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0)
2023(10160)
2022(8411)
2021(7570)
2020(6423)
2019(14202)
2018(13887)
2017(26581)
2016(14218)
2015(15680)
2014(14726)
2013(14508)
2012(12979)
2011(11275)
2010(11678)
2009(10983)
2008(11067)
2007(10099)
2006(8874)
2005(8159)
作者
(37933)
(31877)
(31755)
(29605)
(20512)
(14933)
(14136)
(12110)
(11996)
(11342)
(10679)
(10660)
(10215)
(9929)
(9699)
(9577)
(9449)
(9155)
(9087)
(9022)
(7652)
(7595)
(7483)
(7403)
(7124)
(7098)
(6915)
(6899)
(6381)
(6100)
学科
(77628)
(73764)
企业(73764)
(63834)
经济(63756)
管理(62942)
业经(26988)
方法(24787)
(23557)
(21054)
技术(19374)
(18284)
财务(18271)
财务管理(18254)
中国(18127)
企业财务(17286)
数学(16793)
数学方法(16678)
农业(15995)
(13812)
理论(13715)
技术管理(13464)
(13361)
地方(13314)
(13250)
企业经济(12301)
(12119)
经营(11644)
(10866)
体制(9593)
机构
学院(201194)
大学(193082)
管理(87643)
(87151)
经济(85507)
理学(75468)
理学院(74779)
管理学(73994)
管理学院(73606)
研究(59060)
中国(47717)
(41249)
(39938)
科学(33486)
财经(32243)
(31597)
(30826)
(29247)
(27637)
中心(27347)
业大(26784)
商学(25431)
经济学(25350)
商学院(25218)
(24964)
研究所(24483)
北京(24286)
农业(24084)
财经大学(23477)
经济管理(23368)
基金
项目(131335)
科学(107786)
研究(98914)
基金(97361)
(82680)
国家(81879)
科学基金(74564)
社会(66836)
社会科(63560)
社会科学(63544)
(53795)
基金项目(52843)
自然(47289)
自然科(46398)
自然科学(46390)
自然科学基金(45659)
教育(43737)
(42699)
编号(38697)
资助(36902)
(34728)
(33421)
创新(31271)
成果(29169)
(28927)
重点(28569)
(28484)
国家社会(27750)
(27332)
课题(26142)
期刊
(101398)
经济(101398)
研究(59779)
中国(40273)
管理(39510)
(36311)
(29112)
科学(25297)
学报(21706)
技术(20152)
农业(20122)
业经(19298)
大学(17886)
(17623)
金融(17623)
教育(17355)
学学(17252)
财经(16561)
经济研究(15424)
(14420)
问题(14330)
(13877)
技术经济(13452)
现代(12290)
财会(11102)
商业(11036)
科技(11032)
经济管理(9820)
会计(9341)
世界(9299)
共检索到301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婷   陈健生  
从企业集聚行为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9年全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探讨地方品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品质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缓解内生性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企业集聚在地方品质驱动城市创新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地方品质能够通过吸引企业集聚来影响城市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地方品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应大力推进地方品质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集聚经济的创新能力,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彦  于苗  何会文  
会展企业作为一种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组织,其服务创新能力不仅关乎自身的绩效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乎其所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对中国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与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由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它们对企业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都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第二,中国会展企业按照其服务创新能力的异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的企业,多集聚于广州和厦门;二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营销创新为辅的企业,多集聚于北京;三是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休宁  戴振  
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是产业集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合作创新可以降低创新成本,有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获取隐形知识和分担创新风险。集聚中的企业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水平合作垂直合作,这两种关系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产业集聚的制度环境为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提供了保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永生  
人才集聚是人才集中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实现了人才动态配置、组合、再配置、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人才高地,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企业集聚人才须防止人才流失和避免人才集聚陷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收入因素、精神因素和管理因素分别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个人主导型模式实现企业人才集聚,并强化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开发、人才流失的防范、引进和激励人才。人才集聚的创新,包括采取以个人主导型为主的复合型人才集聚模式、立足本地人才和防止人才浪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金娇  朱英明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对中国25个城市1578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离散logit模型,考察集聚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三种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合作创新影响最大,独立创新次之,模仿创新最弱;(2)地方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三种创新影响不一致,对独立创新影响不显著,对合作创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模仿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在企业分规模回归结果中,地方化经济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城市化经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宛群超  袁凌  
基于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空间Tobi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空间集聚、企业家精神及其交互作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交叉因子的优化配置效应。结果表明:①两阶段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全域空间自相关,但技术转换创新活动存在"以邻为壑"现象;②空间集聚对两阶段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企业家精神对创新效率产生了异质性影响,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对技术转换效率产生了显著的互补效应,但对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以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交叉因子为门槛变量,企业家精神对技术转换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反N型演化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永福  张立婷  
为探讨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是如何在企业创新中共同发生作用的,基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市场竞争在产业集聚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对产业集聚激励企业创新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且仅存在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会削弱产业集聚的创新推动效果。在考虑行业与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与产业集聚的交互效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为此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加快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向杰   林晓鹏  
产学研合作能够产生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2020年制造业联合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创新质量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产学研合作对创新人才、创新资本集聚效应提升作用更显著;高技术行业对于创新人才集聚效应较强,对创新资本集聚效应的影响低于非高技术行业。研究结论对制造业等实体企业如何开展高质量创新活动及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如玉   卓则良  
创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时代下,通过虚拟集聚赋能企业创新效率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在城市数据,实证分析了虚拟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的深化能够正向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虚拟集聚可以通过管理成本降低的规模效应、企业间技术溢出的合作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可以正向调节虚拟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和国有企业中更明显。基于企业微观层面和政府补贴宏观层面的拓展研究发现,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政府补贴的背景有利于增强虚拟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永进  张国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集聚是否可以促进人际间知识的交流,从而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根据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技能需求特征,以及不同行业的职业结构数据,构建了行业沟通密集度,并结合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首次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断尾回归和Heckman两阶段估计的研究发现:沟通外部性确实是人口集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渠道,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概率,而且还扩大了企业的研发支出。此外,本文采用1920年人口密度控制内生性后,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万道侠  胡彬  
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惰性"的影响效应及金融发展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度越高,企业低端技术创新选择的概率越大,企业的"创新惰性"则越强。分析其中的原因,制造业产业集聚对"政策租"的过度依赖延缓了其对创新压力的感知,致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倾向于低端化。另外,金融发展作为联结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宏观制度变量,对产业集聚与企业的"创新惰性"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为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影响,它导致了产业集聚更加追求短期利益,造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蔡庆丰   舒少文  
金融与科技是新时代区域竞争的焦点,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国216个城市样本及“小巨人”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传统金融发展和新兴金融发展均能促进城市“小巨人”企业培育及其创新,但后者的促进作用更强。影响渠道分析表明,城市两个层面的金融发展能通过激发“小巨人”企业的创新热情(想创新)、提升其创新失败容忍度(敢创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优化管理层人力资本结构(能创新)促进其研发创新,且金融科技在上述各渠道中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和金融科技都能够提升其创新质量、赋能城市高质量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两个层面的金融发展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非国有及小规模“小巨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邢震  梁君  
通过使用1998—2010年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企业层面的外资占比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占比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并且通过了相关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外资占比提升创新水平的边际作用随年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趋势,说明外资占比的作用方向尽管为正向但是作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是外资占比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渠道,即外资占比促进了产业集聚程度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水平,并且主要体现在地区层面的集聚,而在行业层面的集聚并不显著;从区域、是否重工业、要素密集度和是否出口企业等层面进行相关异质性检验,发现外资占比的作用有所不同。研究基本上肯定了企业外资占比对于促进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因此地方政府依然需要重视招商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