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1)
- 2023(13427)
- 2022(11866)
- 2021(11325)
- 2020(9460)
- 2019(21941)
- 2018(21639)
- 2017(42202)
- 2016(23081)
- 2015(25958)
- 2014(25955)
- 2013(25773)
- 2012(23435)
- 2011(20691)
- 2010(20821)
- 2009(19301)
- 2008(18993)
- 2007(16517)
- 2006(14562)
- 2005(12988)
- 学科
- 济(89048)
- 经济(88921)
- 管理(76982)
- 业(69276)
- 企(60061)
- 企业(60061)
- 方法(40990)
- 财(37370)
- 数学(35519)
- 数学方法(35166)
- 中国(23718)
- 农(23081)
- 制(22630)
- 务(20574)
- 财务(20504)
- 财务管理(20443)
- 业经(20067)
- 企业财务(19420)
- 地方(19208)
- 学(18518)
- 体(15828)
- 财政(14916)
- 农业(14907)
- 理论(14772)
- 银(14584)
- 银行(14537)
- 技术(14451)
- 贸(14401)
- 贸易(14393)
- 和(14095)
- 机构
- 大学(321467)
- 学院(318997)
- 管理(128664)
- 济(128404)
- 经济(125638)
- 理学(111629)
- 理学院(110460)
- 管理学(108777)
- 管理学院(108199)
- 研究(103965)
- 中国(78150)
- 财(70068)
- 京(67873)
- 科学(62813)
- 财经(51902)
- 所(51563)
- 农(47191)
- 经(47021)
- 江(46835)
- 中心(46816)
- 研究所(46234)
- 业大(45658)
- 北京(42682)
- 范(40033)
- 师范(39681)
- 经济学(38720)
- 财经大学(38425)
- 院(37885)
- 州(37401)
- 农业(36667)
- 基金
- 项目(216678)
- 科学(170765)
- 研究(160623)
- 基金(158098)
- 家(136297)
- 国家(135172)
- 科学基金(117123)
- 社会(101660)
- 社会科(96379)
- 社会科学(96356)
- 省(84280)
- 基金项目(84214)
- 自然(75480)
- 教育(73787)
- 自然科(73689)
- 自然科学(73673)
- 自然科学基金(72374)
- 划(70199)
- 编号(65305)
- 资助(65011)
- 成果(53990)
- 部(48445)
- 重点(48032)
- 创(45420)
- 发(44974)
- 课题(44841)
- 制(43256)
- 创新(42355)
- 教育部(42192)
- 国家社会(41676)
- 期刊
- 济(141250)
- 经济(141250)
- 研究(99186)
- 中国(62985)
- 财(59687)
- 学报(48706)
- 管理(48158)
- 科学(44065)
- 农(42505)
- 大学(37524)
- 学学(35377)
- 教育(34286)
- 农业(29068)
- 融(27513)
- 金融(27513)
- 技术(26514)
- 财经(25984)
- 经济研究(22726)
- 经(22030)
- 业经(21648)
- 问题(17992)
- 理论(16045)
- 财会(16023)
- 图书(15327)
- 会计(15323)
- 技术经济(15162)
- 科技(15150)
- 实践(14539)
- 践(14539)
- 版(14519)
共检索到47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玉清 孙希芳 何杨
本文运用空间滞后Tobit和非线性动态门槛等前沿计量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了地方财政杠杆的激励机制和增长绩效。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传统融资模式隐含着双重卸责动机,即"隐性担保"诱发的跨域卸责和"期限错配"诱发的跨期卸责,受传统政绩考评机制激励,"卸责组"省区形成相互仿效卸责的区域传染效应;(2)纵向失衡的财权事权配置框架、渐进放松的显性融资约束及地方政府同金融机构基于利益互联的隐性授信契约,成为卸责融资行为难以忽略的制度背景;(3)侧重增长绩效而非福利配置的制度安排,诱导地方政府扩张杠杆主要以市政建设和公共资产积累为导向,但西部落后省区表现出更强烈的短视卸责融资倾向,形成流动性风险的区域失衡;(4)卸责融资诱发非线性增长绩效门槛效应,跨越门槛的杠杆绩效趋降,但尚未明显阻滞增长,显性门槛值高于现行流动性风险警戒线,中长期执行警戒线仍有上调空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新常态下的地方财政杠杆调整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玉清 孙希芳 何杨
本文运用空间滞后Tobit和非线性动态门槛等前沿计量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了地方财政杠杆的激励机制和增长绩效。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传统融资模式隐含着双重卸责动机,即"隐性担保"诱发的跨域卸责和"期限错配"诱发的跨期卸责,受传统政绩考评机制激励,"卸责组"省区形成相互仿效卸责的区域传染效应;(2)纵向失衡的财权事权配置框架、渐进放松的显性融资约束及地方政府同金融机构基于利益互联的隐性授信契约,成为卸责融资行为难以忽略的制度背景;(3)侧重增长绩效而非福利配置的制度安排,诱导地方政府扩张杠杆主要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孝松 高乐咏
本文以中央政府推行激励机制为背景,构造了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博弈,最终决定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地方官员面临的行政和财政激励同政治晋升激励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揭示出激励机制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在中央政府实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中央政府在设计这套激励机制时,特别需要把握好激励强度的大小,只有安排好合理的激励强度,才可能实现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
中央政府 地方官员 激励机制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琪 汤玉刚
本文以中国的城镇化为背景,运用公共品资本化原理,分析了地方土地财政制度,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制度与房地产相关税收制度,对地方公共品提供激励的传导机制。城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对地方公共品提供具有结构性的激励效应,但该激励机制建立在土地和房产交易之上,地方财政努力程度被交易时点截然分割。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实现从交易型向保有型"土地溢价回收"制度转换,将有助于建立对称的、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激励制度。
关键词:
土地财政 财政激励 资本化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洁 龚六堂 张庆华
本文研究了中国省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政治周期及其激励机制。近期声势浩大的反腐斗争表明,经济政绩不再是官员晋升的唯一标准,清明廉洁同样是中央考察省级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这两方面的晋升激励,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政治生命周期模型来刻画中国省级官员的财政支出决策行为,并利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使用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晋升激励导致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随着中央党代会召开产生了周期性变化。本文从财政政策波动的角度证明近期的反腐斗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官员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财政支出 政治周期 激励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玉清 姜磊 李永宁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已全面启动并付诸实施,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并激励研发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融合资本积累、研发创新、财政创新激励政策等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基础上,按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模型中的外生变量或参数赋值,做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税收优惠和研发资助两种财政创新激励政策都有助于提高研发创新量和经济增长率;税收优惠与市场研发互补,研发资助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从而税收优惠政策比研发资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力度更大,但研发资助政策的作用时滞更短;为提高增长绩效,应根据两种创新激励政策各自的优缺点审慎选择适用领域。
关键词:
创新激励 增长绩效 研发资助 税收优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晓敬 邓雨辰
构建了政府税收与补贴干预下闭环供应链激励模型,分析了制造商集中和供应商分散两种税收与补贴方式下闭环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一步讨论了政府税收、补贴、强制回收率等行为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激励效果。研究表明,政府对制造商集中和供应商分散两种税收与补贴方式将不改变供应链的产出,两种激励模式下闭环供应链企业间的销售价格差刚好是政府的税收与补贴,供应链内部调节将导致税收与补贴平衡的激励机制无效;提高强制回收比例,会抑制闭环供应链的市场供给量,但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税收 补贴 再制造 闭环供应链 激励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冰洋 李钊 马光荣
中国以分税和转移支付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是近3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分税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中央政府将分税用于转移支付又会影响受助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将分税和转移支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果。理论分析说明,分税的逻辑是寓平衡于激励,转移支付的逻辑是寓激励于平衡,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均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效应的总和决定了总体增长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6年面板数据,证实了市县政府财政收入分成率与转移支付均等化力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首次考察了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效果,能够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提供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分税 转移支付 激励 平衡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 关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岑树田 葛扬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要求发生了改变,从产出激励转变为创新激励。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和政策要求而产生的创新激励,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直接嵌入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循环中,从而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在稳态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激励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面板回归也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研究结论揭示,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任务,因创新激励的存在,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正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创新激励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能力和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区力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辉 沈肇章
以政治激励和新财政集权理论为基础,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财政超收。在晋升激励之下,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地影响预算编制所依据的GDP计划增长率和官员政绩考核所依据的核心指标(即GDP实际增长率),因而GDP超计划增长为财政超收奠定了经济基础。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集权程度加强,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财政超收与中央攫取之手正相关。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税行业带来税收超预算增长的情况下会调整年初预算而追求超支,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化程度与财政超收负相关。因此,在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同时,需要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勇
本文实证研究并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地方财政激励强度的动态特征。文章发现,1980年开始的分权化改革显著地提升了地方财政激励的强度,这一特征并没有因税制调整和大规模的垂直转移支付而改变;并且,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地方财政激励。这意味着,至少在经济利益上,地方政府(官员)有很高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这为中国地方政府之所以展开为增长(而不是为租金)的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财政激励 分税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胡洪曙
在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本文分析了中央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对地方政府获取转移支付收入行为及其支出偏好的影响:为保证地方政府在发展属地经济以获取公共财政收入的行为努力为正,应逐渐规范地方政府非公共财政收入的行为,同时要清理、规范乃至杜绝地方政府以获取更多专项转移支付为目的的游说行为;中央政府不应对经济建设支出行为给予过多激励,否则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行为将难以保证。实证分析发现:近些年来,尽管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建设支出偏向较为严重,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缺口较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效果非常显著,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魏婕 许璐 任保平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内生机制。中国官员由于任期限制会在有限时间内对政治激励做出强烈的反应,基本手段是通过利用财政倾斜支出偏向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从短期和显性释放信号以获取优势,而对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质量缺乏兴趣,所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长期呈现不高的状态。同时基于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证实了我们的研究结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以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关键在于转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机制;完善官员考核体系,特别是加大反映增长质量核心内容的考核指标,使得地方官员以民意为施政的方向。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地方政府行为 官员任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任武 李玲 刘穷志
本文就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构建了财政结构方程均衡激励模型。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在我国确实存在着替代关系,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激励是这种替代关系存在的决定因素,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存在均衡激励机制,但中国的均衡激励机制不健全。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明晰各类公共支出的属性,规范各自职能,确保各类支出按属性规定的功能激励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扩大中间收入阶层的力量,尊重纳税人的声音,建立公共支出民主投票政治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公共支出均衡激励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