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6)
2023(10517)
2022(8614)
2021(8184)
2020(6417)
2019(14235)
2018(14308)
2017(25957)
2016(14284)
2015(15788)
2014(14891)
2013(14468)
2012(13209)
2011(11937)
2010(12209)
2009(11189)
2008(10386)
2007(9198)
2006(8264)
2005(6948)
作者
(36199)
(30258)
(29855)
(28617)
(19060)
(14529)
(13691)
(11672)
(11592)
(10823)
(10354)
(10185)
(9591)
(9392)
(9279)
(9153)
(9069)
(8734)
(8620)
(8603)
(7514)
(7403)
(7209)
(7092)
(6961)
(6849)
(6711)
(6643)
(6150)
(6111)
学科
(45661)
经济(45604)
管理(35804)
(32498)
(27416)
(22659)
企业(22659)
农业(18497)
中国(16427)
地方(15741)
业经(15330)
(13970)
(13340)
方法(13285)
教育(11343)
数学(10443)
数学方法(10288)
(10231)
理论(9825)
工作(9260)
(8839)
农业经济(8036)
环境(7944)
(7875)
(7873)
教学(7749)
(7696)
制度(7692)
(7490)
技术(7316)
机构
学院(178626)
大学(174176)
管理(65571)
(62044)
经济(59996)
研究(59967)
理学(55093)
理学院(54424)
管理学(53422)
管理学院(53064)
中国(44507)
(37093)
科学(35483)
(31903)
(31506)
(30696)
中心(29557)
(28484)
师范(28263)
(27620)
(27048)
业大(25162)
研究所(24563)
财经(23276)
农业(22962)
北京(22688)
(22455)
师范大学(22183)
技术(21701)
(21601)
基金
项目(120191)
研究(97988)
科学(93471)
基金(81860)
(69437)
国家(68657)
社会(60004)
科学基金(58931)
社会科(56171)
社会科学(56160)
(50831)
教育(46120)
编号(44778)
基金项目(43671)
(40782)
成果(38049)
自然(34130)
自然科(33220)
自然科学(33210)
自然科学基金(32569)
课题(31259)
资助(30577)
(27317)
(27263)
重点(26882)
项目编号(26181)
(25658)
(25243)
(24708)
(24232)
期刊
(83627)
经济(83627)
研究(55520)
中国(49163)
教育(34961)
(34902)
(25417)
学报(24308)
科学(23506)
农业(23019)
管理(21806)
大学(19312)
业经(17668)
学学(17307)
技术(17120)
(16786)
金融(16786)
图书(15929)
书馆(11852)
图书馆(11852)
职业(11203)
经济研究(11041)
财经(10400)
问题(10284)
(10034)
(9985)
(9452)
论坛(9452)
农业经济(9293)
(9282)
共检索到284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清  罗震宇  
公共卫生常被作为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路径,而传统、地方和民族文化却常被视为卫生之道的障碍。农村改厕贯穿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始终,是研究民族地区实践困境的切入点,也是探讨传统习惯与现代文明、本土观念与科学知识等宏大命题的孔径。贵州某水族村落的案例展示了改厕运动是如何借助地方知识的作用,转变为一场修复共同体、重建乡村秩序和重塑身体道德的实践,不仅实现了防治疾病和改善环境的直接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文明重建。由此可见,坚持科学原则、借助地方知识和扎根文化传统可被作为乡村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慧  
20世纪20、30年代,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提出中国乡村"愚、穷、弱、私"四大病,他针对"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的要求,邀请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苦读8年、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的陈志潜合作,发展乡村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在河北省定县创建村、区、县三级卫生保健制度——三级公共卫生体系: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被世人称为"中国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公共卫生之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梁超  王素素  孙涛  
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建设,可以有效遏制各类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发生,而良好的公共卫生设施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较少有研究关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建设的长期影响,而这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农村地区1980年代开始的“改水改厕”事件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倍差法来考察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改水改厕”事件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经历过“改水改厕”事件的青少年将来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概率更高。机制考察发现“改水改厕”事件改善了儿童的日常健康。成本收益分析显示“改水改厕”事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的研究为持续推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立强  李强  汪早立  朱佳卿  
通过对我国目前对承担公共卫生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的政策制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更好地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使其为村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铎   陈佳纯   王学基  
伴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愈加深入地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新冠疫情作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得以突显。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地区的疫情扩散风险、韧性提升与防控等问题,疫情对广袤乡村地区带来的综合影响效应亟待关注。论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乡村人地关系发展与演变进行综述,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952篇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议题:乡村农粮体系、乡村生计应对、居民健康与福祉以及城乡关系与治理,分别对应于乡村人地关系的4个子关系——作土关系、居业关系、人居关系和产城关系。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加剧了城乡地域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出乡村人地关系的脆弱性并导致乡村地区的不稳定性增加。研究希冀能够推进全球性风险情境下对于全球乡村发展态势的认知与研判,深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乡村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思考,更好地促进城乡关系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苗艳青  杨振波  周和宇  
本文从现代消费选择理论出发,建立改厕支付意愿模型,运用Logit模型、Tobit模型和江苏、陕西、山西3个省份的微观调研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改厕支付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试图从农村居民改厕支付意愿角度来解释我国政府财政投入改厕效果低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相对于当前的改厕成本,我国农村居民的改厕支付意愿较低,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虽然东部省份的平均支付意愿高于中西部省份,但是西部省份比东部和中部省份有更高的改厕需求;农村居民改厕支付意愿的概率不仅仅是收入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知识、态度、个人卫生行为的体现,这些非经济变量对农村居民改厕支付意愿概率和数量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清鋆  余压芳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多自上而下、由外到内进行,以政策、行政管理、技术等为支撑,传统村落的发展则多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以市场、资金、项目等来推动,保护往往滞后于发展,而具体实施工作却要将两者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达到普遍认同,在欠发达、资源密集地区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提出了传统村落大保护观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兰  
中国的撤点并校过去了十余年,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有学者认为十年撤点并校政策改变了中国乡村文化传承的模式,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几乎遍及所有农村地区。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在面临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断根的危机之下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令乡村文明回归学校。为深入了解"撤点并校"政策导致乡村文明衰落的情况及乡土文化传承应采取的方法,本研究选择了长顺县构建乡土教育课程,促使乡村文明回归的实践进行了调研,对如何构建乡土教育课程进行了阐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治理具有小微治理的特性,单纯采用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的方式难以达到基层"善治"状态。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契机,以村庄的利益密度以及社会资本为基础,湖北省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激活了小微治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非正式的群众动员机制、内部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微观化的权力运行机制。小微治理促进了群众参与,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基层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共赢。在探索小微治理常态化路径的同时防止其正式化,是小微治理持续运行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孙琪光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指明实现乡村振兴,要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文中以盘锦市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了盘锦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并从具体实践的视角,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并站在全省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钰彬  李斌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协作,但目前乡村建设仍是以“自上而下”为主,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村民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文章基于参与式行动研究,以传统村落L村为例,运用问卷、访谈及图绘等方法,分析了乡村更新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工作内容、参与方式及相互作用。文章指出,研究团队转变为更新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村民不是被动接受方案,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议者,研究团队与村民相互支持形成较均衡的协作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芳  陈耀华  李路平  
治理是影响传统村落活态演进的重要课题。适应性治理作为面向目标的动态系统资源管理方法,在社会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研究进展。在阐述适应性治理概念及其与传统管理区别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治理困境,构建基于路径与策略的适应性治理框架。并以普洱景迈山传统村落为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治理的具体方法:以“村民主体+多元参与”为基础,以“遗产保护+社区发展”为前提,以“人地关系+茶产业”为重点,以“制度建设+村规民约”为保障。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辛倩倩  尹德卢  殷涛  政晓果  王利红  陈博文  
目的:理清乡村医生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量与分配经费。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6省300家乡镇卫生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承担任务量以及资金分配情况等,采用当量法测算乡村医生承担任务量和资金分配比例。结果:乡村医生所承担的总任务量占乡镇卫生院任务量的47.04%,而拨付乡村医生的经费比例为35.83%。不同省份间,乡村医生任务量和经费比例差异较大,仅有一个省份经费比例高于乡村医生工作量比例。结论:乡村医生承担的项目任务量和经费比例不协调,应提高其经费拨付比例,切实保障乡村医生的利益和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伊凡  马才辉  项远兮  冯占春  
目的: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两级职责分工情况,为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方法:利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中t检验等分析模块对样本地区乡村两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2009—2011年的人力资源、职责分工及经费分配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乡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负责人对其所在机构承担的职责比例的主观认识存在分歧,乡村两级职责分工比例并未达到标准化状态,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分配不平衡密切相关。结论:应从促进机构合理分工、有效交流,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两级职责分工现状,从而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柯  王美达  吴存华  
探讨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体系,为改善村落空心化探索可行性路线及有效的解决方法。选择以北戴河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村落现状和建筑特色并对村中不同的院落形式进行分类与分析。提出了文化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解释了"设计富民"的内涵与策略,给出了"设计富民"策略三原则,即"由外到内转向由内到外;找准特色避免同质化;立足未来做在当下"。"设计富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是一条与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可行性的策略,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一种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新方法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