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8)
2023(6045)
2022(5198)
2021(4912)
2020(4009)
2019(8797)
2018(8541)
2017(16288)
2016(9237)
2015(10028)
2014(10195)
2013(9534)
2012(8954)
2011(7962)
2010(8021)
2009(7104)
2008(7328)
2007(6819)
2006(5834)
2005(5423)
作者
(25222)
(20620)
(20365)
(19885)
(13332)
(10132)
(9528)
(7959)
(7831)
(7820)
(7030)
(7002)
(6878)
(6783)
(6594)
(6303)
(6278)
(6164)
(6006)
(5834)
(5109)
(5053)
(5046)
(4896)
(4868)
(4684)
(4592)
(4545)
(4281)
(4230)
学科
管理(30159)
(28866)
经济(28819)
(25324)
(22262)
企业(22262)
(15204)
方法(12371)
数学(10126)
数学方法(9996)
(9059)
(8862)
财务(8846)
财务管理(8815)
中国(8576)
企业财务(8527)
(8330)
(8143)
国家(8008)
(7316)
业经(6986)
理论(6636)
(6441)
(6351)
银行(6343)
地方(6062)
(5926)
财政(5876)
(5797)
金融(5796)
机构
学院(123211)
大学(121529)
(44816)
管理(43749)
经济(43644)
研究(40029)
理学(37036)
理学院(36585)
管理学(35928)
管理学院(35669)
中国(31443)
(28129)
(25118)
科学(24090)
财经(21045)
(20281)
(19869)
(19138)
中心(19032)
(18927)
研究所(17820)
(16433)
(16187)
业大(16153)
师范(15995)
财经大学(15794)
北京(15643)
(14659)
农业(14588)
经济学(14417)
基金
项目(78070)
科学(60692)
研究(58836)
基金(55639)
(48602)
国家(48160)
科学基金(40830)
社会(36603)
社会科(34587)
社会科学(34576)
(30783)
基金项目(28745)
教育(28165)
自然(25696)
(25693)
自然科(25081)
自然科学(25075)
自然科学基金(24646)
编号(24225)
资助(22828)
成果(21358)
(18098)
重点(17972)
课题(17543)
(17481)
(16256)
(15903)
(15424)
项目编号(15266)
教育部(15224)
期刊
(52511)
经济(52511)
研究(38520)
中国(27695)
(25449)
学报(20445)
教育(17757)
(17551)
科学(17358)
管理(16374)
大学(15510)
学学(14550)
(14154)
金融(14154)
农业(11410)
财经(10870)
技术(9950)
(9294)
经济研究(8564)
业经(8219)
财会(7690)
(7044)
问题(6503)
图书(6460)
会计(6096)
(5628)
职业(5510)
理论(5482)
通讯(5412)
(5393)
共检索到189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世权  
一、引言自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6.47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7.5%,高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借助债务资金的投入,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观。然而,债务风险也不容小觑,从全国看,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少数地方已经出现风险。为了促使各地合法适度举债,2015年以来,中央采取"开明渠、堵暗道"的政策,赋予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的权力,市县级政府确需借债的,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尉纲  曾国平  
地方政府举债,一旦形成债务风险将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珂  王涛  
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是维持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对我国地方财政收支可持续性及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现状进行评估,运用财政非线性反应函数测算地方政府债务上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地方财政运行中存在"财政疲劳"现象;当前地方政府仍具有充足的债务空间,地方政府债务上限为191%;债务风险主要受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债务利率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可以防范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文章最后提出创新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明晰政府职能与规范支出边界、构建差异化地方税体系、健全基层政府财力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绩效管理等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子炎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主要创造主体,尽管过去三十多年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和外部环境的变迁,原有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将对金融风险的成功化解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来成  李婷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内涵外延认识不一,争论较多,成因复杂,且2015年后财政、审计等业务主管部门没有发布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债务主体城投债等数据观察,债务仍呈蔓延趋势,成为现阶段我国财政金融风险亟需治理的重点领域。笔者分析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面临的紧迫形势,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界定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内涵,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特殊的形成机制,并厘清了边界治理风险中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厘清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边界,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和发布制度,建立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吉富星   洪源   秦玉奇  
本文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通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能够通过影响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供需两方面的土地融资杠杆和投资竞争需求,引起地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同时在项目、资金层面形成多个作用路径。从债务监管环境看,债务监管越严,越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显性债务替代效应和隐性债务增量压缩效应影响,地方债务“显性化”政策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效应。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政策启示:应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下的城镇化,开好举债“前门”、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项目合规融资,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加强债务监管,构建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万里  张敏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其中隐性债务才是"房间里的大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是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借道"融资平台、土地抵押、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途径实现隐性债务扩张,在金融、财政、政治主体间的传导形成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此外,笔者的分析揭示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源于"财根""地根""银根"的"三根纠缠",本质上是地方官员主导下政治-财政-金融"动态关联"下的利益扩张,因此,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基于"财政-金融-政治"的三维视角着手,确保财政金融政治改革的动态联动,为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思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万里  
文章力求展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背后更加完整的行为规律和行为图谱,从而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与化解重大风险奠定行为基础。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背后,分别呈现了"绕道逻辑"、"倒逼逻辑"和"机会主义逻辑"。"绕道逻辑"是指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方式避开法律和中央政府监管要求而发债,使《预算法》和有关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发债的"明规则"被事实上普遍隐性举债的"潜规则"强制替代;"倒逼逻辑"是指政治与财政双重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通过隐性举债开拓财源,并凭藉"大而不倒"的集体行动逻辑,倒逼中央对地方债务危机予以舒困;"机会主义逻辑"是指在多层级政府的委托代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基于自利动机,在救助预期与制度软约束的双重影响下隐性举债。文章引申的政策含义在于,治理地方政府隐性举债进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应由当前的行政治理转向以"现实的具体的人"—地方官员—为政策出发点的行为治理模式;同时,在强调立法、规则、文件等"硬"工具手段的同时,也应强调助推等"软"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彰显分权架构内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旭东  杨硕  周煜皓  
"防风险"和"稳增长"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两个需要平衡的目标,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别是"防风险"和"稳增长"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对我国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及体现债务结构的显性债务、隐性债务规模进行重新估算的基础上,分析并检验我国2008—2017年间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企业创新的内在关联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企业创新具有显著制约作用,且制约作用存在融资挤出和投资挤出双重效应;但从债务结构看,只有隐性债务同时具有双重挤出效应,显性债务对区域企业创新只具有融资挤出效应,且其融资挤出程度也弱于隐性债务,这为"隐性债务显性化"搭建了合理性框架;此外,本文基于自上而下的债务规制约束和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约束探索"隐性债务显性化"实施路径,进一步说明在债务刚性增长趋势无法短时扭转的背景下,以"隐性债务显性化"为代表的债务结构变迁,对于缓解"防风险"与"稳增长"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源  张智  龙立  
基于软计算方法集成技术,分别采用CRITIC-TOPSIS集成方法和Global超效率DEA方法,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与绩效状况进行实证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隐性债务风险和绩效的互动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隐性债务风险在时间维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空间维度呈现出较明显的“东低西高”分布态势,而各地区的隐性债务绩效则恰好相反,在时间维度呈先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空间维度则呈现出较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与此同时,从隐性债务的风险与绩效的互动相关性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互动相关性还具有了较为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最后,从风险与绩效双轮驱动的导向出发,依据不同地区所处的隐性债务风险与绩效互动相关类型,系统地采用债务存量风险防范化解、债务使用绩效动态优化、跨区域债务风险与绩效空间联动治理等一揽子差异性组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联动治理策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孙宏鹏  苏婵媛  边赛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张,表现形式愈加复杂多样,其中潜藏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在国家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战略背景下,隐性债务风险应对和治理问题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含义和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传导路径和风险影响,并结合现阶段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玉德  李化龙  
隐性债务源于政府承担公共风险而产生的潜在支出义务,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是治理诱发政府潜在支出义务的公共风险。隐性债务治理不仅要防范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向私人部门的溢出,还要降低私人部门风险公共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冲击。公共风险视角下隐性债务治理的关键是从疏堵结合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核心是在厘清隐性债务内涵并明确政府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担与化解的制度体系,其中建立隐性债务报告制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向预算内转变、深化政府直接融资制度改革、加大隐性债务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等是构筑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丽珍  安秀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地方财政风险最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其治理将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事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成败。厘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边界、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式,设定债务风险系数、或有债务转化率、政府负担比例指标,分类估算出2017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9万亿元~15万亿元,包含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处在安全边界内,但债务风险的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个别省份已突破警戒线。近三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呈现扩大化趋势,且主要集中于救助责任类债务。因此,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应遵循"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理念,坚持以稳为主、分类施策、激励与问责并举等基本原则,推进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制定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优化债务主体治理结构、提升财政资金统筹规划能力、落实行政问责制等具体的分类治理路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晓蕾  吕元稹  余凡  
由于1994年《预算法》限制了中国地方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政府债券的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发行了大量城投债券。虽然城投债被普遍认为是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但隐性担保主体认定尚未有共识。本文通过加总地方政府下属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总额的方法,构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指标,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市场对城投债隐性担保责任主体的认定。研究发现,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高的地方城投债信用利差偏高,并且这种影响随政策以及宏观形势而变化。自滇公路违约函事件后,投资者在城投债定价中开始普遍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的信息;而在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措施后,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负担率开始成为城投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投资者认可的地方隐性担保的责任主体是随时间变动的。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雪莹  王玉琳  
以城投债信用利差与民营企业债信用利差数据为样本,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及面板回归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出台背景下,政府隐性担保对债券信用利差影响效果的变化。结果显示:政府隐性担保能够显著降低城投类债券的信用利差;而且债券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城投债信用利差低于民营债信用利差的程度越大,政府隐性担保对于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效果越明显。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颁布的初期,市场对于"城投债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性质"的信仰预期并未出现明显的弱化,隐性担保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降低程度甚至有扩大的迹象。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政策叠加效应开始显现,政府隐性担保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降低效果减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