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7)
- 2023(12434)
- 2022(10685)
- 2021(9712)
- 2020(8571)
- 2019(19586)
- 2018(19187)
- 2017(37447)
- 2016(20794)
- 2015(23490)
- 2014(23210)
- 2013(22785)
- 2012(21063)
- 2011(18978)
- 2010(19245)
- 2009(17955)
- 2008(17714)
- 2007(16029)
- 2006(13567)
- 2005(11830)
- 学科
- 济(88227)
- 经济(88132)
- 管理(60929)
- 业(57431)
- 方法(48553)
- 企(47046)
- 企业(47046)
- 数学(44314)
- 数学方法(43682)
- 财(24647)
- 农(22018)
- 中国(20289)
- 学(17778)
- 贸(17442)
- 贸易(17439)
- 业经(17271)
- 易(16947)
- 地方(15667)
- 农业(14722)
- 务(14696)
- 财务(14656)
- 财务管理(14613)
- 制(14510)
- 企业财务(13887)
- 技术(13073)
- 理论(13048)
- 环境(12168)
- 融(12129)
- 银(12128)
- 金融(12127)
- 机构
- 大学(303456)
- 学院(302301)
- 济(122862)
- 经济(120481)
- 管理(117942)
- 理学(103794)
- 理学院(102670)
- 管理学(100658)
- 管理学院(100122)
- 研究(97470)
- 中国(71744)
- 科学(63071)
- 京(61982)
- 农(57998)
- 财(56457)
- 业大(50801)
- 所(50405)
- 农业(46519)
- 研究所(46256)
- 财经(45760)
- 中心(45550)
- 江(43835)
- 经(41728)
- 经济学(38520)
- 北京(38061)
- 范(36642)
- 师范(36112)
- 经济学院(35327)
- 州(34613)
- 院(34428)
- 基金
- 项目(209808)
- 科学(164409)
- 基金(153860)
- 研究(144135)
- 家(136770)
- 国家(135699)
- 科学基金(115881)
- 社会(92170)
- 社会科(87657)
- 社会科学(87629)
- 省(82786)
- 基金项目(81515)
- 自然(78297)
- 自然科(76600)
- 自然科学(76575)
- 自然科学基金(75258)
- 划(70189)
- 教育(68310)
- 资助(64526)
- 编号(56543)
- 重点(47597)
- 部(46600)
- 成果(44780)
- 创(43856)
- 发(43588)
- 科研(41600)
- 创新(41057)
- 计划(40737)
- 教育部(39730)
- 课题(39133)
- 期刊
- 济(122317)
- 经济(122317)
- 研究(79613)
- 学报(55017)
- 中国(52107)
- 农(50333)
- 科学(47346)
- 财(44655)
- 大学(40411)
- 管理(39538)
- 学学(38657)
- 农业(33758)
- 教育(27140)
- 技术(25473)
- 融(24160)
- 金融(24160)
- 财经(22918)
- 经济研究(21490)
- 业经(20118)
- 经(19518)
- 业(18682)
- 统计(17319)
- 问题(16532)
- 策(15974)
- 技术经济(15731)
- 版(15622)
- 商业(14692)
- 决策(14290)
- 科技(14192)
- 业大(14087)
共检索到418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郑法川
本文采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动态模型,从公共需求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发展趋势符合瓦格纳法则,同时满足对外经济的效率假说和补偿假说;城乡收入差距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民族多元化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间竞争效应或攀比效应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上期地方政府规模对本期有很大的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群力
一、引言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0.99亿元,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69%,中国经济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伟 吴晓华
运用逐步回归模型方法,探究影响地方政府环保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数据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拟合度R2达0.806;同时得出地方财政收入、垃圾处理率、地区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影响地方环保投资的主要因素,其中效应最显著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据此,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促进地方政府环保投资的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地方环保激励机制以及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可以缓解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多元环保投资体制建设可以为地方政府环保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娟 赵欣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以财政担保通过金融机构信贷等方式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但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本文通过对A市的融资规模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把融资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防范潜在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融资 债务 适度规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胡志勇 卢以恒
近几年学界对财政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不少,各种研究结论迥异。然而,从税收分权角度研究的文献并不多。笔者选取2001年至201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台湾省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相关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整体税收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不显著;货劳税类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显著负效应;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不显著等。笔者结合中国国情对实证结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税收分权 地方政府规模 分税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友华 朱卫东 吴勇
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亟须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文章在明晰地方政府性债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了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关键因素。利用安徽省2000-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央政府财政集权程度、户籍登记人口数、低收入人口占比、失业率均对安徽省政府性债务规模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均年可支配所得对安徽省政府性债务规模产生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防控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友华 朱卫东 吴勇
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亟须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文章在明晰地方政府性债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了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关键因素。利用安徽省2000-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央政府财政集权程度、户籍登记人口数、低收入人口占比、失业率均对安徽省政府性债务规模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均年可支配所得对安徽省政府性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友华 朱卫东 吴勇
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亟须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文章在明晰地方政府性债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了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关键因素。利用安徽省2000-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央政府财政集权程度、户籍登记人口数、低收入人口占比、失业率均对安徽省政府性债务规模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均年可支配所得对安徽省政府性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尚元君 殷瑞锋
本文利用1993-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经济指标面板数据,估测了各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并以此为因变量,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s Modern)实证分析了经济、社会及体制因素对各省财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水平与财政收入能力正相关;提高财政收入能力需适度控制公共部门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和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收入能力正相关。
关键词:
财政收入能力(RRC) RTS IWE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虞浩 罗贵明 吕卫华
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更偏向于能够迅速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基础建设等方面,这样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出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地方政府热衷基础设施建设挤出了公共教育财政支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出得以提高。基于我国1995—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估计方法,分析了这两方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公共教育财政性支出水平的挤占的负向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公共教育财政性支出水平的正向影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出产生了过多挤占以至于经济增长无法弥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出的挤占。
关键词:
公共教育支出 影响因素 基础建设投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泰松
本文利用2001~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土地财政收入规模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波动性,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地区间差异。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与土地供应面积大幅增加、"招拍挂"出让比重上升以及全国地价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等有着密切关系。受制于18亿亩耕地红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土地财政收入是不可持续以及不稳定的,地方政府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收支困境。因此,应尽快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土地制度及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平稳推进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收入规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刚
不断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了各界对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的担忧。而近期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举债限制比较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合理。事实上,地方政府通过公开或隐蔽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举借了大量债务。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某些局部已经显现,潜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本文在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后,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财政 债务负担 风险化解 债务风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安岗 钱鑫 刘铭
本文采用辽宁省地级市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地方政府规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具有负相关关系,这证明了瓦格纳法则在本文所选择的时间段内不能适用;失业率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是确定的,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规模有缩减的趋势;另外,本文无法验证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之间的关系符合利维坦假说;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规模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对于研究政府规模扩张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黄世润
基于理论分析和典型事实,并利用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地方政府的竞争形式、所处的转移支付地位、应对财政压力的态度、土地财政水平、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区域差异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差异化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政策、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转移支付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福成 任涵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公共部门改革,但地方政府规模依然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税收直接关系到财政收支,而税制结构是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税制结构与政府支出规模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以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直接税占比)表征税制结构,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作为政府支出规模的指标,研究发现:直接税占比越高,越能抑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张。通过更换变量度量指标、更换样本数据、缩短窗口期、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作为控制变量等方式进行充分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以上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一方面随着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上升,直接税占比对其影响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直接税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显著影响,且在东部地区影响程度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直接税占比的上升通过减少财政幻觉,进而降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本文最后从提高自然人纳税比重、推进结构性减税等提高直接税比重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丰富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影响因素和税制结构影响效应研究,并对完善我国税制和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