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6)
2023(13810)
2022(11622)
2021(11015)
2020(9273)
2019(21033)
2018(20598)
2017(40649)
2016(21612)
2015(23551)
2014(23198)
2013(22610)
2012(21047)
2011(18880)
2010(18878)
2009(17311)
2008(16355)
2007(14422)
2006(12545)
2005(10355)
作者
(56810)
(47464)
(47144)
(45321)
(30534)
(22829)
(21449)
(18457)
(18335)
(17059)
(16186)
(16076)
(14908)
(14874)
(14834)
(14741)
(13970)
(13794)
(13676)
(13587)
(11669)
(11566)
(11508)
(11080)
(10863)
(10723)
(10307)
(10193)
(9481)
(9448)
学科
(90391)
经济(90294)
(61254)
管理(60283)
(44769)
企业(44769)
方法(42435)
数学(39007)
数学方法(38573)
(37107)
(27161)
农业(25029)
中国(23969)
地方(21731)
业经(20790)
(17809)
(15330)
贸易(15320)
(14882)
(14380)
(13921)
(13892)
财务(13848)
财务管理(13813)
(13243)
银行(13231)
企业财务(13211)
(13171)
金融(13170)
环境(12698)
机构
学院(290366)
大学(285996)
(125163)
经济(122692)
管理(117692)
理学(102507)
理学院(101544)
管理学(99933)
管理学院(99389)
研究(92843)
中国(71965)
(61502)
(56327)
科学(53211)
(47869)
财经(47434)
中心(45879)
(44241)
(43376)
(43368)
业大(41046)
研究所(39110)
经济学(39094)
(37345)
师范(37038)
农业(35924)
经济学院(35549)
财经大学(35240)
(34430)
(34176)
基金
项目(201741)
科学(162000)
研究(151163)
基金(149182)
(127563)
国家(126486)
科学基金(111221)
社会(99314)
社会科(94156)
社会科学(94134)
(80328)
基金项目(78959)
自然(70152)
教育(69470)
自然科(68537)
自然科学(68522)
自然科学基金(67291)
(65605)
编号(61170)
资助(60565)
成果(49044)
(45638)
重点(44992)
(44205)
(42061)
课题(41828)
国家社会(41416)
教育部(40022)
人文(39562)
创新(39314)
期刊
(135871)
经济(135871)
研究(84219)
中国(56327)
(47801)
(46684)
管理(40776)
学报(39008)
科学(38841)
大学(31773)
农业(31760)
(31110)
金融(31110)
学学(30401)
教育(28006)
技术(25398)
业经(25374)
财经(22969)
经济研究(21205)
(19580)
问题(18241)
统计(14364)
(14018)
(13608)
技术经济(13585)
理论(13315)
(13258)
(13240)
资源(13088)
商业(12548)
共检索到425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业兴  熊昕若  
文章以四川省2013—2019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供给主体-政策供给内容-政策工具组合”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政策供给的理论框架,分别从政府部门协同、政策重点的承接和转移、政策工具的延续和优化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四川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地方政策供给特征和优化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董玮  秦国伟  于法稳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下简称有效衔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是新阶段落实"十四五"规划、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战略选择,科学精准的公共政策正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基础载体和主要方式。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公共目标与公共政策,揭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研究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公共政策转换机制,从产业政策、生态政策、文化政策、治理政策、"双基"建设政策等维度,提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公共政策调适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静宜  陈洁  
人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初步的人才基础,但受制于乡村发展条件和人才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乡村人才还存在引不来、留不下、培养难、用不好等问题。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乡村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根据对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甘肃等地的调研,围绕主要矛盾变化对主体来源、阶段任务、机制政策等方面提出的转型要求,以乡村人才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应更加强调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发展能力、机制活力和政策合力,推动人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的有效供给和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人才动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美荣  王帅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两者的跨界复杂性和多元综合性决定了其衔接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从政策协同视角来看,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与协同理论相契合,其政策供给目标、政策供给方式和政策供给内容等方面在多个维度和层级都具政策协同性。因此,以政策协同为分析框架,从政策协同的内容入手,做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政策协同的方式入手,统筹推进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从政策协同的机制入手,构建好结构性机制和程序性机制,以此探索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在贫困质态转轨、共同富裕理念导向以及"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背景下所产生的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包括从顶层到基层的全方位巩固机制、贫困与非贫困统筹的全领域拓展机制以及从防贫到振兴的全过程接续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安排则需要充分回应衔接政策体系设计、政策执行保障和政策调适创新的问题,只有建立基础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衔接政策体系、构筑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资源供给协同化的政策保障以及依托政策分类调适平抑衔接政策波动才能真正实现二者衔接的灵活性、顺畅性和稳定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婷  蔡幸  王水莲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铺路石”作用。在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金融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却也面临着挑战。加快畅通金融支农渠道,充分释放金融动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巨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藏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4元增加到2020年的14598元,增长83.9倍。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均17131元的85%,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极大地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雄   龚一耘   周评平   陈沧桑   王军   吴海军   蒋馨   杨双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高能级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平台提升科技供给水平,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六个方面入手,实现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有效精准衔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停  刘文婧  李博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两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贫攻坚改善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创造了益贫式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既巩固了产业扶贫的成果,又化解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非均衡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为进一步稳定脱贫攻坚的成果提供了新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进而提出继续推广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推进产业扶贫的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服务、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高星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工作。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于雪霞  贺艳华  陈奕璋  毕方泽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基于对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提出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认为针对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构建需以地域分异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做好"三类政策"衔接、"三个一批"调整、"三分协同"落地的政策顶层设计,根据空间尺度、地域类型与发展阶段选取创建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区。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确立则应立足湖南省实际情况与发展远景,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特色发展机制、多维吸引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互动协同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湖南省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几年来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四大战役"、抓好产业就业扶贫,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进度,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全区贫困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仅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度将直接影响各级政府工作的实际成效。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不仅能助推广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稳定脱贫,更能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方面抢占先机,不断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最终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明确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着眼,从微观政策转移接续入手,做好规划统筹、政策统筹、监管统筹、工作统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