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6)
- 2023(13553)
- 2022(10997)
- 2021(10137)
- 2020(8391)
- 2019(18991)
- 2018(18169)
- 2017(35018)
- 2016(18644)
- 2015(20587)
- 2014(19840)
- 2013(19865)
- 2012(18821)
- 2011(17101)
- 2010(16949)
- 2009(16021)
- 2008(15367)
- 2007(13524)
- 2006(12125)
- 2005(10941)
- 学科
- 济(104413)
- 经济(104316)
- 管理(55764)
- 业(50866)
- 方法(42953)
- 数学(39396)
- 企(39390)
- 企业(39390)
- 数学方法(39251)
- 中国(25549)
- 财(24851)
- 农(21910)
- 地方(21192)
- 贸(18817)
- 贸易(18808)
- 业经(18407)
- 易(18298)
- 学(16717)
- 制(15851)
- 农业(15436)
- 融(14302)
- 金融(14302)
- 环境(14045)
- 地方经济(13826)
- 务(13601)
- 财务(13592)
- 财务管理(13566)
- 银(13428)
- 银行(13391)
- 企业财务(13078)
- 机构
- 大学(279531)
- 学院(275149)
- 济(137879)
- 经济(135993)
- 管理(106923)
- 研究(100109)
- 理学(93409)
- 理学院(92442)
- 管理学(91395)
- 管理学院(90883)
- 中国(76646)
- 财(62048)
- 京(56900)
- 科学(55326)
- 财经(49934)
- 所(49620)
- 经(45895)
- 农(45726)
- 经济学(45725)
- 研究所(44956)
- 中心(43812)
- 经济学院(41309)
- 业大(38818)
- 江(37737)
- 财经大学(37515)
- 北京(35935)
- 农业(35905)
- 院(35151)
- 范(31670)
- 师范(31278)
- 基金
- 项目(184715)
- 科学(148220)
- 基金(141987)
- 研究(130320)
- 家(125058)
- 国家(124118)
- 科学基金(106715)
- 社会(91827)
- 社会科(87568)
- 社会科学(87543)
- 基金项目(74483)
- 自然(67189)
- 省(66683)
- 自然科(65753)
- 自然科学(65731)
- 自然科学基金(64699)
- 教育(58104)
- 资助(57943)
- 划(57305)
- 编号(47020)
- 部(43602)
- 重点(41565)
- 国家社会(41013)
- 发(39964)
- 创(38261)
- 教育部(38230)
- 成果(37673)
- 人文(36601)
- 创新(36025)
- 中国(35775)
- 期刊
- 济(147645)
- 经济(147645)
- 研究(86809)
- 中国(48711)
- 财(47815)
- 学报(43530)
- 科学(40593)
- 农(39793)
- 管理(39291)
- 大学(33317)
- 学学(32158)
- 融(27603)
- 金融(27603)
- 经济研究(27382)
- 财经(26929)
- 农业(26626)
- 经(23218)
- 问题(19876)
- 技术(19743)
- 业经(19419)
- 贸(19049)
- 国际(17056)
- 世界(16583)
- 技术经济(15892)
- 教育(15657)
- 业(15046)
- 统计(14357)
- 策(12888)
- 商业(12705)
- 经济问题(11823)
共检索到409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卫国 任燕燕 侯永建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区、市1987—2007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财政分权制度以来的激励机制强化使然,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生活,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吸引和扩大投资;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之间还展开竞争,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改善了投资的政策环境,也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生成与发展,从而较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1994年以后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占GDP比重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对本级经济发展成果独享意愿明显增强,地方保护、市场分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坤荣 金刚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获得了堪称奇迹的高速增长。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揭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经验,却忽视了伴随高速增长的频繁波动现象。一个完备的理论解释,应该既能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能回答为什么经济波动频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解释无疑更加深入。本文首先梳理了众多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观点,指出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成功之处。并且,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波动,根源于地方政府的"理性预期"和"学习效应",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导致中央政府宏观微调常常失效的关键。最后,本文从矫正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提出了适应新环境、构筑新动力以及拓展新空间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地方政府 经济波动 黄灯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坤荣 金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堪称奇迹的高速增长。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揭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却忽视了伴随高速增长的频繁波动现象。一个完备的理论解释应该既能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能回答为什么经济波动频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解释无疑更加深入。本文首先梳理众多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观点,指出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成功之处。然后,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出发,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波动,发现根源于地方政府的"理性预期"和"学习效应",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导致中央政府宏观微调常常失效的关键。最后,本文从矫正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提出适应新环境、构筑新动力以及拓展新空间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建辉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行为主体,其采取了许多措施扩大本地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GDP竞赛"目标的推动下,地方政府不断地加大直接投资,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会使得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这种增长是以减少整个社会的福利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的。应该不断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首先要进一步界定地方政府职能;其次应当加强硬预算约束;最后应当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关键词:
转型期 地方政府投资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计志英
以财政收支活动为具体体现的地方政府行为是在特定财政体制框架内,对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筹集和分配,其实质是对诸多社会利益主体产权边界重新划分、界定而使其达到均衡。笔者从包含公共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出了反映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Laffer曲线;并利用转型期分省宏观经济数据对Laffer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出宏观税负过重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若鸿 邓晓兰 鄢伟波 许晏君
本文通过匹配2011—2018年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与地方融资平台样本发现,在财政压力和晋升压力的驱动下,经济增长目标显著促进了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财务支持,并且在策略上更倾向于采取"资产负债表"端的土地资产注入,而非"利润表"端的政府补贴。旨在规范地方政府预算内债务的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加剧了地方政府借道融资平台展开预算外融资活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动机。基于"经济增长目标→财务支持→隐性债务"的逻辑链条,本文进一步估算了经济增长目标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数量关系,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每加码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约4.11万亿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红玉 雷正 杨艳武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长期经济增长水平,以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税收优惠和科技投入4个指标刻画了地方政府行为,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系统考察了技术创新对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非线性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地区长期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通过工具变量法、滞后自变量、排除宏观因素系统性变化、更换度量指标、剔除直辖市样本等方式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非线性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存在最优技术创新水平。采用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的正向调节下,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而在技术引进的正向调节下,则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本地区技术创新对邻接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根
地方政府的土地产权管制解决了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政压力,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理论分析表明,土地产权的政府管制虽然会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却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31个省份1998~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和同时期面板数据的分组实证检验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的回归残差分析,证实了地方政府土地产权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为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逐步放松对土地产权的管制。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产权管制 经济增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矿 胡善成 杨桐彬
地方政府“增长型激励”所引致的城市偏向型政策被认为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经济增长目标与财政资源双重约束视角,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2003—2019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以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之上”等硬约束设定时,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当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左右”等软约束设定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但以软约束形式实现的“目标外经济增长”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财政资源约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加剧目标约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财政分权可有效缓解经济增长硬约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坤荣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沈坤荣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虽然这种增长格局已有很大改观,但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广杰 花小安 侯效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韦巍 何庆光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享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中央和地方财政需要科学、合理分权,逐步构建最优的财政分配格局,打造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和谐、稳定、持续增长。一、财政分权的有关理论及综述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征税权和支出权向地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来自于体制转型、结构转化的推进和投资发展的推动。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是暂时的,民间投资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在建立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作者对中国1978-2005年间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政府资本的产出弹性明显高于民间资本,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负,而民间资本则有着相当高的正的产出弹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政府投资的作用应该是启动需求、保证经济的正常增长,民间投资持续适度的增长才是更高水...
关键词:
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学文 卢新海 张蔚文
本文在官员动机多样化的假设与官员集团集体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融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包容性更强的"中国转轨经济高速增长"的解释框架,讨论中央-地方制度规则变化下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约束,针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变化,地方政府总会做出最有利于地方利益的行为反应。而广泛存在于地方政府活动中的"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政府集体行动的激励基础。无论是分税制前以"经营企业"为特征的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分税制后以"经营土地"为特征的土地发展主义经济增长模式,都产生于地方政府追求预算外收入的过程之中。尽管这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取得...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刘育杰
推进雾霾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水平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县域数据实证分析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重点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对雾霾治理效应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效应,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作用。雾霾治理的促进效应集中于中低发展地区、非资源型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间策略模仿行为总体上强化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独立促进”、中部“模仿促进”、西部“模仿无效”的区域特征;县域间产业结构相似性并未强化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地区“独立促进”、中西部地区“模仿无效”的特征。县域资源错配恶化和锦标赛体制抑制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