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72)
- 2023(4045)
- 2022(3445)
- 2021(3238)
- 2020(2822)
- 2019(6181)
- 2018(5894)
- 2017(11709)
- 2016(6598)
- 2015(6919)
- 2014(6773)
- 2013(6569)
- 2012(6164)
- 2011(5186)
- 2010(5189)
- 2009(4745)
- 2008(5138)
- 2007(4647)
- 2006(3743)
- 2005(3461)
- 学科
- 管理(25734)
- 业(22130)
- 济(20704)
- 经济(20674)
- 企(19887)
- 企业(19887)
- 财(17576)
- 务(11908)
- 财务(11902)
- 财务管理(11867)
- 企业财务(11497)
- 方法(10451)
- 数学(9164)
- 数学方法(9084)
- 家(7457)
- 国家(7211)
- 制(5526)
- 中国(5412)
- 财政(5371)
- 学(5102)
- 政(4613)
- 银(4475)
- 银行(4469)
- 融(4242)
- 金融(4242)
- 农(4239)
- 地方(4085)
- 业经(4044)
- 行(3990)
- 技术(3937)
- 机构
- 大学(84966)
- 学院(84812)
- 济(33307)
- 经济(32614)
- 管理(31345)
- 研究(27953)
- 理学(27159)
- 理学院(26849)
- 管理学(26450)
- 管理学院(26267)
- 财(22878)
- 中国(21885)
- 京(17074)
- 科学(16889)
- 财经(16650)
- 经(15196)
- 所(14459)
- 农(13571)
- 中心(12921)
- 研究所(12794)
- 江(12646)
- 财经大学(12579)
- 业大(11624)
- 经济学(10949)
- 农业(10680)
- 北京(10441)
- 州(10170)
- 院(10053)
- 经济学院(9938)
- 范(9580)
- 基金
- 项目(56419)
- 科学(44451)
- 基金(42312)
- 研究(39696)
- 家(37393)
- 国家(37109)
- 科学基金(31748)
- 社会(26016)
- 社会科(24843)
- 社会科学(24833)
- 基金项目(22198)
- 省(21405)
- 自然(20878)
- 自然科(20432)
- 自然科学(20426)
- 自然科学基金(20087)
- 教育(18234)
- 划(18131)
- 资助(17679)
- 编号(14604)
- 性(13196)
- 部(13037)
- 成果(12878)
- 重点(12837)
- 创(11769)
- 教育部(11304)
- 国家社会(11258)
- 科研(11237)
- 创新(11082)
- 发(11060)
共检索到126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单纯的债务规模数据也并不必然代表政府面临债务危机。关键问题是政府举债主体责任是否明确、举债目的是否合法,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是否匹配,债务风险是否可控。地方政府应当在理清能做什么、有多大财力和资产、缺口有多大的前提下,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依法举债、依法管理。新预算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迈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是财政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如何落实新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实现法治的跨越,是真正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法治之举"的关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石涛
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大幅攀升,从债务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估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高达20万亿元。债务的平均期限约7年,平均利率约10%,每年需偿还4万亿元。从投资项目、抵押资产、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中央政府政策四个偿债来源看,每年还存在1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论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根源进行分析,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严控债务规模、开放融资渠道、维持土地政策不变、开展债务重组和财政重整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国刚 张扬
厘清形成资产和不形成资产的两类政府债务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发社会各方面(甚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源于形成资产的债务,即债务资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形成的实物资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实物资产的结构较为合理、效率较高且能够有充分的现金流,则政府债务可依靠实物资产的运作收入予以清偿,它并不直接涉及政府财政的盈亏问题。2011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首次公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小涛 张元鹏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土地财政问题凸显,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总体呈现出存量较大、债务关系复杂多元、流动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交织等特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错位是根本原因,监管缺位是重要原因,经济下行背景下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是直接原因。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需要以法治化理念为指导,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分别着手。短期来看,需要强化《预算法》的刚性约束,出台指导化解存量债务的规范性文件。长期来看,需要健全法治化治理的制度机制,包括立法推进央地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自主财政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有效管理、构建市场化的债务运行机制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娟
2013年,IMF、穆迪、惠誉及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均发布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警示报告,指出我国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失控风险。政府决策层已高度关注地方政府性债务急剧扩张问题,采取多项措施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角度考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扩张引致风险积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在2008年4万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劲松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会计治理功能的严重缺失这一现象,从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对政府会计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政府会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所具有的信息披露与监督、成本核算与控制、绩效评价与考核等治理功能,进而提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合法化、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嵌入政府会计体系、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与行政和司法监管等有利于政府会计治理功能发挥的建议。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审计结果表明,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以及举债、用债和偿债等方面制度,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负债等历史债务,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但地方财政和政府性债务管理还不够严格和规范,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长,总体规模大,历史遗留债务负担仍比较重。一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晓蕾 吕元稹 余凡
由于1994年《预算法》限制了中国地方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政府债券的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发行了大量城投债券。虽然城投债被普遍认为是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但隐性担保主体认定尚未有共识。本文通过加总地方政府下属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总额的方法,构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指标,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市场对城投债隐性担保责任主体的认定。研究发现,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高的地方城投债信用利差偏高,并且这种影响随政策以及宏观形势而变化。自滇公路违约函事件后,投资者在城投债定价中开始普遍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的信息;而在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措施后,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负担率开始成为城投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投资者认可的地方隐性担保的责任主体是随时间变动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海琴 李昆泽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显性债务不断增加,隐性债务化解困难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主要在于失衡的央地财政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虽然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无法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可以在总结梳理国外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以法治化的方式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责事项进行划分,实现分权治理。地方政府与债务治理有关的法治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关系上。在明确赋予地方政府自主和独立的财政地位后,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债务余额管理和债务重整管理等制度。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认真落实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精神,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既发挥了政府规范举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框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增福 徐晓珠 甘月
文章以2015年逐步推向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就业效应。双重差分估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规模,起到了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通过融资缓释机制、资产组合配置优化机制和公共服务提升机制,增加企业对劳动要素的投入,进而吸纳更多就业。随后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地区中的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的企业,上述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企业对生产、技术和财务岗位员工以及本科、高中和其他学历员工的雇佣。文章证实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层面的就业有着积极作用,为深入挖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成效、解决就业难问题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玉明 周春雨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履行职能需要,通过借款、转贷国债资金、担保、延期支付等方式产生的各种债务。本报告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新思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娅 张志华 尹李峰
新西兰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有着发达的经济和以英国国会制度为基础的政府结构。长期以来,新西兰地方政府坚持"非负债经营"的理财理念,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负债率低、地方财政运行情况良好。从目前到2012—2013财年,地方政府债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志华 周娅 尹李峰 吕伟 刘谊 闫晓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增磊
随着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地方政府债务"大开前门,严堵后门"的政策指向愈加明晰,原有隐性债务融资渠道被逐一封堵,大量隐性债务开始置换为债券形式,地方债已成为地方政府核心的且唯一合法的融资渠道。而随着地方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对相应的潜在债务风险也应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总的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运行情况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从总体性、结构性和管理性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