作物种植类型能够弱化经营权的不稳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另一方面,家庭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则降低了农户对农地经营的依赖性,从而使得经营权不稳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作用趋弱。基于全国9省(区)270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其中,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强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激励,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普遍化则弱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