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36)
2023(2497)
2022(2131)
2021(1903)
2020(1595)
2019(3607)
2018(3445)
2017(6763)
2016(3761)
2015(4175)
2014(4078)
2013(4098)
2012(3648)
2011(3320)
2010(3313)
2009(2841)
2008(2818)
2007(2414)
2006(2111)
2005(1799)
作者
(11616)
(9997)
(9745)
(9084)
(6163)
(4758)
(4404)
(3722)
(3718)
(3378)
(3337)
(3332)
(3072)
(3025)
(3022)
(3017)
(2980)
(2924)
(2783)
(2667)
(2423)
(2392)
(2359)
(2192)
(2174)
(2130)
(2072)
(2071)
(2032)
(1974)
学科
(17662)
经济(17658)
(10604)
方法(10088)
数学(9422)
数学方法(9344)
管理(9240)
(6820)
企业(6820)
(5653)
农业(3915)
(3559)
(3534)
贸易(3533)
业经(3488)
环境(3478)
(3439)
中国(2990)
(2474)
地方(2374)
技术(2319)
(2231)
理论(2113)
(2015)
服务(1913)
产业(1880)
(1802)
经济学(1703)
资源(1678)
(1663)
机构
大学(55923)
学院(55794)
(25046)
经济(24670)
管理(22370)
理学(20063)
理学院(19843)
管理学(19493)
管理学院(19402)
研究(19000)
(14062)
中国(13388)
科学(12153)
业大(11600)
农业(11346)
(11324)
(9838)
研究所(9121)
(8905)
中心(8648)
农业大学(7976)
(7865)
经济学(7809)
财经(7647)
经济管理(7388)
经济学院(7151)
(7060)
(6650)
北京(6556)
师范(6553)
基金
项目(41490)
科学(33162)
基金(31329)
(28447)
国家(28236)
研究(27843)
科学基金(24106)
社会(18821)
社会科(18044)
社会科学(18039)
基金项目(16719)
(16227)
自然(16144)
自然科(15811)
自然科学(15808)
自然科学基金(15580)
(13850)
教育(12949)
资助(12755)
编号(10435)
重点(9415)
(9304)
(8995)
(8797)
国家社会(8400)
创新(8260)
计划(8234)
科研(8021)
(7894)
教育部(7863)
期刊
(22863)
经济(22863)
研究(13665)
(12147)
学报(10887)
中国(10065)
科学(9613)
农业(8586)
大学(8168)
学学(7864)
管理(7008)
(6116)
(4965)
技术(4894)
教育(4435)
经济研究(3878)
业经(3681)
财经(3663)
技术经济(3473)
业大(3436)
统计(3351)
问题(3306)
(3250)
金融(3250)
(3222)
(3189)
农业大学(3026)
(3000)
资源(2925)
科技(2781)
共检索到74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登高  
明清以来,地权形态的发育及其交易形式的多样化,使土地流转趋于活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资源配置。通过地权市场,农户将目前收益与未来收益进行调剂,可以在各种要素及其收益之间自由选择与多样化安排,实现其融通需求。各种生产要素处于动态组合之中,资本从各社会阶层流向土地,土地通过各种交易配置到具有生产效能的劳动力手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率。中国经济的这一历史遗产,在国内长期未得到学术开发与创新性挖掘,相反,旧有成说使人们陷入历史认识的误区,并对现实的土地制度变革产生疑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萌萌  
本文对近世地权交易制度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清代中国地权市场所呈现出的活力,与民国时期政府强化干预给地权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一视角分析地权交易制度的演革史,有利于为当今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思路上的拓展。学术界对近世地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地主对土地的主导力等方面,本文从制度演化角度对近世地权市场的发展和变迁过程进行梳理,试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第二,研究内容的细化。本文探讨了自生自发秩序下的地权市场所呈现出的活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现了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如永佃权、押租、田面权等交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二...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世勇  李伟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征用短缺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资源配置的层面,集体产权性质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对于降低国家征地成本和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性地权和资产性地权制度的缺失,地权交易存在显著的福利损失,致使农村建设用地地权市场不能形成有效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财富分配机制。因此,农村建设用地地权制度的建构是目前形成有效的地权市场和地权定价机制的核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梦庆  
劳动力,技术,物力,财力是生产的基本投入要素,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投入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有许多的组合,但在一定的经济实力或经济环境下,必然有着最佳组合,使生产达到成本最低和效益最高。技术决策就是正确地选择技术的类型,技术的水平,投资的时机,使得所采用的新技术和其余要素的组合成为最佳。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我国的经济生产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两低一高,即技术水平低,效益低,成本高。日本在经济建设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我国大体相同,然而国民生产总值为我国的兰到四倍,为此国家制定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邢会  姜影  陈园园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松涛  
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表述厂商生产一种产品时,货币与产品组合的收益最大化的实现及消费者购买和消费一种产品时,产品与货币组合效用最大化的实现。从消费者与产品、市场交易与产品、生产者与产品探讨了市场交易利益的产生、范围与分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继连  
本文从生产力要素均衡组合原理论述起,在阐明了生产力要素组合均衡、不均衡、均衡效应及均衡阶跃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宏观组合关系,提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力要素宏观组合优化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庆昌  
文章使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979-2009年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这与Madsen和Damania(2001)等人的研究相矛盾。为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需求引致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两步系统广义矩(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控制全要素生产率对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后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7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一致;工资、出口均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998-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主要因为我国出口额大幅增加抵消了工资上涨给企业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该文全面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总量上,还是进口和出口渠道上,加工贸易都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出口会显著地抑制技术变化,对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混合效率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占全国加工贸易比重60%以上的江苏广东两省,加工贸易通过抑制其技术变化显著地抑制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意味着,从事加工贸易表面上虽然可以解决就业促进增长,但是可能无法实现经济的赶超,大规模从事加工贸易甚至是有损效率提升。加工贸易没有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以及加工贸易实施的业务方式有关。因此,如何调整贸易方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春兰  严建苗  
本文利用1980~2003年的我国贸易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种类商品的进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分析视角,测度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口总体上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初级产品的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有显著影响;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锋  吴俊  
将电力生产作为先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生产环节,在考虑规模越来越大的电力跨省交易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等)的基础上,使用非参数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2000—2012年中国省域能源环境效率。结果表明:与考虑电力生产和跨省交易的网络DEA模型相比,利用传统DEA方法会高估电力输入省的能源环境效率、低估电力输出省的能源环境效率。指出调整电力生产布局和跨省输送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的能源环境效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颖  肖丽芳  朱治双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准自然实验,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增加企业实质性减排行为、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和市场化水平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董雨   袁雪   查勇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以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该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碳交易市场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在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碳交易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强,并且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碳交易政策效果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碳配额价格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李佳艺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