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790)
- 2023(22829)
- 2022(19245)
- 2021(17847)
- 2020(14964)
- 2019(34120)
- 2018(33226)
- 2017(63099)
- 2016(34928)
- 2015(39049)
- 2014(38826)
- 2013(38047)
- 2012(35151)
- 2011(31295)
- 2010(31277)
- 2009(28679)
- 2008(28216)
- 2007(24656)
- 2006(21719)
- 2005(19040)
- 学科
- 济(137508)
- 经济(137345)
- 管理(99298)
- 业(91424)
- 企(75399)
- 企业(75399)
- 方法(61675)
- 数学(53797)
- 数学方法(53068)
- 财(42977)
- 中国(39753)
- 农(37622)
- 学(32326)
- 地方(31664)
- 业经(30153)
- 贸(26960)
- 贸易(26947)
- 制(26904)
- 易(26159)
- 农业(24918)
- 务(24126)
- 财务(24034)
- 财务管理(23962)
- 理论(23089)
- 企业财务(22727)
- 银(21090)
- 银行(21005)
- 环境(20951)
- 融(20779)
- 金融(20769)
- 机构
- 大学(489570)
- 学院(486376)
- 济(189491)
- 经济(185410)
- 管理(184021)
- 研究(168336)
- 理学(159706)
- 理学院(157813)
- 管理学(154461)
- 管理学院(153607)
- 中国(124381)
- 科学(108216)
- 京(104686)
- 财(93328)
- 农(87700)
- 所(86279)
- 研究所(78850)
- 业大(77261)
- 中心(75872)
- 江(75801)
- 财经(72091)
- 农业(69122)
- 经(65662)
- 范(65435)
- 北京(64907)
- 师范(64634)
- 院(61730)
- 州(58403)
- 经济学(58051)
- 财经大学(53663)
- 基金
- 项目(339317)
- 科学(265280)
- 基金(245579)
- 研究(240239)
- 家(217876)
- 国家(216136)
- 科学基金(183773)
- 社会(151258)
- 社会科(143241)
- 社会科学(143203)
- 省(132991)
- 基金项目(129238)
- 自然(121812)
- 自然科(119016)
- 自然科学(118979)
- 自然科学基金(116790)
- 划(112943)
- 教育(111576)
- 资助(101722)
- 编号(95831)
- 成果(77989)
- 重点(77396)
- 部(73930)
- 发(71935)
- 创(69638)
- 课题(67732)
- 科研(65783)
- 创新(65167)
- 计划(63261)
- 国家社会(62867)
- 期刊
- 济(203129)
- 经济(203129)
- 研究(141726)
- 中国(96894)
- 学报(88114)
- 农(78668)
- 科学(76306)
- 财(74234)
- 管理(66646)
- 大学(65655)
- 学学(61933)
- 教育(55140)
- 农业(53336)
- 融(41391)
- 金融(41391)
- 技术(40937)
- 财经(35169)
- 经济研究(33490)
- 业经(32902)
- 经(30137)
- 业(28233)
- 问题(27789)
- 版(25724)
- 图书(24140)
- 科技(23643)
- 统计(23084)
- 业大(22879)
- 贸(22598)
- 技术经济(21919)
- 资源(21797)
共检索到718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毕玉江
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经济规模的相似性以及城市化水平的相似性等空间因素对一个区域内各地方的财政支出及其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路径。文章在理论上刻画了相邻地区之间财政支出及其结构的空间外溢效应形成机制,并以跨行政区划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计算了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的权重矩阵,估计了各地方财政总支出的跨境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相邻地区的财政支出每增加1%,本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0.64%-0.72%。文章还进一步估计了各地方生产性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以及教科文卫、社会福利等民生项目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为地方政府如何合...
关键词:
跨境溢出效应 地方财政支出 区域一体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吴虹仪 金桩
专利如何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流动,这是关系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城际专利转移数据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揭示专利要素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变化,刻画长三角创新网络演化趋势和结构特征,实证检验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从以上海为绝对中心的单级结构逐步演化为"一龙头、多中心"的钻石型结构,空间网络中心性对城市创新产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我们进一步基于创新网络邻近性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知识溢出驱动长三角城市群内生增长的内在机制和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山桂 张苗 王健
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价格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本地与溢出影响。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之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负向互动影响,城市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并未出现协同演进,相反,演变过程呈现出类似"零和博弈"的特点。(2)总体层面上,土地价格的提升推动了本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抑制了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演进。(3)分用途层面上,商服、住宅用地价格的提升未能有效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工业用地价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论:政策工具层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可以适度提升其工业用地价格;对于较高的城市,则可以降低其商住用地价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度安排层面,应通过财税、政绩考核、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联动改革,减轻土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霞 王慧英 曹逢羽 季鹏
土地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又是空间约束,土地价格上涨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多重影响。选取2005—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城市土地价格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土地价格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地价上涨通过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及对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地价上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促进作用递减的双门槛效应。基于地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差异化定价和合理控制地价的角度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及优化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东升 孙伟
在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城市群战略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有何影响?本文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探讨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调节模型分析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一体化区域扩容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考虑平行趋势、内生性、外部冲击、差异化碳排放估算方法等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2)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多重异质性,如时间上城市加入协调会时间越长、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越大,区域上加入协调会对苏皖城市影响呈显著负效应、浙江城市影响呈不显著正效应,城市类型上加入协调会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强于一般城市。(3)加入协调会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深化、产业升级加快、绿色创新技术提升、协同治理深化等,是一体化区域扩容驱动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且城市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高级化推进,能够放大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通过一体化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可行性,但也表明推动一体化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应“因地制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跃刚 张弛 吴艳
知识溢出在长三角城市间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Moran指数和LISA分析展示长三角知识溢出的空间格局,基于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信息邻近,利用长三角的空间面板数据,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并对参数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研究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知识溢出的空间格局以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宁波为副中心,呈现Z形分布,集聚程度越来越高;(2)长三角存在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的作用较强,信息邻近的作用较低,而经济邻近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知识溢出效应 多维邻近性 长三角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恩泽 冷彦润 康志勇
本文通过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6年银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银行业集聚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银行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规模报酬和外部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在短期内促使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向竞争激烈的地区集聚,导致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供求不匹配,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以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作为中介变量,本文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芳梅 吴文菲 徐庆 裴潇
文章基于长江三角洲2011—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并探究区域一体化是否具有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数字经济既能直接促进共同富裕,也能通过区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巨盛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使长江三角洲区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面更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一体化 协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江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大力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又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但体制转轨和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水平程度不高,而且这些市场分割因素将会严重阻碍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该文从文化产业经济学视角,采取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指标的划分来确定指标体系的结构,并结合德尔菲法请有关专家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对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水平进行研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市场 一体化 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建军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间序列下的上海和周边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起伏过程的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以及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和制度成本是影响要素流动并和其形成互动格局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并与之形成互动,由此认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更多的依靠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民间力量,政府部门...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一体化 要素流动 产业分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光杰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优化经济结构,理顺经济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 一体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庄士成 朱洪兴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制度瓶颈,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与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市场经济合作制度的缺失割裂了区域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区域合作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构建区域合作制度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市场与政府等几方面的关系。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制度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凤华 王国华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已付诸实施。推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指标测度结果表明,当前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却相对滞后。因此,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应成为今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 市场整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姚鹏 王民 鞠晓颖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增长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回顾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历史脉络,将一体化发展历程分为萌芽阶段(1983—1990年)、城市协调阶段(1990—2001年)、省市合作阶段(2001—2013年)、深化一体化阶段(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其次构建长三角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深入挖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要加速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带来的隔离,持续推进要素配置高效、市场运作一体的整体经济发展;全面凸显既有供需配合缺乏的层次,逐步形成梯度搭配合理、链条高端完整的系统经济发展;不断补齐对外合作贸易存在的短板,大力推动业态多元合理、合作共融共生的外贸经济发展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