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7)
- 2023(11494)
- 2022(9373)
- 2021(8461)
- 2020(7188)
- 2019(15844)
- 2018(15182)
- 2017(28834)
- 2016(15996)
- 2015(17475)
- 2014(16931)
- 2013(16881)
- 2012(15212)
- 2011(12992)
- 2010(13148)
- 2009(12236)
- 2008(12535)
- 2007(11150)
- 2006(9703)
- 2005(8697)
- 学科
- 业(81958)
- 企(75961)
- 企业(75961)
- 济(68898)
- 经济(68813)
- 管理(66499)
- 财(37097)
- 方法(31790)
- 业经(27316)
- 农(24661)
- 数学(24095)
- 数学方法(23966)
- 务(22461)
- 财务(22456)
- 财务管理(22405)
- 企业财务(21325)
- 农业(18176)
- 技术(16581)
- 中国(16031)
- 制(15926)
- 策(15200)
- 划(13665)
- 财政(13387)
- 体(12976)
- 理论(12456)
- 和(12103)
- 企业经济(12065)
- 贸(11928)
- 贸易(11925)
- 易(11630)
- 机构
- 学院(229705)
- 大学(222146)
- 济(98835)
- 经济(97342)
- 管理(93389)
- 理学(81270)
- 理学院(80547)
- 管理学(79559)
- 管理学院(79166)
- 研究(70922)
- 中国(56812)
- 财(54075)
- 农(47670)
- 京(44936)
- 科学(44037)
- 财经(39468)
- 农业(37996)
- 业大(37888)
- 所(36662)
- 经(35944)
- 江(35049)
- 研究所(32930)
- 中心(32155)
- 经济学(30025)
- 财经大学(28908)
- 商学(27511)
- 经济学院(27496)
- 商学院(27282)
- 北京(27177)
- 州(26632)
- 基金
- 项目(153548)
- 科学(121920)
- 基金(113828)
- 研究(107667)
- 家(100593)
- 国家(99646)
- 科学基金(86853)
- 社会(71659)
- 社会科(68156)
- 社会科学(68134)
- 省(61635)
- 基金项目(60764)
- 自然(57359)
- 自然科(56153)
- 自然科学(56135)
- 自然科学基金(55273)
- 划(50169)
- 教育(48038)
- 资助(45507)
- 编号(40731)
- 业(38540)
- 创(35860)
- 重点(34360)
- 部(33417)
- 创新(32647)
- 发(32621)
- 成果(30539)
- 国家社会(30334)
- 科研(29993)
- 制(29274)
- 期刊
- 济(108996)
- 经济(108996)
- 研究(64370)
- 财(49726)
- 农(43673)
- 中国(42725)
- 管理(38268)
- 学报(37819)
- 科学(34420)
- 农业(30103)
- 大学(28652)
- 学学(28040)
- 财经(20513)
- 业经(20090)
- 技术(19682)
- 业(19065)
- 融(18990)
- 金融(18990)
- 经济研究(18320)
- 经(17631)
- 问题(14265)
- 财会(14147)
- 技术经济(14132)
- 教育(13678)
- 会计(12316)
- 版(11706)
- 商业(11705)
- 现代(11484)
- 贸(11164)
- 世界(11066)
共检索到336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占伟 贺心悦
文章选取2009—201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连续且有效的数据,以地方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从微观宏观角度研究,其直接改善了地方企业内外部的经济环境,间接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企业区域、企业类型角度研究,中西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到财政分权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非国企及高科技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其他企业更为明显。根据以上结论,就深入财政分权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深入调整地方财政资源分配,改善当地企业内外部环境;完善财政分权制度,驱动区域发展协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立法的滞后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伟
文章以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GMM动态效应模型深入探讨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Gtfp和Gtech存在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而对Geff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衰退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分权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定祥 刘杰 李伶俐
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利用198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始于1985年的财政分权改革有效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分权制度下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信贷总体上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1994年进一步分权分税改革后,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过度,使银行信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考察银行信贷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路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银行信贷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路径并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助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文章选择中国2000-201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来探讨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因地区的发展差异而导致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这也体现了当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现实国情。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且这种影响会因企业的产权性质而产生异质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以财政分权改革为契机,选择中国2000—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两者的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是因为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完善财政分权改革的措施,为各地政府搭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助推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齐云 周雪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彰 郑艳茜 李玉姣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形势日趋严峻,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政治上集权、经济上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影响政府行为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基于政府行为变化的视角,分析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理论假设;其次,采用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L指数对我国各省区2001~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最后,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区域差异性明显;二是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通过引进高质量FDI、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人力资本以及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等策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政府行为的扭曲,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根据上述结论,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清晰划分环境事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美喆 刘寒波 叶琛
"省直管县"改革一改以往"省—市—县"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财政分权水平。为缓解内生性,将"省直管县"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高于负面阻碍作用,但不同形式的分权影响有异质性,具体来说财权的下放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的下放则不利于。②当地方政府自主权提高时,其"重生产、轻服务"的支出偏好,使得当地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强地方软实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应减少,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导致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③随着改革的推进,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并不再显著。据此,从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充实基层政府财力;提高公共服务类指标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加强各县(市)政府间的合作,实现各自为政的地方经济向统一市场整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春阳 张进铭 余泳泽
统筹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明确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本文构建溢出-吸收模型,从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维度,剖析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及路径,进而构建企业层面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与考虑内生性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一致。进一步提出溢出企业财政补贴核算方法,并结合变量重构和多重中介效应理论思想,构建溢出效应形成机制检验框架,基于该框架的实证检验支持财政补贴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这一论断。本文拓展了财政补贴的相关研究,并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徐升艳 周玉琴 郭行
利用2003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地区引资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地区引资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财政缺口占预算收入的比重每上升1个单位,将使新增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约1.1个百分点。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较东部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财政压力降低引资质量的影响在中西部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主要影响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影响不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震
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财政现象,土地财政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及其效率。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纳入地方政府意志探究土地财政对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地方土地财政强度越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时存在差异化的表现;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抑制区域层面的技术交流,并驱动地方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抑制作用;从微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驱使企业强化金融杠杆以获取更多金融资源,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下降,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造成挤出,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会影响"土地财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范式,"为增长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强化了土地财政的负向抑制作用,"为创新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土地财政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恒 王树昊 李川川
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将“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视为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从企业税收负担和资源配置维度考察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区,经历“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究其原因,改革的实际税负渠道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资源配置渠道带来的正面影响,初始税收负担较重或资源错配程度较高的区域所受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结果丰富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对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