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3)
2023(7091)
2022(6042)
2021(5266)
2020(4464)
2019(10241)
2018(9808)
2017(19357)
2016(10265)
2015(11212)
2014(11069)
2013(11154)
2012(10849)
2011(9729)
2010(10192)
2009(9667)
2008(9157)
2007(8474)
2006(7851)
2005(7390)
作者
(28808)
(24395)
(24203)
(23431)
(15418)
(11545)
(10980)
(9392)
(9170)
(8750)
(8633)
(8020)
(7924)
(7869)
(7757)
(7599)
(7100)
(6961)
(6886)
(6437)
(6097)
(5875)
(5827)
(5680)
(5614)
(5468)
(5211)
(4912)
(4856)
(4693)
学科
(71202)
经济(71168)
管理(29807)
(23456)
方法(21555)
数学(19698)
数学方法(19625)
地方(18129)
(17963)
企业(17963)
(16411)
中国(14036)
(13145)
贸易(13141)
(12838)
(12825)
地方经济(12627)
(12143)
(11938)
业经(10543)
经济学(9818)
(8729)
农业(8505)
财政(8291)
土地(8192)
环境(8120)
(8094)
出口(8093)
出口贸易(8093)
(7858)
机构
大学(152084)
学院(150743)
(81570)
经济(80302)
研究(57016)
管理(55631)
理学(46838)
理学院(46348)
管理学(45848)
管理学院(45564)
中国(43673)
(38820)
(31323)
财经(29657)
科学(29513)
(28389)
经济学(28195)
(26992)
经济学院(25223)
研究所(25034)
中心(24905)
(23269)
财经大学(21816)
(21175)
(20399)
北京(19889)
业大(18003)
(17711)
(17460)
师范(17352)
基金
项目(92579)
科学(73609)
基金(69652)
研究(68711)
(60023)
国家(59610)
科学基金(50920)
社会(48327)
社会科(46140)
社会科学(46125)
基金项目(35754)
(33764)
教育(29908)
自然(29698)
资助(28997)
自然科(28986)
自然科学(28974)
自然科学基金(28457)
(28213)
编号(25421)
(22014)
国家社会(21595)
(21354)
成果(21190)
重点(20897)
教育部(19277)
人文(18781)
(18510)
经济(18344)
(18338)
期刊
(98535)
经济(98535)
研究(54143)
中国(32251)
(31673)
管理(21889)
学报(19490)
(19461)
科学(19186)
经济研究(17808)
财经(16351)
大学(15435)
(15430)
金融(15430)
学学(14901)
(14298)
(13388)
问题(13316)
农业(12842)
技术(12400)
国际(12071)
业经(11460)
世界(9958)
技术经济(9885)
教育(9197)
统计(8642)
经济问题(7747)
经济管理(7453)
(7305)
现代(6868)
共检索到248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贤彬  张莉  徐现祥  
本文建立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中国地方政府出让土地、投资基础设施和主导经济增长的行为。模型发现,在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体制下,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逐政治晋升收益与私人经济收益,会利用土地处置权。在垄断的土地市场上策略性地设定土地出让价格与土地出让规模,进而利用土地出让收入与相关税收收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以推动经济增长与获取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动机越强、向中央发送能力信号的效率越高、提供基础设施的效率越高、受到的监管越严格、地方政府税收留存比例越高、土地原始征用价格越低,则地方政府官员倾向于出让更多的土地、提供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更高的经济产出。各种经济与政治因素在影响最终产出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媛  杨广亮  
与"土地收入最大化"视角不同,本文研究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市场化配置的行为及绩效。首先,通过制度分析指出土地"招拍挂"改革后,挂牌方式成为政府干预工具。其次,检验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干预"的行为。基于2003~2008年的地级市数据,用挂牌相对拍卖的使用比例衡量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干预,发现城市禀赋越差,地方政府越多干预土地出让。最后,基于全国历年商住地块微观交易数据,证实挂牌相对于拍卖出让导致了显著的价格低估。将拿地企业名称与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匹配后,发现地产经营能力更强的企业通过挂牌方式获得了更高的地价补贴。然而,证据显示政府配置土地资源为当地带来的增长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均十分有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颜燕  刘涛  满燕云  
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两种方式吸引投资、促进增长的策略,评估了两种策略在全国和地区尺度上的实施效果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上,土地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两种手段都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层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价格竞争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则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穷志  陈澄  
文章以省域异质性为研究视角,在面板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构建ECM模型,以PMG方法研究了省际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地方异质性导致的短期效应差异化前提下,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平均短期影响并非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省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有一个收敛的显著正向关系。此外,资本存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也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有不同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春苗  董梅生  陈东  
该文把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偏向纳入三部门均衡的动态分析框架,证明了政府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处于上升通道时,政府增加对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会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却会促进经济增长。该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SYS-GMM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呈"U型"特征,在东部地区呈"倒U型"特征。说明当前继续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利,而对东部地区不利;如果东部地区希望通过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以上结论既为"林毅夫命题"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一花  骆永民  
以往研究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实证分析文献大多忽略基础设施的作用。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不但具有基于制度层面的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财政分权还通过影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8-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综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显著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上述两类分析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的估算方式因忽略基础设施而低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政府优化地区基础设施的结构投入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龙小燕  陈旭  黄亦炫  
本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从融资约束角度分析政府债券、融资平台、税收收入、土地出让等因素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正相关关系,并利用中国200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评估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首的融资渠道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对基础设施投资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专项债券的政策引导和杠杆效应能够拉动更大规模的基建投资;(2)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较弱的西部地区,政府债券的投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强  
把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支出放入到理论模型中进行分析,得出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假定,来判断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存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以及这个"挤出效应"是否阻碍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利用1980~2010年的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挤出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显示出比基础设施投资更强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黄阳华  
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塑造了地方政府的基本激励结构和约束条件。本文构建建设用地指标约束下地方政府的最优工业用地出让决策模型,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预测均衡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在产业升级基础好的地区,产业结构将会呈现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的产业技术特征,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产业组织特征,以及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产业布局特征。而在产业升级基础较弱的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减少出让工业用地而增加商业用地供应的短期逐利动机,形成"去工业化"和商业开发过热的结构扭曲,地区间产业结构失衡的格局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还要在基础制度层面深化改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薛长深  
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央就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各地密集推出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尽快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问题,既是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具体举措,也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模式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和地方政府债券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在融资规模和落地效率方面各有优劣。在当前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模式选择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规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券"是现实可行的最优策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闫先东  廖为鼎  
本文基于一个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家庭及企业四部门,具有内生增长机制的世代交叠模型,讨论了政府举债为基础设施投资进行融资时经济的长期均衡条件。同时,我们对1996-2016年我国分省的非基础设施行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行业资本存量规模进行了估算,通过面板计量模型估计了各类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占GDP比重的最优区间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隐性债务因素,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可能已经超出最优区间[25.4%,47.7%]的上限,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基础设施支出中地方政府承担的比重过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升艳  郭行  
土地是撤县设区后变化最大的要素之一,在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扮演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之间"独木桥"的角色获得了大量土地和资金,这对中国城镇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2010—2017年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通过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但该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地区间的异质性后,撤县设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快城镇化融资模式转变,市场化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以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立彦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以土地收益极大化和招商引资作为双元目标取向,对地方财政、土地资源配置和社会稳定等造成不利影响。借鉴国际经验以及按照政府的双重身份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目标应为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适度土地收益,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消除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目标扭曲的客观基础,促进土地出让目标和行为的合理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盟  邵磊  
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实行最严格的"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但耕地保护政策的经济影响尚缺乏充分的量化评估。文章结合地市级统计数据和遥感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重点考察耕地保护政策如何改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数量和来源结构以及对地块容积率、施工时间、招拍挂比例等微观行为特征的影响。实证分析指出,通过降低新增建设用地中耕地转用的比例,"耕地红线"政策显著抑制了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的出让规模。在非市辖区和"低级土地"中,这一政策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利用土地交易微观数据分析表明,政策约束倒逼地方政府提高了地块容积率和招拍挂比例,并缩短了施工时间,这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文章系统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旨在为耕地保护政策的相关讨论提供实证证据,并为未来统筹协调粮食安全战略和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汪敏  
近年来,出于"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双重激励,地方政府热衰于出让土地。然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得土地出让行为受到其他地方政府的影响,即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本身也存在竞争效应。本文构建理论模型,从"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两个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竞争效应,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3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结果表明:(1)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之间存在"土地引资"的主动性竞争和"土地财政"的被动性竞争;(2)由于政治晋升的激励,同省份城市之间"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的竞争程度大于异省份城市之间的竞争;(3)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