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12)
- 2023(3565)
- 2022(2917)
- 2021(2782)
- 2020(2395)
- 2019(4963)
- 2018(4980)
- 2017(10130)
- 2016(5496)
- 2015(6036)
- 2014(5913)
- 2013(6022)
- 2012(5588)
- 2011(5225)
- 2010(5266)
- 2009(4962)
- 2008(4846)
- 2007(4603)
- 2006(4202)
- 2005(3651)
- 学科
- 农(43244)
- 农业(28724)
- 济(27188)
- 经济(27162)
- 业(24956)
- 业经(10881)
- 农业经济(9563)
- 村(8797)
- 农村(8793)
- 管理(8333)
- 方法(7341)
- 发(7161)
- 数学(6991)
- 数学方法(6957)
- 土地(6808)
- 中国(6549)
- 劳(6524)
- 劳动(6523)
- 地方(6482)
- 制(6299)
- 农业劳动(6290)
- 人口(6287)
- 发展(6274)
- 展(6272)
- 收入(6079)
- 策(5857)
- 动力(5766)
- 劳动力(5740)
- 及其(5720)
- 农业人口(5690)
- 机构
- 学院(80437)
- 大学(74103)
- 农(39226)
- 济(38285)
- 经济(37678)
- 管理(31797)
- 农业(29563)
- 理学(28177)
- 理学院(27961)
- 研究(27710)
- 管理学(27573)
- 管理学院(27451)
- 中国(23294)
- 业大(20916)
- 农业大学(17852)
- 科学(16592)
- 京(14502)
- 中心(14468)
- 所(14219)
- 业(13944)
- 财(13571)
- 经济管理(13143)
- 研究所(12817)
- 江(12667)
- 发(11400)
- 省(11108)
- 财经(10647)
- 发展(10461)
- 展(10450)
- 经济学(10271)
- 基金
- 项目(54631)
- 科学(43446)
- 研究(42232)
- 基金(39979)
- 家(34523)
- 国家(34095)
- 科学基金(29275)
- 社会(28295)
- 社会科(26367)
- 社会科学(26361)
- 农(24942)
- 省(23148)
- 基金项目(21919)
- 编号(18894)
- 划(17392)
- 自然(17391)
- 教育(17233)
- 自然科(16980)
- 自然科学(16978)
- 自然科学基金(16658)
- 资助(15043)
- 成果(13854)
- 发(13433)
- 业(13044)
- 部(12797)
- 国家社会(11894)
- 重点(11714)
- 制(11582)
- 农业(11391)
- 课题(11360)
共检索到120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谢琳
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已经备受关注,但对外出务工农民性别差异的讨论尚不多见。基于宗族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权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权稳定性与不同性别劳动力非农转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调整表征的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其次,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宗族非正式治权的强弱是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关键情境。其一,宗族绝对势力的强弱使得地权稳定性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分化。其二,与宗族相对势力对比非均衡相比,宗族相对势力对比均衡可以有效弱化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相互制衡的宗族非正式治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权变动对农地纠纷产生的影响,确保农地调整中土地分配相对公平,从而起到维护地权稳定的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非正式治权 务工农民性别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静 刘绍军 刘秀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翁艺青 胡新艳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农地确权 就近进城 农业兼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许庆 章元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土地调整破坏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从而削弱了农民的长期投资激励。本文将农户的长期投资划分为两类,“与特定地块不相连的长期投资”以及“与特定地块相连的长期投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调整对农户的这两类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减人减地”使农户的第一类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增人增地”对农户的第一类长期投资没有什么影响;“减人减地”和“增人增地”对农户的农家肥使用量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减人减地”导致的以及大调整所可能导致的第一类长期投资的减少完全归咎于土地调整所导致的...
关键词:
土地调整 土地产权稳定性 长期投资激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分配方式及其稳定性状态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生计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然而,中国农村地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曾一度长期存在,既抑制农民生产稳定性预期的形成,也催生出农民的地权博弈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长期地权不稳定的地区,农民更为认同“读书改变命运”,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以“逃离”不稳定的生存环境,或通过教育信号显示以强化家庭地权竞争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不足的村庄农户具有更高的教育投资水平、受教育年限更长,且更不认同“读书无用论”;地权不稳定作为历史遗产会形塑“读书重教”的集体意识。本文强调,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逻辑。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信号显示 地权博弈 教育投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晓艳 张泽宇
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是性别平等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理论,运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稳定地权能解放捍卫地权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拉大农村性别收入差距。在替换被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更换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外出务工男性数量增加、女性农业劳动参与增加和女性无偿家务劳动时间增加是地权稳定性影响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子女数量更多、隔代照料更少、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然而,家庭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女性非农就业,降低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缩小农村性别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女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考虑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力转移 性别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孔祥建
本文从地权稳定性、农地长期投资及农业绩效之间逻辑关系的文献综述出发,利用农地投资回收模型主要分析了农地地权期限对农户投资水平、农业技术选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效率与公平权衡中国农地所有制改革,当前最有效率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制,推行使用权创新——土地承包权物权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体欣 朱蕾 伍海涛
本文从金融的供需主体——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角度,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和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了地权稳定性越好,则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供给和需求越大的结论。以此得出政策启示,稳定农地产权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地权 农地制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海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Loren Brandt 张林秀
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等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资源的影响一直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绩效评价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 6省 1 5县市 1 80个样本地块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 2 0 0 0年的土壤实验数据 ,结合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 ,对于地权稳定性、农户间非正式土地流转等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如何影响农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助于改善农地土壤的长期肥力 ;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但对土壤的短期肥力无显著影响 ;同...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土地流转 土壤肥力变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洪炜杰 胡新艳
农地产权具有财产功能和生产功能,两者从相反的路径影响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两条作用路径的相对强度随着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导致地权稳定性如何作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整合农地产权的财产与生产双重功能,构建"2(两种功能)×2(两种权益诉求)×2(两种作用方向)"的分析框架,进而从农地是否调整、调整次数和调整幅度等不同角度分析产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权不稳定主要通过弱化农地产权的生产功能而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边际效应看,农地"大调整"较"小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效果更大;以同县不同镇的农地调整率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旧稳健。
关键词:
农地产权 非农转移 财产功能 生产功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邹秀清
定性分析了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与土地产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揭示,在调查区域,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并未得到尊重,即农民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未能发挥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民意愿 产权稳定性 土地承包经营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石智雷 朱明宝
文章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业区域稳定性对农民工增强自身"城市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务工城市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就业职业稳定率不具有此效应;同时,就业区域稳定性和就业职业稳定率能有效帮助农民工了解和掌握当地语言,但在增进与城里人的关系上则失去了作用;签订劳动合同对增强农民工长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不管是人力资本存量高还是存量低的农民工,就业区域稳定性对他们的社会融合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农民工影响程度更大;而就业职业稳定性对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力资本存量较...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就业稳定性 农民工 社会融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华 肖意可
文章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世代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了新生代与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群体内部来看,不管是新生代还是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比例达到2/3,表明与同代群体相比,大部分农民工就业都比较稳定,但将两代群体进行比较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略差于老一代。年龄、教育、婚姻、流动范围、就业身份、子女数等因素造成两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状况的差异。
关键词:
新生代 老生代 就业稳定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孙学涛 彭徽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