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60)
2023(16948)
2022(14190)
2021(13299)
2020(11453)
2019(26120)
2018(25503)
2017(48207)
2016(26251)
2015(29438)
2014(29051)
2013(28588)
2012(26419)
2011(23517)
2010(23128)
2009(21439)
2008(21031)
2007(18521)
2006(15582)
2005(13934)
作者
(77075)
(64630)
(64247)
(61399)
(40976)
(31234)
(29261)
(25430)
(24539)
(22926)
(22160)
(21583)
(20488)
(20321)
(20128)
(20096)
(19832)
(19192)
(18670)
(18596)
(16168)
(15689)
(15675)
(14670)
(14650)
(14431)
(14305)
(14015)
(13043)
(12931)
学科
(105488)
经济(105374)
管理(72705)
(70598)
(56381)
企业(56381)
方法(51821)
数学(46373)
数学方法(45831)
中国(30183)
(28607)
(28357)
(23259)
(22240)
贸易(22233)
(21734)
业经(21657)
(19480)
农业(19207)
地方(18075)
(17897)
财务(17851)
财务管理(17812)
企业财务(16961)
(16810)
银行(16750)
(16322)
金融(16319)
(15969)
技术(15849)
机构
大学(374380)
学院(371197)
(155705)
经济(152855)
管理(141310)
研究(129284)
理学(123417)
理学院(122005)
管理学(119714)
管理学院(119032)
中国(97688)
科学(81656)
(78300)
(70613)
(69226)
(66032)
研究所(60851)
业大(60531)
中心(60172)
财经(56506)
农业(56228)
(52950)
(51788)
经济学(49348)
北京(48657)
(46695)
(46270)
师范(46056)
经济学院(44764)
财经大学(42393)
基金
项目(260410)
科学(204715)
基金(192857)
研究(180555)
(172385)
国家(171024)
科学基金(145137)
社会(116989)
社会科(111027)
社会科学(110997)
基金项目(101721)
(99346)
自然(96654)
自然科(94558)
自然科学(94522)
自然科学基金(92895)
(85740)
教育(83159)
资助(79416)
编号(69513)
重点(59407)
(58207)
成果(55850)
(54887)
(54097)
科研(51594)
创新(50785)
国家社会(50084)
计划(49858)
教育部(49430)
期刊
(156447)
经济(156447)
研究(101707)
中国(68897)
学报(68323)
(62204)
科学(59994)
(54046)
大学(50446)
管理(49155)
学学(48095)
农业(42058)
教育(32355)
(32227)
金融(32227)
技术(29640)
财经(28015)
经济研究(27314)
业经(24143)
(24117)
(23555)
问题(21290)
(19632)
统计(19090)
(19015)
技术经济(17552)
业大(17379)
科技(17334)
(17165)
世界(16827)
共检索到530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芸  董亚宁  
针对传统研究揭示的异质性劳动力选择分类效应在中国"失灵"的现象,本文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出决定异质性劳动力区位的地方品质效应。首先,通过引入不可贸易服务品数量、质量及其可及性、城市生产率水平、城市规模经济等构建了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影响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逻辑机制,解释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空间格局趋同的特征事实。其次,利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分析发现,全国、区域以及不同城市规模层面的实证结果均检验了理论预期;最后,借助门槛模、型分析了地方品质的非线性耦合,揭示了地方品质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异质作用。尽管劳动力个体具有异质性,劳动力个体都具有地方品质偏好,改善地方品质、按技按需优化劳动力区位不仅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空间最优配置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要求。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武  余泳泽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倾向愈加凸显,城市服务的多样性福利将成为吸引劳动力和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美团网"生活服务分类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城市服务多样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服务多样性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的迁出意愿,服务品类多样性每增加1%,劳动力迁出的概率平均约降低3.23%;城市服务多样性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性,年轻化、高技能群体的敏感度更高,边际效应可达4.62%和4.03%。考虑调节效应和地区异质性的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城市信息化、市场化水平对服务品类多样性吸引留住人才具有正向放大作用,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中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为城市人才吸引和劳动力竞争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令娟  
由于收入、消费观念、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存在差异,与城镇居民相比,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品消费总额却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农村应作为当前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工作重点。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的微观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始终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区域间差异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白俊红  
通过构建住房和便利设施供给内生的空间均衡模型,运用人口调查数据和反事实检验方法,本文考察了住房成本和便利设施水平变动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1)住房成本随着异质性劳动力向城市集聚而显著上涨,但城市便利设施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大,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2)住房成本上涨与便利设施水平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与配置,反映在城市体系上,使得城市的规模分布分别呈现出扁平化和向大城市极化的特征;(3)就福利效应而言,住房成本上涨压缩了工资溢价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空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福利差距的扩大趋势;更高水平的便利设施促进了福利水平的提升,但也加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状况。城市规模对上述福利效应存在放大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春明  王春晖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体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因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劳动者从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水平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存在工资溢价,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现象;男性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但女性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较大,改善了初始的性别工资差;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导致了低技能劳动者收入低于高技能劳动者,但国际贸易缩小了这一技能溢价。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马述忠  胡增玺  
本文首次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相结合,基于条件Logit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数字金融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的。此外,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从城乡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析中得以体现。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促进和优化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金童谣  
文章基于中国199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劳动力流动与贫困的时空动态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贫困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间和时空上的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流动显著降低城市贫困程度,同时导致农村贫困程度加深,且劳动力流动对贫困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2)分阶段研究发现,2010年以前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区城乡贫困有缓解作用,2010年以后则加剧了城乡贫困。(3)除劳动力流动外,地区的城镇化率、基础设施水平、就业率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在不同阶段对中国城市和农村贫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投入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城乡减贫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有兴  杨晓妹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与31个省份的区域特征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力个体及家庭异质性对其流动中公共服务偏好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劳动者除了追求经济收益外,更倾向于流入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强化了劳动者流动中对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偏好,而年龄因素只对地区教育水平敏感,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影响效果减弱;家庭特征中,16岁以下子女数和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教育水平的偏好,而家庭老人数和家庭医疗开支提高了劳动者向高医疗水平地区流动的几率。这表明外来人口在平等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方面初见成效,然而劳动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背负着让个人及家庭享受更好教育与医疗的使命。为此,政府应增加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其覆盖率和可及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社区医院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楚永生  刘杨  刘梦  
伴随粗放式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环境污染恶化问题正给我国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而且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跨区域流动。基于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影响;在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影响下,我国劳动力流动使得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呈现空间分散特征,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环境污染效应使得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呈现"U"型规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展进涛  陈超  
本文利用2007年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技术需求及渠道选择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和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越小,并且选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技术渠道的可能性会随着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农机使用技术。此外,家庭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则越大,并偏好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但病虫害防治技术除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