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1)
2023(12737)
2022(10490)
2021(9485)
2020(8167)
2019(18557)
2018(17892)
2017(35660)
2016(18975)
2015(21279)
2014(21108)
2013(21581)
2012(20333)
2011(17805)
2010(18353)
2009(17550)
2008(17812)
2007(15969)
2006(14573)
2005(13549)
作者
(52575)
(44061)
(43537)
(42128)
(28617)
(20762)
(19717)
(16757)
(16721)
(16102)
(15365)
(14686)
(14519)
(14047)
(13975)
(13461)
(12935)
(12696)
(12472)
(12209)
(11117)
(10744)
(10640)
(10321)
(9906)
(9841)
(9698)
(9410)
(8645)
(8619)
学科
(114288)
经济(114179)
(86322)
(78937)
企业(78937)
管理(75257)
方法(44829)
(42799)
数学(36398)
数学方法(36278)
业经(31356)
(28201)
地方(25334)
(24784)
财务(24776)
财务管理(24719)
中国(23738)
企业财务(23552)
(22105)
(20779)
税收(20645)
(20464)
农业(20455)
(17731)
技术(17250)
(17019)
(16286)
财政(16138)
(15777)
理论(14599)
机构
学院(282998)
大学(277279)
(140207)
经济(138098)
管理(114731)
理学(97939)
理学院(97083)
管理学(96209)
管理学院(95661)
研究(90509)
(76859)
中国(74310)
(56364)
财经(56345)
(51003)
科学(47082)
经济学(45183)
(44587)
(44370)
财经大学(41165)
中心(40786)
经济学院(40742)
(38634)
研究所(38414)
北京(35703)
(34480)
商学(33977)
商学院(33687)
业大(33294)
经济管理(31774)
基金
项目(171609)
科学(138454)
研究(130164)
基金(128817)
(107895)
国家(106917)
科学基金(95551)
社会(89720)
社会科(85460)
社会科学(85438)
基金项目(67735)
(65671)
教育(57629)
自然(57483)
自然科(56248)
自然科学(56236)
自然科学基金(55326)
资助(53451)
(52866)
编号(50251)
成果(40610)
(39773)
(38508)
国家社会(38318)
(37649)
重点(37367)
(36446)
教育部(35625)
人文(35550)
(35524)
期刊
(166996)
经济(166996)
研究(98101)
(66871)
中国(52917)
管理(48584)
(35685)
科学(32302)
学报(30953)
财经(30486)
(29858)
金融(29858)
经济研究(28270)
(26320)
大学(25543)
技术(25474)
业经(25028)
学学(24856)
农业(23956)
问题(21671)
(18911)
技术经济(18861)
(16869)
(16385)
世界(16272)
财会(16178)
教育(15920)
会计(14942)
(14899)
统计(14882)
共检索到450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薇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将企业区位选择假定为区位特征的函数,运用泊松分布模型,采用2002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29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税负担、聚集经济与工业企业区位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区位选择受到地方政府财税负担及地方经济集聚等多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税收都与企业进入决策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聚集经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的跨区流动,使得在聚集主导的区域政府即便征收较高的税率也不会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地方政策的制定者来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薇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将企业区位选择假定为区位特征的函数,运用泊松分布模型,采用2002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29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税负担、聚集经济与工业企业区位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区位选择受到地方政府财税负担及地方经济集聚等多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税收都与企业进入决策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聚集经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的跨区流动,使得在聚集主导的区域政府即便征收较高的税率也不会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地方政策的制定者来说,"把激励搞对"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流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思明  王乔  
本文利用2003-2011年省对地级市政府税收分成调整的数据,观察税收集权对地级城市工业企业规模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地级市政府面对税收集权,通过扩大本地工业企业产值规模来应对税收收入下降,并制定向内资企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内资工业企业的发展,采用"引入效应"的发展方式扩大工业企业的数量来保证辖区内工业企业总产值规模的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颜燕  贺灿飞  刘涛  满燕云  
基于2008年我国地级市新建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将集聚经济纳入地方政府竞争模型,考察工业用地价格竞争行为如何与集聚经济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和东部地区内部,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土地价格竞争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有限。虽然低地价总是有利于吸引投资的,但集聚经济的影响会超过土地价格竞争的影响,在企业区位选择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竞争时,由于集聚经济都比较弱,土地价格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要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泊宁  杨栋旭  周菲  
为探究高铁开通对工业集聚的具体效应,进而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2008—2015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稳健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城市人均GDP和城市基建水平等因素后,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线城市的工业集聚度,表现为城市开通高铁将对该地区的工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且开通高铁车次每增加1%,工业集聚度将降低0.013%;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重工业城市和无港口城市,高铁开通对轻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工业集聚的抑制作用更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成本效应"而非"资源转移效应"对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唐祥来   谢雨轩  
以中国26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PPP模式对财政压力的作用机制及效果。研究发现:实施PPP模式显著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PPP模式主要通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提高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两个路径降低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缓解财政压力的效果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效果最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建议通过完善PPP法规体系,合理配置PPP资源,分层设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控PPP模式财政风险等措施,提高PPP模式的经济和财政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  高珺  黄世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3年1 130位地级市市长的信息,探讨了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官员晋升速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临界值为1/26(即工龄为26年时),且中部地区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东西部地区。对官员晋升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官员个体特征和政治关系对晋升速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具体而言,官员参加工作时的年龄、学历、汉族身份等个体特征对晋升速度有显著影响,性别、专业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跨省交流和省级任职经历对官员晋升速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中央任职经历的影响却不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  高珺  黄世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3年1 130位地级市市长的信息,探讨了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官员晋升速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临界值为1/26(即工龄为26年时),且中部地区官员晋升速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东西部地区。对官员晋升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官员个体特征和政治关系对晋升速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具体而言,官员参加工作时的年龄、学历、汉族身份等个体特征对晋升速度有显著影响,性别、专业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跨省交流和省级任职经历对官员晋升速度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郭珂   郭雪萌  
基于2005—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及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产业集聚会明显改变企业资产的配置结构,提升实业资本配置占比,降低金融资产比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抑制企业实体资产配置比例,提高金融资产配置占比。细分行业检验结果展示,制造业集聚的企业资产配置结构效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与高端技术行业中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体资产配置抑制效应在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增进效应在资源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产业集聚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分析产业集聚差异性特征及微观经济后果、发挥产业集聚区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为上市企业动态调整企业投资结构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泳泽  杨晓章  
针对中国官员考核中出现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02-2014年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考察了官员的任期和特征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官出数据"的经验证据。研究显示:(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更大。市委书记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2)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3)中西部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市委书记任期的变动对经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的影响更强,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市长任期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更明显;(4)党代会的召开和省与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官员任期内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对政府经济绩效目标制定和考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泳泽  杨晓章  
针对中国官员考核中出现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02-2014年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考察了官员的任期和特征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官出数据"的经验证据。研究显示:(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更大。市委书记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2)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3)中西部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市委书记任期的变动对经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的影响更强,东部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雷宝  汪亿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创富主体的理性企业并不天然地具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愿,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本文通过我国东、中、西部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税费负担和政府规制水平对企业生态环保意愿的实际影响及其程度大小。研究发现:企业的税费负担越轻,其生态环保意愿会更强(如税费负担每下降1%,企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将上升约3%);而政府的规制水平对企业生态环保意愿的实际影响虽符合理论假设但结论并不稳健。结合国情,最后提出改进企业生态环保意愿并提高生态文明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志安  徐业明  
本文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以淮河流域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2010b等软件,利用空间经济学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00~2010年以来淮河流域大气环境和工业能源效应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变量SO2排放和工业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实证结论显示淮河流域工业对本地区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仅以能源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因此,转变工业的结构方式,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消费产业,实现集约型工业经济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苗真子  
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财政压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282个地级市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财政压力与辖区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一定程度的地方财政压力,有助于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但当地方财政压力过大时,反而将恶化辖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尚处于地方财政压力改善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而西部地区则截然相反;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压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也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论文据此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