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9)
2023(2434)
2022(2069)
2021(1910)
2020(1525)
2019(3261)
2018(2979)
2017(5887)
2016(3433)
2015(3635)
2014(3377)
2013(3023)
2012(2949)
2011(2607)
2010(2654)
2009(2486)
2008(2501)
2007(2362)
2006(2118)
2005(1915)
作者
(8041)
(6533)
(6429)
(6417)
(4184)
(3057)
(3012)
(2592)
(2531)
(2388)
(2255)
(2234)
(2232)
(2118)
(2105)
(2039)
(2008)
(1920)
(1881)
(1767)
(1636)
(1593)
(1567)
(1553)
(1551)
(1468)
(1466)
(1405)
(1364)
(1347)
学科
管理(13979)
(10290)
经济(10273)
(8074)
(7570)
企业(7570)
(7414)
(6705)
国家(6651)
财政(4812)
工作(4133)
(4056)
(4042)
国家机关(3810)
机关(3810)
(3412)
方法(3394)
(3307)
中国(3230)
人事(3205)
人事管理(3204)
(3182)
机关工作(2851)
业经(2816)
体制(2804)
地方(2793)
与人(2772)
数学(2674)
(2661)
数学方法(2643)
机构
大学(44191)
学院(43622)
(16507)
管理(16421)
经济(16147)
研究(14505)
理学(14040)
理学院(13923)
管理学(13796)
管理学院(13704)
(12077)
中国(11181)
(8789)
财经(8696)
(7970)
科学(7351)
中心(6765)
(6693)
财经大学(6522)
(6345)
研究所(5632)
(5567)
北京(5474)
经济学(5448)
(5269)
师范(5246)
(5181)
经济学院(4886)
(4850)
业大(4484)
基金
项目(28565)
研究(23017)
科学(22629)
基金(20981)
(17937)
国家(17798)
社会(15580)
科学基金(15141)
社会科(14724)
社会科学(14719)
基金项目(10536)
(10410)
教育(10215)
编号(9029)
(8919)
成果(8727)
自然(8243)
资助(8055)
自然科(8011)
自然科学(8010)
自然科学基金(7879)
(7148)
国家社会(6852)
(6791)
(6649)
课题(6588)
重点(6519)
教育部(6087)
项目编号(6040)
人文(5809)
期刊
(20267)
经济(20267)
研究(14690)
(10884)
中国(9447)
学报(6437)
管理(6117)
科学(5792)
大学(5334)
(5223)
教育(5097)
学学(5071)
财经(4814)
(4497)
金融(4497)
(4059)
农业(3460)
经济研究(3261)
业经(2719)
(2600)
社会(2577)
问题(2532)
技术(2497)
(2494)
财政(2494)
财会(2348)
会计(2324)
理论(2005)
(1976)
改革(1924)
共检索到67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冰洋  张兆强  
地方政府目标体现着地方政府施政意图,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本文在阐释地方政府的多目标治理基础上,通过2000-2018年中国省级和市级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投资、工业增加值、失业率、物价六大目标数据,较为全面地刻画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规律。文章发现:(1)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向下扩张性,而民生发展指标体现不明显;2013年后,向下扩张性减弱。(2)地方目标实现度历年平均在50%以上;市级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度普遍低于省级;2013年后,经济发展目标普遍未得以实现。(3)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异性高于民生发展指标;市级经济发展指标的差异性普遍高于省级。(4)目标存在显著的延续性。(5)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自2000年后处于上升期,2013年后持续下降;民生发展目标无明显阶段性特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洁   刘涛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绿色创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探讨企业与政府合力发挥数字技术力量的内在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对于大规模、属于重污染行业以及位于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地区的企业而言,其产生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靶向优化”效应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管理成本,并且能够发挥“缺项补足”效应,缓释企业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将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作用中,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约束目标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调节效应,且两者存在协同调节效应,而研发创新目标尚未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企业与政府互动促进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路径的分析,为实现数字技术良性发展、政府目标治理模式改善和微观主体绿色创新增效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洁   刘涛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绿色创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探讨企业与政府合力发挥数字技术力量的内在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对于大规模、属于重污染行业以及位于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地区的企业而言,其产生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靶向优化”效应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管理成本,并且能够发挥“缺项补足”效应,缓释企业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将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作用中,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约束目标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调节效应,且两者存在协同调节效应,而研发创新目标尚未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企业与政府互动促进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路径的分析,为实现数字技术良性发展、政府目标治理模式改善和微观主体绿色创新增效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阮建青  石琦  张晓波  
本文根据已有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和产业升级路径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三阶段模型,即集群发展早期处于数量扩张期,在数量扩张期鼎盛阶段,集群可能陷入内生质量危机;若能克服质量危机,集群将演化到质量提升期;在质量提升期末期,宏观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区域间相对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较发达的区域将面临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生产环节的利润将日益微薄;此时,若产业集群能够将利润重心从生产环节升级到技术研发、品牌创新与市场开拓环节,则集群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演化,即集群演进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但是,上述三阶段演化模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演进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集群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本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崔兵  邱少春  尹华阳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发端于中国式分权改革,并以不同的负债方式长期隐性展开。嵌套在中国式分权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债务方和债权方双重软预算约束的制度安排驱动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并形成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博弈的制度均衡。脱离具体制度环境,片面强调硬化预算约束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治理思路会遭遇"去杠杆"和"稳增长"的治理困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必须基于自身的制度禀赋,通过规范偿债责任和负债方式,寻求合意的预算约束强度,在适应财政金融制度渐进转型中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转型。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崔兵  邱少春  尹华阳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发端于中国式分权改革,并以不同的负债方式长期隐性展开。嵌套在中国式分权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债务方和债权方双重软预算约束的制度安排驱动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并形成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博弈的制度均衡。脱离具体制度环境,片面强调硬化预算约束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治理思路会遭遇"去杠杆"和"稳增长"的治理困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必须基于自身的制度禀赋,通过规范偿债责任和负债方式,寻求合意的预算约束强度,在适应财政金融制度渐进转型中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崔军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只是其现阶段的形式体现,深层次的原因应从地方财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探寻。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先"治"后"理"是基本逻辑主线,近期目标是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及其债务,但从长计议则应构建加强地方政府财力建设、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徐妍  郑冠群  沈悦  
本文收集整理了2010—2017年中国275个地级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约束强度指标,并利用加权SBM-DEA模型测度了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基于上述指标的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约束有“硬约束”和“软约束”之分,硬约束环境治理目标能更有效推动地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污染挤出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是硬约束环境治理目标改善地方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市场化水平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约束作用存在调节效应,市场机制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协同更有助于实现区域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章卫东  赵琪  
本文从公共治理目标视角出发,对地方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过度投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赤字规模对当地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皆有显著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地区城镇化率越低,当地国有企业过度投资问题越严重,两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两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世愚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回顾了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发展阶段,随后围绕现有债务治理权责框架,提炼出隐性担保和隐性金融分权作为分析视角,从表内和表外两个角度考察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特征。其中,表内债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专项债风险隐患的集聚,表外债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风险载体的多元化和风险来源的分散化。最后,本文展望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路径,主张以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的深化为基础,针对表内和表外不同的债务风险特征,差异化地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促进地方债务权责框架的完善,切断地方举债行为转化为财政金融冲击的可能渠道。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郑谊英  
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地方政府非正式财权偏好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一个由制度环境、政绩考核体制以及约束机制共同构成的解释分析框架。认为非正式财权偏好是地方政府为了突破预算限制,凭借公权力在其管辖范围内自主获取和支配公共财政体制外资金的行为。它是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不足现状,在面临行政主导的财政分权制度环境以及"唯GDP主义"的错误政绩观和预算软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下的必然选择。要真正化解地方政府非正式财权偏好带来的不良影响,应从其形成根源出发,从法律层面优化调整财政分权制度环境,改革有关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从根本上构建解决地方政府非正式财权偏好问题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秋冬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兼具财产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它的运营受国家经济政策、地方财政和行政指令的影响较大。2011年,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调整,银行信贷资金收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风险引起了多方关注。由于这种经济实体的特殊性,其中的法律关系较复杂。本文通过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设立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蒋家亮  
基于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的多任务代理理论,本文论证了在经济发展初期,加大对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等容易度量指标的激励,以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弱化对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不易考核指标的激励,是给定政治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最优选择路径。但若持续地采取这种高能激励手段,经济增长将会和居民福利的提高渐行渐远,并将会对未来持续的经济增长造成损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增福   徐晓珠   甘月  
文章以2015年逐步推向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就业效应。双重差分估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规模,起到了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通过融资缓释机制、资产组合配置优化机制和公共服务提升机制,增加企业对劳动要素的投入,进而吸纳更多就业。随后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地区中的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的企业,上述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企业对生产、技术和财务岗位员工以及本科、高中和其他学历员工的雇佣。文章证实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层面的就业有着积极作用,为深入挖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成效、解决就业难问题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文章基于2015年地方政府相继实施的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具有时序错列特征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收入效应,且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剧市场竞争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是诠释该效应的核心作用机制。横截面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收入效应在融资依赖度较高、融资缺口较大、财政压力较小以及债务期限结构较长的样本中尤为显著。特别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抑制税收规避、提高企业的相对雇佣密度和风险承担能力,而且对于企业所在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带动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能够抑制经济金融风险的演化,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以促进共同富裕,这对于实现“防风险”和“稳增长”双重目标并助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