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7)
- 2023(15016)
- 2022(12407)
- 2021(11579)
- 2020(9613)
- 2019(22160)
- 2018(21820)
- 2017(41635)
- 2016(22300)
- 2015(25093)
- 2014(25201)
- 2013(24789)
- 2012(22933)
- 2011(20711)
- 2010(20673)
- 2009(18979)
- 2008(18821)
- 2007(17022)
- 2006(14448)
- 2005(12517)
- 学科
- 济(95358)
- 经济(95264)
- 业(61868)
- 管理(61750)
- 企(47784)
- 企业(47784)
- 方法(45540)
- 数学(39969)
- 数学方法(39474)
- 农(35345)
- 财(25821)
- 中国(24927)
- 农业(23514)
- 业经(22806)
- 地方(20641)
- 学(20007)
- 制(17575)
- 贸(15557)
- 贸易(15553)
- 理论(15361)
- 易(15091)
- 务(15013)
- 财务(14960)
- 财务管理(14925)
- 企业财务(14214)
- 银(14079)
- 银行(14051)
- 和(14041)
- 融(13839)
- 金融(13836)
- 机构
- 学院(321512)
- 大学(320323)
- 济(131047)
- 经济(128263)
- 管理(123600)
- 理学(107307)
- 理学院(106116)
- 研究(104953)
- 管理学(104124)
- 管理学院(103520)
- 中国(78826)
- 京(65762)
- 科学(65152)
- 财(60841)
- 农(59306)
- 所(52000)
- 中心(50414)
- 业大(50066)
- 财经(48362)
- 江(47823)
- 研究所(47405)
- 农业(45739)
- 经(44092)
- 范(42595)
- 师范(42162)
- 经济学(41293)
- 北京(40325)
- 州(38195)
- 院(37592)
- 经济学院(37422)
- 基金
- 项目(220664)
- 科学(174070)
- 研究(160733)
- 基金(160647)
- 家(140194)
- 国家(138982)
- 科学基金(119532)
- 社会(102984)
- 社会科(97405)
- 社会科学(97382)
- 省(87570)
- 基金项目(85052)
- 自然(77101)
- 自然科(75318)
- 自然科学(75296)
- 教育(74723)
- 自然科学基金(73983)
- 划(72840)
- 编号(65081)
- 资助(64995)
- 成果(52508)
- 重点(50117)
- 部(49089)
- 发(47815)
- 创(45929)
- 课题(45071)
- 创新(42911)
- 科研(42817)
- 国家社会(42810)
- 教育部(42167)
- 期刊
- 济(142013)
- 经济(142013)
- 研究(88527)
- 中国(61243)
- 农(57720)
- 学报(52424)
- 财(48411)
- 科学(47487)
- 管理(42173)
- 大学(40408)
- 农业(38686)
- 学学(38211)
- 教育(34070)
- 技术(28970)
- 融(27959)
- 金融(27959)
- 业经(25769)
- 财经(23963)
- 经济研究(22036)
- 经(20638)
- 问题(19100)
- 业(18555)
- 版(17434)
- 统计(16184)
- 技术经济(15703)
- 图书(15087)
- 策(14628)
- 资源(14398)
- 理论(14284)
- 科技(13975)
共检索到462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地方性 再生产 北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地方性 再生产 北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丙存
行政调解在当前乡村实践中,所调处纠纷的数量整体趋增,类型日益多样,且由新型城镇化引致的纠纷开始凸显;党政领导包保、司法所参与、村干部帮衬的责任机制逐渐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内核的行政权威是其内在的合法性基础,信访维稳是其外在制度性压力,恢复人际关系、重建乡村秩序则是其潜在功能。行政调解的乡村实践逻辑表明,每一起纠纷的行政调解就是由乡村干部、纠纷当事人等共同完成的一项权益性成就,而随着行政调解在时空向度上的持续延伸,农民的日常生活、乡镇政权的行政权威、乡村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共同再生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军魁 冯静
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再生产的异化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市场自发调节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对人的再生产的消极影响、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资本逻辑的当代表征,但是资本剥夺人口的本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的支配。增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的理论自觉和前提反思,克服资本逻辑下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现实异化关系,才能克服当代人再生产的异化境遇,使由人口、自然
关键词:
人的再生产 资本 市场经济 人口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航 高菲 马品
数字经济发展是供给—需求实现总量平衡、结构适配、质量协同升级的关键连接点。揭示数字经济下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适应数字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重要启示。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包含数字生产及其下游部门的四部类再生产模型。研究发现:数字要素部门的资本积累对总产出增长有棘轮效应;一旦发生负向的需求冲击,数字经济有助于宏观经济保持韧性,避免短期总产出大幅减少;数字要素部门的相对独占性将可能削弱扩张性需求管理的政策效果。为适应数字经济兴起对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的冲击,中国展开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政策实践。具体包括:发挥数字经济的高能增长极作用,协同推进需求总量调控与供给体系质量提升;释放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力,构建适应数字技术创新周期的宏观资源筹措、调峰和配置机制;释放数字经济的要素黏合效应,形成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宏观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燕凌 苏健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借助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等方法,对435份建设数字乡村的地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偏好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且所使用的政策子工具数量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从时间视角看,不同时期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特征不同;从地区视角看,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分配差异较大,且政策存在区域扩散;从内容视角看,政府会将数字乡村与其他议题叠加形成综合政策。政府注意力分配差异驱动政策扩散的政策逻辑为“双维扩散-议题叠加”:政策环境与政策体系相互影响;政府层级维度存在政策“压力-反馈”的“垂直效应”;空间区域维度存在政策“学习-扩散”的“邻近效应”;在政策议题维度,地方政府会将多种议题协同推进,追求“叠加效应”。文章从加大数字惠农政策力度、优化工具使用结构、优化激励机制和增强政策协同度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义刚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社会再生产两部类保持均衡,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均衡是不稳定和脆弱的,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打破。两部类一旦失衡会引起社会生产能力向第一部类转移,并在第一部类累积和自循环,使生产与消费相互背离,在资本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条件下,成为诱发经济危机的引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化解经济运行现实矛盾的当务之急,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调整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均衡增长逻辑下的长期发展策略。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两部类均衡 经济危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诺斯悖论 利益博弈 乡村治理 法治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雁玲 雷博 陈树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所得结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和重大变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基础;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正是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实践要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梦博 李世斌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凯洁 王学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 再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