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03)
2023(18236)
2022(15470)
2021(14613)
2020(12616)
2019(28862)
2018(28772)
2017(54714)
2016(29861)
2015(33844)
2014(33878)
2013(33168)
2012(30571)
2011(27276)
2010(27607)
2009(26239)
2008(26116)
2007(23609)
2006(20530)
2005(18922)
作者
(84930)
(71097)
(70639)
(67744)
(45257)
(34198)
(32526)
(27490)
(27040)
(25574)
(24112)
(23961)
(22637)
(22606)
(22295)
(22085)
(21374)
(20824)
(20534)
(20439)
(17623)
(17343)
(17224)
(16248)
(16006)
(15988)
(15930)
(15850)
(14497)
(14052)
学科
(114415)
经济(114249)
管理(99132)
(90104)
(78651)
企业(78651)
方法(52845)
数学(45651)
数学方法(45010)
(43263)
中国(34238)
(31767)
(30747)
银行(30710)
(30701)
金融(30696)
(30427)
(29272)
(28173)
财务(28094)
财务管理(28022)
企业财务(26693)
业经(26601)
地方(24449)
(23703)
(20697)
贸易(20680)
(20514)
理论(20260)
(20139)
机构
大学(417100)
学院(416002)
(167471)
经济(163711)
管理(161158)
理学(136658)
研究(136346)
理学院(135148)
管理学(132688)
管理学院(131871)
中国(112403)
(88274)
(87926)
科学(82384)
(69015)
(68478)
财经(67221)
中心(66568)
(65469)
研究所(61760)
(60804)
业大(59802)
北京(55130)
农业(53344)
(52500)
(52024)
师范(51908)
经济学(51637)
财经大学(49972)
(49207)
基金
项目(270518)
科学(212763)
基金(197266)
研究(196346)
(171675)
国家(170234)
科学基金(146568)
社会(124117)
社会科(117693)
社会科学(117661)
(105439)
基金项目(104153)
自然(95790)
自然科(93582)
自然科学(93555)
教育(91961)
自然科学基金(91891)
(88681)
资助(81514)
编号(79358)
成果(65814)
重点(60970)
(60593)
(56321)
(56176)
课题(54922)
创新(52662)
教育部(52292)
科研(52215)
(51975)
期刊
(187218)
经济(187218)
研究(124229)
中国(89431)
(76070)
学报(65221)
管理(62755)
(61160)
科学(59163)
(54045)
金融(54045)
大学(50272)
学学(47366)
教育(44979)
农业(39622)
技术(36859)
财经(34622)
(29646)
经济研究(28910)
业经(28506)
问题(23834)
(22792)
财会(21466)
(21066)
理论(20426)
技术经济(19927)
会计(19722)
统计(19596)
(19063)
图书(18626)
共检索到642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吉富星   洪源   秦玉奇  
本文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通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能够通过影响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供需两方面的土地融资杠杆和投资竞争需求,引起地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同时在项目、资金层面形成多个作用路径。从债务监管环境看,债务监管越严,越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显性债务替代效应和隐性债务增量压缩效应影响,地方债务“显性化”政策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效应。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政策启示:应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下的城镇化,开好举债“前门”、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项目合规融资,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加强债务监管,构建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叶维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斌  王朝才  柯勰  
以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和分税制改革后的地方税体系等构建地方举债融资的自有财力支撑,以及新《预算法》赋予地方自主发债权利为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力量的日益壮大,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种模式:集资和收费、借助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或发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及与社会资本合作。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地方政府主体地位及相关参与主体权责利的日益清晰化、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日益规范化、举债融资手段的日益市场化、相关配套制度的日益完善化。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演变历程,总结各个阶段特点。在此基础上,阐释三个阶段的演化逻辑,并总结了相关经验及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伟  李连发  
本文构建了有限承诺条件下的动态债务模型,考察了公共投资在私人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从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角度分析了融资平台举债对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最终得出了市场配置资源主导下的融资平台适度举债规模,为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框架。文中还考察了因地方政府内在激励所导致的融资平台举债扩张偏向。从长期看,地方政府须减少对融资平台举债的依赖程度,尽可能调动民间投资,使得民间投资和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叶维武  
从2014年修正后的《预算法》到"89号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应该说都是国家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制度供给失衡后的一次次修复与完善,也正是这种制度失衡给处于非均衡状态中的有关行为主体带来了难得的改革机遇。基于此,论文从制度层面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的新趋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万里  
文章力求展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背后更加完整的行为规律和行为图谱,从而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与化解重大风险奠定行为基础。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背后,分别呈现了"绕道逻辑"、"倒逼逻辑"和"机会主义逻辑"。"绕道逻辑"是指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方式避开法律和中央政府监管要求而发债,使《预算法》和有关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发债的"明规则"被事实上普遍隐性举债的"潜规则"强制替代;"倒逼逻辑"是指政治与财政双重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通过隐性举债开拓财源,并凭藉"大而不倒"的集体行动逻辑,倒逼中央对地方债务危机予以舒困;"机会主义逻辑"是指在多层级政府的委托代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基于自利动机,在救助预期与制度软约束的双重影响下隐性举债。文章引申的政策含义在于,治理地方政府隐性举债进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应由当前的行政治理转向以"现实的具体的人"—地方官员—为政策出发点的行为治理模式;同时,在强调立法、规则、文件等"硬"工具手段的同时,也应强调助推等"软"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彰显分权架构内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世权  
一、引言自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6.47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7.5%,高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借助债务资金的投入,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观。然而,债务风险也不容小觑,从全国看,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少数地方已经出现风险。为了促使各地合法适度举债,2015年以来,中央采取"开明渠、堵暗道"的政策,赋予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的权力,市县级政府确需借债的,由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郭玉清  
如果将全国可供借贷的资金总量比喻成一个"公共池",那么地方政府的竞相举债势必形成"公共资源"问题,最终引发全国性的债务危机。当前,大多数曾经发展债务危机的国家一般均以"事前设限"举措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设置第一道风险闸,"事前设限"不仅针对资金供给方,更通过指标控制遏制资金需求方的借贷冲动,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通过指标控制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是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万里  张敏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其中隐性债务才是"房间里的大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是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借道"融资平台、土地抵押、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途径实现隐性债务扩张,在金融、财政、政治主体间的传导形成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此外,笔者的分析揭示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源于"财根""地根""银根"的"三根纠缠",本质上是地方官员主导下政治-财政-金融"动态关联"下的利益扩张,因此,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基于"财政-金融-政治"的三维视角着手,确保财政金融政治改革的动态联动,为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财政部预算司课题组  张志华  周娅  尹李峰  丁宏宇  闫峰  李铭章  范甲兵  郭俊清  李振群  陈晨  冯海虹  梁晨瑶  
近年来,世界银行专家Liu Lili、Mohan Nagarajan、Jonathan Rodden、GunnarS·Eskeland、Jennie Litvack、Robert P·Inman、Steven B·Webb、Michael Waibel、Abha Prasad、Signe Zeikate和Elena lanchovichina等对各国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及债务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报告,现综述其主要观点,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隽  
1.分类管理地方债务,改变债务融资分类模式。地方政府债务将从原来以融资平台公司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一般政府债务、专项政府债务、PPP债务和企业债务结合的分类模式。根据项目不同的收益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项目没有收益、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计划偿债来源主要依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项目,如义务教育债务等,将由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而作为一般政府债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乔俊峰  黄智琛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是中国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撤县设区引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快增长呢?本文以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提高了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与发行概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撤县设区会通过土地出让收入效应与地方政府竞争效应两个渠道推动债务增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撤县设区可增加地级市政府可支配的土地资源,提高其偿债预期,推动地级市政府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竞争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撤县设区将加剧地级市政府间竞争,从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收入规模,进而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组合类型的城市,撤县设区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异质性影响:相较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城市的债务规模扩张更严重,强县设区的债务增长效应大于弱县设区。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亟需理性、合理地推动撤县设区,盲目撤并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积累,从而加剧债务风险,不利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江勇  
监管新规出台后,存量项目还款来源悬空将加大金融风险、在建工程面临停工风险将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及经济增速等问题亟待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新规实施效应2017年,财政部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以下简称"50号文")和《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以下简称"87号文"),以规范地方举债行为。总体上,50号文和87号文的实施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一是地方政府通过撤销担保函、修改合同、变更担保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维武  
财政分权化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膨胀,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从《预算法》到《预算法修正案》再到“89号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已由以融资平台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未来更将走向由地方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趋势。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以便充分实现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制度变迁既定目标,需从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制衡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维武  
财政分权化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膨胀,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从《预算法》到《预算法修正案》再到"89号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已由以融资平台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未来更将走向由地方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趋势。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为更好地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