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32)
- 2023(4520)
- 2022(3717)
- 2021(3543)
- 2020(2554)
- 2019(5811)
- 2018(5458)
- 2017(10018)
- 2016(5664)
- 2015(6323)
- 2014(6210)
- 2013(5867)
- 2012(5443)
- 2011(4894)
- 2010(4926)
- 2009(4362)
- 2008(4289)
- 2007(3676)
- 2006(3316)
- 2005(2987)
- 学科
- 济(24405)
- 经济(24385)
- 管理(13259)
- 地方(11362)
- 业(10158)
- 企(7400)
- 企业(7400)
- 中国(7235)
- 方法(7200)
- 地方经济(7127)
- 农(6724)
- 数学(6276)
- 数学方法(6217)
- 财(5084)
- 业经(4606)
- 农业(4594)
- 学(4427)
- 理论(4329)
- 环境(4256)
- 制(4255)
- 教学(3793)
- 融(3758)
- 金融(3757)
- 教育(3586)
- 和(3527)
- 银(3337)
- 银行(3336)
- 发(3253)
- 行(3218)
- 家(3150)
- 机构
- 学院(75124)
- 大学(73948)
- 济(29706)
- 经济(28987)
- 研究(26968)
- 管理(26258)
- 理学(22495)
- 理学院(22172)
- 管理学(21760)
- 管理学院(21615)
- 中国(20329)
- 科学(16367)
- 京(15402)
- 财(14485)
- 所(13033)
- 中心(12604)
- 江(12298)
- 范(12044)
- 师范(11934)
- 研究所(11827)
- 财经(11077)
- 农(10610)
- 州(10292)
- 院(10245)
- 经(10026)
- 师范大学(9616)
- 北京(9571)
- 经济学(9518)
- 业大(9446)
- 技术(8732)
- 基金
- 项目(52736)
- 科学(41944)
- 研究(41586)
- 基金(36814)
- 家(31891)
- 国家(31542)
- 科学基金(27127)
- 社会(26498)
- 社会科(25083)
- 社会科学(25076)
- 省(21718)
- 教育(20230)
- 基金项目(19278)
- 划(18032)
- 编号(17503)
- 自然(15717)
- 自然科(15307)
- 自然科学(15304)
- 自然科学基金(14997)
- 成果(14756)
- 资助(14162)
- 课题(13122)
- 重点(12734)
- 发(12656)
- 部(11715)
- 国家社会(11230)
- 创(11122)
- 年(10961)
- 性(10666)
- 规划(10491)
共检索到115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磊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地方戏 场域变迁 实践选择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正国
中国大学传承非遗十余年,大学生社团担当了实践主体的角色,他们因不同的非遗类型而探索相应的实践方式。地方戏的传承在多所大学都有积极实践形态,有的大学探索了组建业余剧团的路径,直接向老艺人拜师,与老艺人一起推动大学传承地方戏。这种直接建基于传承人授徒传艺的大学传承,包括两层结构:一是地方戏的传统结构,一是当代大学的文化结构。二者在"地方戏"与"当代人"的关联中并置,呈现出"戏骨子"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文化实践形态,为中国非遗传承提供了富于启示意义的实践智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鞠熙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辉 李翠霞 尤田甜
世界各国的乳文化因历史沿革而变得纷繁多姿,特别是古代乳文化为现代乳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人民的饮食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因此,了解各个时期的乳文化有利于未来世界乳业的发展与进步。以时间为经线,将乳文化概括为原始社会的仅供食用阶段、奴隶封建制社会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相互交往阶段、近代乳制品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乳制品综合利用阶段,其中尤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乳文化值得深入研究。以地域为纬线分析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荷兰等国的乳文化,探索挖掘乳文化对现代乳制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世界 乳文化 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萌
认为我国艺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室)是社科图书情报机构中的另类,该部门长期面向文化艺术本体所逐步形成的戏曲文献,对研究地方历史、民族史、文化发展史、戏曲发展流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和重要意义。以豫剧为例,探讨戏曲古文献的种类、价值、作用、鉴定、保护与现状等问题,以期引起图书情报界的关注。
关键词:
戏曲 古文献 价值 鉴定 保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洪富 刘献君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1年5月基于布迪厄的理论,本研究把大学作为一种变迁的场域,通过分析变迁场域中教师的实践及其逻辑,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与科研关系。大学场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大学场域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场域的基本活动是教学与科研;大学场域的基础是高深知识;大学场域是一种非常隐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南中
各种可互联、可感知、可操纵的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万物互联"的情景已经出现,互联网社会正在拉开序幕。高职教育场域的核心组成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学习者也受到影响,同时促使教务职能由以往以事务处理为核心向自由与发展的学习环境塑造转变,呈现出引领性、服务性和治理特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建立以现代支持服务为内核的教务基本框架,形成治理的基本机制,构建以服务——协调为基本工作模式,实现从过程监督到教学生态治理,从组织评价到支持评价,并通过项目制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
场域 高职教育 变革 互联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凡华 邵宏润
2016年11月21-22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在山东济南召开2016学术年会,以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断推进中华职教社事业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多途径宣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各地方社以服务民生为根本,聚焦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精神。一些职业院校也进行办学的实践。今后,要把研究工作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解决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习宣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关键词:
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理论研究 实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海英
生菜会是广州特有的一道民俗盛景。早在汉代,生菜会就作为我国"立春"时的风俗活动而出现,经过不断地衍变,这种民俗活动只在广州被传承了下来。近年来,生菜会在广州得到了民间前所未有的重视,活动规模也大有扩展。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就生菜会的源头、传承与变迁及其文化的衍变作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生菜会 民俗 大众文化 衍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凤军 徐宁宁
<正>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精神家园;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是生活方式。以文塑旅,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推动了消费升级,让旅游插上了文化的翅膀;以旅彰文,推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利用、保护和复兴,让文化找到了消费的蓝海和传承创新的载体。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战略指引下,借助数字技术,文化和旅游实现了相互赋能,成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为靓丽的注脚。一、高潮迭起的地方文化“出圈”现象地方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物化形式,既是地方精神的载体,也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来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梦雪
藏戏作为藏族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音乐、舞蹈及美术深刻融入自身的发展体系,成为藏族民族文化的优秀载体。历史进入新发展时期,对藏戏的民族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并增强其世代传承与普遍性传承,对我国多元化艺术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值研究 《藏戏》 文化风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迪雅
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个案,通过分析该文化传承机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文化资本理论来解读文化濒危现象,说明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实现和完善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保证教育公平,就应在教育的评价选拔阶段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当权重,赋予其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同时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在教育内容中给予其传承的空间。
关键词:
文化濒危 文化传承 教育 东巴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并且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通过深入剖析陕西关中李村的个案,发现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已经对原有的村落文化传承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冲击,致使村落文化传承面临难以为继的处境。基于此,建议强化村级组织在村落文化传承方面的组织、引导功能;鼓励成立留守妇女文化组织;重视村落的文化扶贫,重建村落文化空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常文君
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独有的东方审美。明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集大成者,它留存了明代之前各时期服饰之精髓,同时也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明代特色。本文围绕明代服饰的变迁历程,探讨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路径,以切实推动传统服饰文化的发扬光大。由蒋玉秋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明代服饰的形制特征,并根据三百余件服装实物悉心总结了明代服装结构的不同变式,提出“类—型—式”的分类解读方式,展现出有明一代服饰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将明代服饰鲜明的制度化特征、勃兴的前现代时期手工业技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礼俗习惯与服饰勾连,进行比较全面的阐释。为科学还原传统服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