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91)
- 2023(7296)
- 2022(6130)
- 2021(5530)
- 2020(4287)
- 2019(9873)
- 2018(9640)
- 2017(17661)
- 2016(9964)
- 2015(11206)
- 2014(11274)
- 2013(11044)
- 2012(10946)
- 2011(10353)
- 2010(10811)
- 2009(9548)
- 2008(9499)
- 2007(8757)
- 2006(8084)
- 2005(7642)
- 学科
- 济(46321)
- 经济(46275)
- 管理(24659)
- 业(23514)
- 地方(18346)
- 企(17420)
- 企业(17420)
- 中国(16618)
- 农(13660)
- 业经(12004)
- 方法(11731)
- 学(10780)
- 地方经济(10114)
- 农业(9676)
- 发(9518)
- 数学(9090)
- 融(9033)
- 金融(9032)
- 数学方法(8908)
- 技术(8629)
- 银(8622)
- 银行(8604)
- 行(8489)
- 财(8167)
- 理论(8142)
- 制(7751)
- 环境(7739)
- 和(7558)
- 贸(7491)
- 贸易(7481)
- 机构
- 学院(148165)
- 大学(145941)
- 研究(58552)
- 济(57830)
- 经济(56474)
- 管理(50949)
- 中国(42766)
- 理学(42299)
- 理学院(41660)
- 管理学(40828)
- 管理学院(40549)
- 科学(36631)
- 京(33054)
- 所(31176)
- 研究所(28187)
- 财(27415)
- 农(26822)
- 中心(25363)
- 江(25075)
- 范(24988)
- 师范(24749)
- 北京(21434)
- 农业(20761)
- 业大(20756)
- 院(20686)
- 州(20522)
- 财经(20422)
- 师范大学(19852)
- 省(18602)
- 经(18345)
- 基金
- 项目(92731)
- 科学(72370)
- 研究(70933)
- 基金(63549)
- 家(55685)
- 国家(55156)
- 科学基金(46078)
- 社会(43137)
- 社会科(40878)
- 社会科学(40867)
- 省(38376)
- 基金项目(33379)
- 教育(32959)
- 划(32074)
- 编号(30131)
- 自然(27875)
- 自然科(27211)
- 自然科学(27200)
- 自然科学基金(26700)
- 发(26575)
- 成果(26357)
- 资助(25275)
- 课题(22443)
- 重点(21657)
- 发展(21308)
- 展(20885)
- 创(19652)
- 部(19558)
- 创新(18364)
- 年(18300)
共检索到245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洪建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居民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创制并积淀下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意义系统与生存智慧。地方性知识内容具有地域性、经验性、丰富性等特征。地方性知识的表达形式具有叙事性、零散性,其探究形式为经验型思维与神秘型思维,其检验形式为价值检验、效果检验。控制外部世界、追寻生活意义是地方性知识生产的基本旨趣。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形式与旨趣功能对课程开发有着特殊的诉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么加利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普遍性知识 地方课程开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
关键词:
生态文化 地方性知识 在地化 自运行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长吉
农村教师除了学科知识、教育类知识、实践性知识之外,还应拥有生产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历史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传统民俗的地方性知识、民间艺术的地方性知识、地理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思想观念的地方性知识。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可以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使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的策略主要是,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培训。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汪圣 聂玉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普同性知识逻辑为指导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系列成就,同时也催生了乡土文化边缘化、乡村文化同质化、农民文化主体性弱化等意外后果。研究发现,地方性知识的张扬有助于赓续乡村文化血脉、重构乡村文化自信、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提高农民文化主体性、提升乡村文化涵育价值,能够有效弥补基于普同性知识逻辑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不足,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基于此,可以着重开展加强地方性知识文献资料整理、培育地方性知识的重点传承主体、创新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机制、探寻地方性知识与普同性知识的共生路径等工作,以深度发挥地方性知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王江
企业隐性知识由于不易被对手复制和模仿,成为了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竞争能力所在。企业隐性知识的开发实质上就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由于存在隐性知识的难以表达性、知识垄断、知识不对称、缺乏信用体系以及组织体制的制约等障碍性因素,企业隐性知识的开发成为了一项难题。企业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诸如员工同有经验的专家一道工作,发挥非正式团体的作用,重视社会性软件在企业隐性知识分享中的作用,建立学习型历史文献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来得到有效的开发。
关键词:
企业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核心能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国建文 赵瞳瞳
国培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区县层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低效化现象频仍。从地方性知识视角切入,以农村教师为关照对象,透视此现象生发的内在成因。发现,农村教师与国培计划设计者之间互为“局外人”的身份标定、农村教师知识话语权旁落下的地方性知识“失声”、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中的“客体化”地位等,共同导致了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低效化的现实情状。由此,通过国培计划的设计者与农村教师在田野作业中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校验培训需求;建立区县“在地国家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以汇集与整合国培计划的“普遍性知识”与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重申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主体性地位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斐丽
本文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山西吕梁的精准识别进程,揭示精准扶贫存在的瞄准偏差新形式。研究发现,在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存在新形式的瞄准偏差,如"懒恶俘获"。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瞄准偏差的新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二者呈现出的不同逻辑(国家识别贫困户的理念具有经济视角、侧重定量测量和简单化的特点,而地方性知识却具有复杂的意义系统)。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国家和地方两个不同知识系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提出国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柔性管理价值,运用文化视角和定性手段将会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包容性。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精准识别 瞄准偏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龚文静
以贵州安顺屯堡社区为例,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应注重挖掘传统地方文化中的和谐因素,将传统资源与现代化进程衔接起来,促进传统和谐资源与现代和谐资源的整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资料数据的支撑。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立忠 熊梅
本文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反思,并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视角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切入点,从参与校本化课程实施逐渐深入到参与全新的课程开发,并提出要以"渐进引导"的方式推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同时要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点开展有关培训、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参与的保障机制等。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参与 教师实践性知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文跃
地方性是指一个地方拥有的特质,是一个地方所具备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性。独特性是地方性的基本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得
[期刊] 求索
[作者]
龙晓燕 高景
已有国内城市史研究以历史上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为主要对象,在形成一系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区域多样城市形态及其意义。作为对已有城市史研究的反思和补充,西双版纳地区的城市具有典型的分析意义。历史上西双版纳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划分,圈分出城子居民与村社居民两类人群。二者在婚姻与家庭结构方面构成明显分野,以保证相互间的隔绝。为维护这一分野,居住在城子中的贵族在宣慰司衙署的职位分配中也划分出与平民的鸿沟。占据了宣慰司衙署高级职位的贵族,通过授田制获得丰厚的薪酬。在平民所提供各项劳役的支持下,贵族过着一种超越平民的生活。南传佛教传入以后,与以城子为核心的政治体系相配合,建立等级化寺院管理体系。而以民兵为主的军制和以野战为主的战争方式,降低了城子在军事冲突中的攻坚角色。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环环相扣的社会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体系中,城子作为核心与枢纽,既与各因素相关,又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城子 土地制度 劳役 南传佛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姚文伟
“地方性知识”为理性认识民间艺术教育传承做出了合理辩护,是推动民间艺术进行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必要视角。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间艺术是在历史情境中所凝结的地方多元文化符号观念,揭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特征。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间艺术体现出增强国族意识、涵濡乡土精神、延续生存智慧的现代教育价值。目前,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间艺术教育传承遭遇多重阻抗:文化群体“地方性知识”理解偏狭,实践活动背离“地方精神”,教育情境脱轨“生活世界”。为整合民间艺术传统性与现代性知识观念,民间艺术教育传承需文化群体确证复合性知识价值,实践活动回归“地方真义”,教育情境嵌入“生活场景”,进而建立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有效链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韩磊 徐菲菲 李心茹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新时代旅游研究要求融合本土要素,探索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学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表明了对西方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反思,该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解构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知识系统。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观念形成了原初民族学意义、微观权力塑造的政治学意义到劳斯科学哲学意义的概念连续谱,旅游研究与其双向互动,可构成“描述、发掘、创新”不同内涵地方性知识的二元连续谱。文章统计和梳理了2011—2021年8本代表性中文和英文期刊的中国旅游研究文献,并结合“二元连续谱”和旅游知识论对其中与地方性知识紧密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归纳出18个有关的中国旅游研究版块。文章最后指出了地方性知识谱系对旅游知识论的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地方性知识需求、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研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从农事实践看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契合——兼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演变
民族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地方性知识服务——以民族医药文化为例
如实回答与沉默权废立之争——基于全球话语中“我们的“”地方性知识”之再认识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地方性知识与红瑶妇女生计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黄洛瑶寨为例
韩城党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研究
地方性知识语境下的农村微型金融:运作机理、制度异化与制度重构
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环境意识与地方性的重构——云南迪庆地区林业开发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