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51)
- 2023(6119)
- 2022(5481)
- 2021(5043)
- 2020(4581)
- 2019(10711)
- 2018(10504)
- 2017(20954)
- 2016(11817)
- 2015(13411)
- 2014(13697)
- 2013(13781)
- 2012(13076)
- 2011(11775)
- 2010(11803)
- 2009(11176)
- 2008(11686)
- 2007(10748)
- 2006(8918)
- 2005(8069)
- 学科
- 济(49396)
- 经济(49347)
- 管理(38758)
- 业(35235)
- 企(29543)
- 企业(29543)
- 方法(25868)
- 数学(23138)
- 数学方法(22981)
- 财(21850)
- 务(14061)
- 财务(14046)
- 财务管理(14001)
- 企业财务(13368)
- 农(13035)
- 中国(11623)
- 地方(10098)
- 学(9839)
- 业经(9225)
- 制(9207)
- 贸(9001)
- 贸易(9000)
- 易(8731)
- 农业(8473)
- 家(8404)
- 国家(7806)
- 和(7526)
- 银(7421)
- 银行(7401)
- 融(7085)
- 机构
- 大学(172414)
- 学院(171469)
- 济(71631)
- 经济(70121)
- 管理(66021)
- 理学(56818)
- 理学院(56199)
- 研究(56029)
- 管理学(55371)
- 管理学院(55025)
- 中国(43433)
- 财(37997)
- 京(35488)
- 科学(34167)
- 农(30009)
- 所(29335)
- 财经(28969)
- 中心(26613)
- 江(26329)
- 研究所(26311)
- 经(26114)
- 业大(25619)
- 农业(23875)
- 经济学(22719)
- 北京(22275)
- 财经大学(21331)
- 范(21163)
- 师范(20952)
- 经济学院(20779)
- 州(20568)
- 基金
- 项目(109816)
- 科学(85407)
- 研究(80003)
- 基金(79387)
- 家(68562)
- 国家(68004)
- 科学基金(57656)
- 社会(50212)
- 社会科(47615)
- 社会科学(47598)
- 省(43027)
- 基金项目(42487)
- 教育(37074)
- 自然(36933)
- 划(36026)
- 自然科(36016)
- 自然科学(36003)
- 自然科学基金(35366)
- 编号(33141)
- 资助(33129)
- 成果(27946)
- 部(25230)
- 重点(24767)
- 发(23297)
- 创(22452)
- 课题(22278)
- 教育部(21588)
- 科研(21502)
- 性(21151)
- 创新(21024)
共检索到251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楚永生 蔡霞
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交织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官员晋升锦标赛竞争机制使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具有制度的内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官员晋升锦标赛与地方政府公司化;二是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三是逆向预算软约束与土地财政金融化。地方政府债务膨胀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呆账、坏账的信用风险,影响到政府信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诱发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公司化 预算软约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刘锐
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两个典型时期是民国时期(1912—1943年)和分税制改革后的20年(1994—2014年)。笔者旨在对两段时期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做一比较研究,认为两阶段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存在相似之处:即中央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不合理、地方税体系不完善都是主要成因;地方政府债务发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强的相关性;中央政府都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加强地方债的规范,但两时期地方债务膨胀又在举债主体,债务投向,担保模式,债务结构,发行程序,融资模式,偿债模式等方面表现不同。总结两时期地方债膨胀的异同点,并对现阶段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民国 比较研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淑娟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不同于国外联邦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投资驱动型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资金的竞争。以中央政府满意和地方经济控制权为利益函数的地方政府更重视短期性的、显性的经济增长,这就异化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把依靠培养税基而增加的税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是首选债务融资。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需求在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并不断膨胀。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 融资行为 垄断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红漫 许静怡 陈庭强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举债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益、中央政府监管行为策略、地方政府举债成本、中央政府监管成本等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地方政府举债 债务风险 博弈模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姚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了快速膨胀的现象,怎样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种类和形成的现状,进而对其展开成因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膨胀 成因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姚枝仲
古代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为战争筹集资金。但是,债务的战争周期理论解释不了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名义总额以及相对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尤其是债务上升大多发生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政府债务有了新的功能,即在总需求不足的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发债,扩大财政支出,用赤字财政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然而,在凯恩斯主义逐渐消退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水平却开始了持续的上升。那时的政府债务不是为了维持宏观稳定,而是由于不断增长的福利支出。可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涛 马草原
本文从地方政府对微观个体的担保出发,兼顾金融分权、户籍管制以及分税制等特征,运用多政府层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政府担保及其"稳增长"目标在地方政府债务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担保的发挥不仅依赖于其对产出增速的反应,还借助于地方竞争。当前者占主导时,不仅政府担保对资本的正向作用增强,而且对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也持续深化,从而导致产出增速下降更剧烈,并可能步入"越担保就越需要担保"的"负反馈循环"中;当后者居于主导时,则带来"政府担保增加"与"经济增速上升"之间的"正反馈循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经济的"大起大落"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大幅波动。政府担保对产出增速的反应既要求政府担保的成对性,还隐藏中央对地方的纵向担保。政府担保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解释度在长期内维持在30%左右,其缺失可能引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集中释放。据此,应平衡好稳增长、去杠杆与防风险在宏观调整中的相对关系,并进一步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使其制度化与透明化,适时弱化地方政府对微观个体的担保。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秦家顺 秦思明 姜薇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本质是以政府信用并最终以中央政府信用为保障的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生产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组织结构与政府治理模式,因此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最终由财政兜底并非“幻觉”、由中央政府买单并非“幻觉”。地方政府只要具有现实需求和具备相应条件,就会产生地方债务,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及形式进行限制,就会产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由此揭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膨胀之谜、化解之惑,也唯有依此才能建立逻辑自洽的债务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债务治理之策,构建稳定的、制度化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勇 毛晖 张佳希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张,债务与资产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突出。其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债务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而资金投向回收期限较长,从而导致债务融资与偿还高度依赖土地收入以及"借新还旧"等现象相当普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利率的期限结构、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状况、地方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政府投资项目的收益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银行和地方政府对于贷款期限的偏好,而在我国的情形下,这些因素更可能引起贷款期限中短期化,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期限错配。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期限错配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崔治文 刘丽 周世香
地方债务规模过度膨胀引发的现实和潜在风险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政府财政和国民经济运行。从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宏观层面和地方政府举债动机等微观层面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有效控制和规避债务风险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债务风险 形成机理 风险规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昊
1.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改革成本或历史欠账。改革成本和历史欠账包括:(1)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支出,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破产兜底,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及企业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2)粮食与棉花流通体制价格倒挂形成的亏损挂账。(3)1996年后,中央对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清理整顿,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与负债转化为地方政府债务。(4)乡村企业的泛滥以致破产,对农村教育投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冯涛 乔笙
本文针对中国转型以来出现的宏观经济波动现象,结合传统的体制惯性效应及现存体制中政府的角色,建构了一个关于利益博弈型的通货膨胀模型来对地方政府的金融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现行政绩考核制度的诱致造成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积极性对区域内的商业银行进行控制,以扩大本地区的投资规模,争夺更多的金融资源, 而不会主动顾及其政策的溢出效应。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金融行为最终会导致全社会的经济运行维持在通货膨胀的 X-无效率解点上。要走出这一博弈困境和避免通货膨胀周期性波动,不仅须依靠宏观调控,还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建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在确保商业银行业务独立性的同时,更要以法律约束地方政府的金融...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博弈 通货膨胀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尹启华 陈志斌
从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分析来看,中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呈现出典型的"羊群效应"特征。中央政府、其它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等四类主体在地方政府举债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逐层分析这些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厘清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羊群效应"的产生机理。而从抑制"羊群效应"的治理框架来看,应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担机制、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机制以及新型"政企分开"机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谭建立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政策原因又有体制原因,如此等等难以厘清。本文将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全面、系统、综合、深入、准确地总结其规律,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等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杨兴龙 杨晶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已超出常规财政和经济问题的范畴而上升至国家治理的层面,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基于会计管理的本质提出"大会计"概念,对"大会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论证;借助"大会计"分析框架,从财政和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政府会计、内部控制和国家审计等视角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和治理问题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技术性治理手段的"大会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预算管理、绩效评估、政府会计、内部控制和国家审计之间需要良性互动、有序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