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1)
- 2023(9051)
- 2022(8021)
- 2021(7556)
- 2020(6818)
- 2019(15837)
- 2018(15914)
- 2017(31546)
- 2016(17475)
- 2015(19800)
- 2014(20103)
- 2013(19825)
- 2012(18337)
- 2011(16344)
- 2010(16728)
- 2009(15587)
- 2008(15908)
- 2007(14514)
- 2006(12164)
- 2005(11040)
- 学科
- 济(71832)
- 经济(71768)
- 管理(52206)
- 业(50649)
- 企(42592)
- 企业(42592)
- 方法(39564)
- 数学(35520)
- 数学方法(34908)
- 财(24819)
- 农(17578)
- 务(17438)
- 财务(17394)
- 财务管理(17346)
- 中国(16845)
- 企业财务(16472)
- 学(15495)
- 贸(13288)
- 贸易(13284)
- 业经(13184)
- 制(13171)
- 易(12929)
- 地方(12793)
- 理论(11799)
- 农业(11367)
- 银(11336)
- 银行(11312)
- 和(10558)
- 融(10514)
- 金融(10512)
- 机构
- 学院(249383)
- 大学(248607)
- 济(99650)
- 经济(97432)
- 管理(96110)
- 理学(83170)
- 理学院(82247)
- 管理学(80445)
- 管理学院(79991)
- 研究(79829)
- 中国(61670)
- 京(51980)
- 科学(51028)
- 财(49774)
- 农(43381)
- 所(41753)
- 财经(39026)
- 业大(38435)
- 中心(37912)
- 江(37817)
- 研究所(37805)
- 经(35196)
- 农业(34398)
- 北京(32511)
- 范(30930)
- 经济学(30696)
- 师范(30587)
- 州(30224)
- 财经大学(28891)
- 院(28111)
- 基金
- 项目(163955)
- 科学(127960)
- 基金(118692)
- 研究(116085)
- 家(103983)
- 国家(103190)
- 科学基金(88114)
- 社会(71884)
- 社会科(68287)
- 社会科学(68267)
- 省(64875)
- 基金项目(62375)
- 自然(59062)
- 自然科(57712)
- 自然科学(57695)
- 自然科学基金(56654)
- 教育(55172)
- 划(54531)
- 资助(51166)
- 编号(47371)
- 成果(38770)
- 重点(37247)
- 部(36548)
- 发(33758)
- 创(33659)
- 课题(32607)
- 科研(32327)
- 创新(31511)
- 教育部(31130)
- 计划(30793)
- 期刊
- 济(103020)
- 经济(103020)
- 研究(69598)
- 中国(45628)
- 财(43109)
- 学报(40392)
- 农(37605)
- 科学(36020)
- 管理(32543)
- 大学(29948)
- 学学(28455)
- 农业(25066)
- 教育(24523)
- 融(22654)
- 金融(22654)
- 技术(22301)
- 财经(19238)
- 统计(18864)
- 经济研究(17199)
- 业经(16477)
- 经(16319)
- 策(15806)
- 决策(14692)
- 业(14126)
- 问题(13549)
- 财会(13537)
- 技术经济(13106)
- 版(12939)
- 理论(11598)
- 会计(11478)
共检索到361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奔 卢彦瑾 欧阳胜银 马守荣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界定地方隐性债务的内涵与核算边界,采用核算法分别测度2007—2018年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和广义地方隐性债务的规模,结果发现其量巨大且年增速分别为4.44%和5.66%;在样本期内,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呈现平缓上升的特征,广义地方隐性债务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及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策性补贴是狭义地方隐性债务的重点构成部分,PPP和狭义隐性债务是广义地方隐性债务较大的主要内部原因,而公益项目投资力度、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则是诱发变相举债的重要外部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欧阳胜银 蔡美玲
通过构建一个3-1-2的MIMIC模型对我国地方隐性债务进行规模测度,结果发现:显性债务约束力度是我国出现地方隐性债务的主要成因,也是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突破口;2003—2018年我国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双倒"U"型特征,在2007年和2015年左右分别达到历史高位,2016年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我国隐性债务风险得到较好的管控。
关键词:
地方隐性债务 MIMIC模型 统计测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金林 程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暴露时间和规模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其监管和治理的难度较显性债务难度更大。基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理论研究及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演进过程,明确界定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内涵,系统分析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原因,总结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举债方式违法违规性、表现形式隐蔽性、表外负债性、债务规模不确定性等特征,以期为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统计及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吉富星
近年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方式多、隐蔽性强、规模大,导致隐性债务底数不清、风险累积较大,造成监管与治理难。隐性债务呈现形态多样化、复杂化趋势,识别要坚持"穿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最终财政资金偿还这一本质及财政预算管理来界定。隐性债务实质是指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约定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或违法提供担保,或以承担救助责任等方式举借的债务或表外负债。基于有息负债及债务矩阵视角的预估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未来举债空间有限,局部风险、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短期看,关键要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缓释存量债务风险。但长期看,更应关注债务的投资效率、债务可持续及相应制度安排。
关键词:
政府债务 隐性债务 财政风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邱志刚 王子悦 王卓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城投债为切入点,考察了2015—2018年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不同募集用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发行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以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与省份的财政收入之比度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带来的额外担保能力,发现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补充了偿债资金,与用于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的城投债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从而通过“替代效应”缩减了这类城投债的融资需求和发行规模,表明打开“前门”能削弱“后门”融资。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替代效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通过“隐性担保效应”降低了城投债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担保能力弱的地区,从而削弱了“替代效应”,甚至促进了该地区用于投资的城投债的发行,表明打开“前门”会促进“后门”融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区域差异性,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通过债务置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任刚
一、养老金隐性债务介绍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的养老金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推动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改革。现收现付制下,政府所积累的向已退休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已经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发放养老金的承诺形成了公共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在制度改革过程中,原来隐藏在现收现付制下的隐性债务逐渐显现出来,测算其规模以及确定如何偿还已成为制度转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崔瑜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金融工作会议反复提及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局部存在隐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举债形式隐蔽多样等问题,潜在风险十分突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关系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成败,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政金融工作是否有序开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式多样、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尚没
关键词:
隐性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丹 刘钻石 章娅玲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现收现付制下形成的隐性债务开始显性化,形成了庞大的统筹资金缺口。而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基本前提是要准确测算债务规模。本文在分析隐性债务来源的基础上,将我国参保职工分为五类,采取个体成本法精算出2008年初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
关键词:
养老金 隐性债务 来源 规模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兰英 李伟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体制转轨时期推出"统账结合"的管理模式后,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一直存在,并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的转制成本和运行风险。对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十余年形成的"空账"规模的现值做出实证测算,并针对"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改革方案对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坤荣 施宇
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类梳理了融资平台这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典型表现形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投资基金等新型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使用最高值和最低值两种估算方法,对2009—2020年的全口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规模测度和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从总量上看,隐性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张,增长率明显放缓;(2)从结构上看,地方融资平台是隐性债务的主要载体;(3)隐性债务的区域分化特征明显;(4)市县级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相对较高;(5)隐性债务的财政金融风险交织。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需要控制增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构建差异化、分层次的地方政府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财政金融风险的联合管理。
关键词: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规模测度 风险评估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金林 金倩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形成及其风险防范已成为热点问题,其关键在于科学估算债务规模。文章基于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口径的分析,细化出两大类隐性债务:违法违规类隐性债务和政府出于道义责任、迫于公众预期及对政府角色理解而承担的政府支出义务。以PPP项目为例,引入集值统计法和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有效确定三种回报机制下PPP项目风险系数和政府部门的风险最优承担比例,结合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估算模型,尝试构造精准估算PPP项目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方法,以为我国政府债务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资基金等开展准公共产品生产过程中隐性债务规模测算提供参考。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雪莹 王玉琳
以城投债信用利差与民营企业债信用利差数据为样本,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及面板回归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出台背景下,政府隐性担保对债券信用利差影响效果的变化。结果显示:政府隐性担保能够显著降低城投类债券的信用利差;而且债券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城投债信用利差低于民营债信用利差的程度越大,政府隐性担保对于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效果越明显。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颁布的初期,市场对于"城投债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性质"的信仰预期并未出现明显的弱化,隐性担保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降低程度甚至有扩大的迹象。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政策叠加效应开始显现,政府隐性担保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降低效果减弱。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晓蕾 吕元稹 余凡
由于1994年《预算法》限制了中国地方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政府债券的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发行了大量城投债券。虽然城投债被普遍认为是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但隐性担保主体认定尚未有共识。本文通过加总地方政府下属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总额的方法,构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指标,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市场对城投债隐性担保责任主体的认定。研究发现,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高的地方城投债信用利差偏高,并且这种影响随政策以及宏观形势而变化。自滇公路违约函事件后,投资者在城投债定价中开始普遍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的信息;而在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措施后,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负担率开始成为城投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投资者认可的地方隐性担保的责任主体是随时间变动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丽珍
PPP模式的工具性特征使其具备政府债务治理功能,但在其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结合文献研究、政策法规梳理和专家访谈,对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边界、认定标准进行明确界定,从项目合规性、融资机制、回报机制、运营机制、地方政府行为动机以及融资平台转型等多维视角分析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独特形成机理,建议针对PPP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巩固债务治理功能、促进提质增效、强化绩效管理、优化风险共担机制、完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等隐性债务规避机制。
关键词:
PPP模式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玉德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止风险累积演化为系统性风险,推动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必须在厘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基于公共风险视角溯清隐性债务产生的动因及其演化机理,揭示政府、市场和公民个人之间跨部门风险传播并最终汇聚形成隐性债务的风险逻辑。隐性债务主要来自于私人部门风险公共化后产生的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和政府部门风险私人化后的再次回流,其实质是公共风险引致的非法定的政府潜在支出义务。据此可以进一步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大类,以消除隐性债务理解上的歧义且能更好地发挥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
隐性债务 或有负债 公共风险 本源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