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7)
2023(3777)
2022(3222)
2021(3036)
2020(2539)
2019(5537)
2018(5575)
2017(9552)
2016(5623)
2015(6465)
2014(6538)
2013(6012)
2012(5635)
2011(5113)
2010(5176)
2009(4889)
2008(4515)
2007(4153)
2006(3611)
2005(3330)
作者
(16330)
(13529)
(13260)
(12956)
(8454)
(6322)
(6174)
(5351)
(5230)
(4873)
(4674)
(4658)
(4477)
(4428)
(4393)
(4115)
(3995)
(3983)
(3796)
(3765)
(3549)
(3348)
(3327)
(3191)
(3100)
(3055)
(3039)
(2913)
(2815)
(2769)
学科
(17511)
经济(17480)
管理(14884)
(10089)
(8028)
企业(8028)
中国(7062)
(6578)
(6299)
(5684)
(5562)
方法(5407)
(5361)
地方(5186)
理论(4477)
(4344)
金融(4337)
(4329)
银行(4316)
数学(4280)
数学方法(4210)
(4185)
教育(4094)
财政(3769)
业经(3758)
(3608)
体制(3438)
国家(3320)
农业(3246)
制度(3021)
机构
学院(73643)
大学(73551)
研究(28844)
(26043)
经济(25288)
管理(23791)
中国(22387)
理学(19700)
理学院(19430)
管理学(18877)
管理学院(18733)
科学(17909)
(16731)
(15270)
(15116)
(14592)
研究所(13513)
中心(13078)
(12613)
农业(11491)
业大(11326)
(10866)
(10846)
财经(10818)
北京(10704)
师范(10677)
技术(9841)
(9828)
(9818)
(9747)
基金
项目(48029)
科学(36759)
研究(36265)
基金(32924)
(29329)
国家(29051)
科学基金(23819)
社会(21445)
社会科(20156)
社会科学(20151)
(19412)
教育(17372)
基金项目(16618)
(16596)
编号(15442)
自然(14808)
自然科(14459)
自然科学(14450)
自然科学基金(14180)
成果(14065)
资助(13570)
课题(11898)
重点(11146)
(10328)
(10294)
(10212)
(9861)
(9700)
(9508)
项目编号(9456)
期刊
(32973)
经济(32973)
研究(24373)
中国(21324)
学报(14370)
教育(14007)
(13681)
(12600)
科学(11496)
大学(10662)
学学(9861)
管理(9704)
农业(8967)
(8207)
金融(8207)
技术(6807)
财经(5554)
经济研究(5358)
业经(5305)
(4752)
图书(4677)
职业(4513)
(4473)
(4321)
问题(4050)
(3934)
论坛(3934)
业大(3810)
统计(3570)
(3562)
共检索到123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国梁  周京中  
地方立法权主体的扩容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地方立法人才储备和立法能力不足、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消解、立法公共理性背离等挑战,为此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立法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强化立法审查、适度扩大司法审查范围,以及完善地方立法公共理性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法治化的回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志红  
大数据发展对传统法治带来了挑战,欧美等国纷纷在立法上作出回应,以便处理好国家、数据业者、公民等不同主体在数据开发利用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促进政府数据公开、保障国家数据资源安全、保护个人数据权利是世界各国回应大数据立法的重点领域。我国对大数据发展的立法回应相对滞后,借鉴国际经验,在做好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快推出《网络安全法》,抓紧制定兼顾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大数据立法的重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永新  戴联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君  蒋省三  
宅基地对满足我国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农民的基本土地权利。我们近些年来所做的实证调研表明,现行法律关于宅基地使用权内涵以及取得、使用、收益、转让和消灭等的规定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应在立法模式的选择、用途的法律管制、农民的无偿取得以及附条件退出机制等方面完善现行法律规定,以适应国家不断发展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宣勇  
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学生组织面临着多样化的教育体系、社会化的后勤改革、网络化的数字校园和个性化的自主意识等方面的挑战。回归主体、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将成为大学学生组织重构的主旋律。开展多样化的咨询活动、提高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推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是大学学生组织变革的主要趋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洪建  
近些年来,行动研究的发展对教学论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行动研究隐含着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等知识假设,对教学论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正确对待行动研究、坚守教学论的理论品格、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适当张力是教学论研究应对挑战的基本策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莘  陈悦  
《行政处罚法》开始,法律明确区分设定权和规定权,随后《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也在规定地方立法权时分别按照这样的区分作出了不同规定。三个行为法由此与地方立法权产生了紧密关系。三法自制定至今已施行多年,相关的权限内容与制度规定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实践上的问题。《立法法》2015年第一次修改,其中关于地方立法权的修改是最引人注目的。本文试图将地方立法权与三个行为法关于设定权限的规定勾连起来进行分析,并从实际需要出发,得出应当适度扩大地方立法权的结论,进而提出完善三个行为法关于地方立法设定权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章剑生  
中国立法体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元多层次"。在宪法统率之下,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包括具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在各自法定范围内行使立法权。但是,相对于中央立法权来说,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实务中,地方立法权的范围及其限制所产生的争议一直难定一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的立法者们基于控权观念,对地方立法中处罚权、许可权和强制权的设定权作出了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大明  
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研究□李大明税收立法权的划分是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必须符合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执行集权型...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王诚尧  
当前中央和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要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借鉴历史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的地方税税种,分层次、有限度、可控制地下放部分税收立法权,完善税收立法体制,健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至整个财税体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壮珍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技术化、科学化,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的正面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与规避其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科技风险决策面临的多维度时代挑战,即后常规科学带来本质层面的挑战、风险社会到来带来心理层面抵触、社会化媒体赋权造成风险沟通异化、知识社会带来多方利益的敏感与博弈。据此,提出应该努力建立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尝试把公众的风险认知引入科技决策、加强规范媒体的风险沟通功能,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上进行相应制度回应的建议。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苏海平  陈秋云  
海南作为我国首个确立发展的自由贸易港,立法权限相较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当有更大选择空间。自由贸易港立法权构建的实质是中央授权与地方立法的互动,中央授权立法是地方立法权的正当性来源。自由贸易港立法权通过中央立法的地方模式与中央授权的地方立法并行推进。中央立法的地方模式将政策试验通过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予以法治化,具体表现为地方试验的先行先试权、“央地会同”时期通过创制性立法权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央授权的地方立法是由海南依据地方立法权尤其是特殊地方立法权对一些中央权属的事项进行立法规制,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创设的自由贸易港法规立法权,将扩充自由贸易港的地方立法权限。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立冰  刘晔  
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从科技革命的推动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西方经济思潮的冲击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坚守四个方面,梳理了二战以来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与科学性正是源于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首先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