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7)
- 2023(10558)
- 2022(8268)
- 2021(7783)
- 2020(6595)
- 2019(14866)
- 2018(14816)
- 2017(28938)
- 2016(15776)
- 2015(18070)
- 2014(18189)
- 2013(17381)
- 2012(15480)
- 2011(13555)
- 2010(13917)
- 2009(12799)
- 2008(12752)
- 2007(11361)
- 2006(9995)
- 2005(9198)
- 学科
- 济(66989)
- 经济(66898)
- 管理(48171)
- 业(45985)
- 企(38449)
- 企业(38449)
- 方法(28422)
- 财(27590)
- 数学(24974)
- 数学方法(24456)
- 中国(19844)
- 农(19420)
- 业经(16569)
- 制(16140)
- 地方(15884)
- 财政(13656)
- 务(12643)
- 财务(12594)
- 财务管理(12541)
- 体(12235)
- 农业(12220)
- 产业(12217)
- 企业财务(11965)
- 学(11368)
- 理论(11263)
- 政(10913)
- 技术(10030)
- 银(9974)
- 银行(9959)
- 体制(9940)
- 机构
- 学院(217371)
- 大学(215636)
- 济(90426)
- 经济(88668)
- 管理(84204)
- 理学(72824)
- 理学院(72116)
- 管理学(70585)
- 管理学院(70202)
- 研究(70091)
- 中国(53599)
- 财(50546)
- 京(44603)
- 科学(40560)
- 财经(36128)
- 所(34043)
- 江(33280)
- 经(32643)
- 中心(32103)
- 农(30396)
- 研究所(30197)
- 经济学(28828)
- 业大(28696)
- 北京(28011)
- 范(27317)
- 师范(27096)
- 财经大学(26434)
- 州(26129)
- 经济学院(25874)
- 院(25482)
- 基金
- 项目(143055)
- 科学(113419)
- 研究(107106)
- 基金(103670)
- 家(88884)
- 国家(88192)
- 科学基金(76783)
- 社会(70137)
- 社会科(66541)
- 社会科学(66525)
- 省(56563)
- 基金项目(53862)
- 教育(49490)
- 自然(47253)
- 划(46457)
- 自然科(46197)
- 自然科学(46190)
- 自然科学基金(45351)
- 编号(43734)
- 资助(42435)
- 成果(36218)
- 重点(32218)
- 部(31469)
- 发(31095)
- 课题(30587)
- 创(29838)
- 国家社会(29312)
- 创新(27954)
- 制(27875)
- 教育部(27593)
共检索到328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赵德昭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治理的充分关注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支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税收分享机制的崭新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并尝试提出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扩大税源税基、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进而对就地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产业转移粘性是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没有在我国区域之间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区域间税收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产业转移粘性。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其可以在区域内部独立完成若干周期的雁阵式产业转移,进而形成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本文将工业智能化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分析框架,刻画与验证工业智能化、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本影响中国区域间工业产业转移的机理和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一方面改变了区域间产业单向梯度转移模式,南部沿海地区已出现工业产业回流现象,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改变了地区产业结构梯度升级模式,沿海地区的高技术含量和常规性任务密集行业开始呈规模扩张之势,部分中等技术制造业发展成熟后不再按照"雁阵模式"向内陆地区转移。此外,工业智能化和人力资本的有效匹配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入不再是后发地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途径,高质量人力资本成为支撑国家或地区成功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型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雁阵理论 工业智能化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张杰
尽管人们对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并藉此实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协调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在学术界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活动(从业劳动力、固定资产)和产业规模(总产值)数据,借鉴物理学重心测定方法,获取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重心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直观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迁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迹象;采用制造业总产值份额/劳动力份额比指标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检验观察期内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有利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动力支撑;进而从异质性大国区间工业化发展进程...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赵德昭 尚瑶瑶 韩宁
基于大国转型经济体和“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国情,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对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系统构建财政治理影响就地城镇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的财政治理能力和就地城镇化水平,并对其影响效应进行详细的实证检验。整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很好地发挥了“援助之手”的重要作用。分地区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援助之手”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演进态势。分系统估计结果表明,三大子系统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社会治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财政能力和风险治理能力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在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推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援助之手”总体作用的发挥,还应充分重视“援助以何手”,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根本转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德昭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影响就地城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U型"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力资本的平均"门槛值"为8.63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平均"门槛值"分别为8.13年和9.17年,跨越人力资本门槛值对就地城镇化极其重要。其政策内涵在于,在就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仅应重视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综合扶智"比"单纯输血"更加有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雯轩 李晓华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雁阵模式 区域分工 产业体系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苏庆义 王奉龙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形成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通过现实观察分析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确实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大国雁阵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发生具有省份的异质性,不同省份转出或承接产业的情况不同,而且中部和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情况不同。大国雁阵模式的演进并非是线性的,会出现停滞甚至是逆转的情况,而且其推进速度较慢。中国未来应该更加主动地推进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华军 雷名雨
产业结构演进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变动是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而结构红利则是产业结构演进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影响效应的直接体现。本文考察了中国整体及分省结构红利在演变趋势上的形态特征,探究了结构红利与"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的内在联系,并从地区异质性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结构红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将结构红利的时间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布规律相结合,探索了中国四大板块的结构红利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形成的大国"雁阵"模式及其演变特征。本文的研究为缓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冲击以及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证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王德文 曲玥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与各地区、产业乃至企业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相关的,即在危机条件下,过时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最先遭到冲击。因此,摆脱危机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地区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大国假设下,本文延伸了雁阵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范围,从经验上实证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区制造业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格局变化,即东北和中部地区比沿海地区有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贡献率。通过实现产业在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的重新布局,即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回归其劳动力丰富比较优势的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
关键词:
雁阵模型 产业结构升级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曙平 赵青宇
"就地城镇化"是苏南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与特征。基于对苏南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特征的分析,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归纳苏南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当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立足地区实际,科学选择城镇化路径和城镇发展方针,建设宜居宜业小城镇和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苏南 就地城镇化 小城镇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久文 胡安俊
调整空间结构,是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根据我国四大板块经济份额的变化关系将我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以雁阵模式为理论起点,分析了中国国际角色巨变、区位模式转换与中国产业聚集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主导下的企业区位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在建设"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双重愿景下,分析了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雁阵模式 国际角色 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多长 游亚
快速城镇化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加重,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对地区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也具有一定反作用。本文从土地财政依赖的视角对我国现行城镇化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对城镇化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对现行主流城镇化模式具有显著固化效应和路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行为 城镇化模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安 邱国庆
运用2006—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动态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分权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地方财政分权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地方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质量来促进新型城镇化;最后根据上述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财政分权 新型城镇化 系统GMM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浩 郭力
基于近年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及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就近务工的趋势,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当重视发挥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中西部要立足于延续和扩大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加快城镇化;东部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最终形成我国"雁阵模式"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当前重点是将中西部中小城市快速扩张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挥其在分散型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同时指出应积极探索户籍、社保、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及人口实质性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转移 劳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卫忠
就地城镇化以县市域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可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理想之地,并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就地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传承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产生系统性转变,并可处理好"现代性"与"乡愁"的生活方式失衡问题。就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规模的扩张,而是有序推进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本尚且薄弱和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和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