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0)
2023(11717)
2022(9659)
2021(8615)
2020(7500)
2019(16573)
2018(16249)
2017(31535)
2016(16955)
2015(18809)
2014(18339)
2013(18251)
2012(16442)
2011(14326)
2010(14446)
2009(13501)
2008(13818)
2007(12248)
2006(10683)
2005(9724)
作者
(47868)
(39799)
(39743)
(37474)
(25430)
(19007)
(18155)
(15288)
(14970)
(14244)
(13671)
(13565)
(12805)
(12555)
(12438)
(11945)
(11845)
(11693)
(11581)
(11224)
(9761)
(9748)
(9644)
(9021)
(8822)
(8782)
(8766)
(8723)
(7914)
(7834)
学科
(83728)
(77797)
企业(77797)
(73888)
经济(73802)
管理(70815)
方法(33594)
(31475)
业经(27708)
数学(25532)
数学方法(25367)
(24909)
(23729)
财务(23715)
财务管理(23675)
企业财务(22559)
农业(18469)
技术(17102)
中国(16669)
(15110)
(14553)
(14437)
(14119)
理论(13695)
地方(12471)
企业经济(12297)
(12001)
经营(11864)
技术管理(11137)
环境(11070)
机构
学院(244711)
大学(237824)
(104201)
管理(102707)
经济(102408)
理学(88690)
理学院(87889)
管理学(86808)
管理学院(86346)
研究(73866)
中国(59934)
(52642)
(48691)
科学(43877)
(42769)
财经(41008)
(37644)
(37303)
(36797)
业大(35678)
中心(34573)
农业(33688)
研究所(32960)
经济学(31614)
财经大学(30294)
北京(29712)
(29506)
商学(29046)
商学院(28799)
经济学院(28787)
基金
项目(162963)
科学(130947)
基金(120973)
研究(119854)
(104655)
国家(103710)
科学基金(91599)
社会(79870)
社会科(76020)
社会科学(75993)
(64650)
基金项目(64471)
自然(58454)
自然科(57086)
自然科学(57073)
自然科学基金(56172)
教育(53347)
(52349)
资助(48204)
编号(47645)
(37482)
(37167)
成果(36753)
(36391)
重点(36065)
(35092)
国家社会(33935)
创新(33873)
(32421)
人文(31712)
期刊
(116111)
经济(116111)
研究(67990)
(47052)
中国(45376)
管理(40845)
(39090)
学报(33939)
科学(33412)
农业(27276)
大学(25961)
学学(24839)
技术(21838)
业经(21359)
财经(20800)
(20407)
金融(20407)
(18015)
经济研究(17942)
教育(17460)
(17329)
问题(15139)
财会(14997)
技术经济(14842)
会计(12904)
现代(12514)
资源(12057)
商业(11765)
图书(11294)
世界(11121)
共检索到360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潘   张子尧  
地方公共债务是中国宏观政策的重要工具,高企的债务规模也成为解释资源配置效率不可或缺的政策环境。本文借助微观数据考察了地方公共债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级市公共债务负债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提高1.28个百分点,表明地方公共债务增长显著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宏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地方公共债务抑制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在于集约边际和外延边际两个维度:一方面在要素市场挤占金融资源,对产品市场产生非对称性冲击,带来企业“融资贵”的难题,更重要地是扩大了企业间融资成本和市场势力的差异;另一方面影响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降低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公共债务的抑制效果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财政透明度更低的地区更显著,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影响更大。本文直接回答了地方公共债务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重要问题,并重新审视了地方公共债务导致的效率风险,有助于理顺政府—市场关系,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敏  曹婧  毛捷  
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地方公共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债务增长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个城市的地方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负债率)每提高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约0.06%。区分企业所有制的估计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债务增长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明显异质性,负债率每增加1%,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约0.20%,而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约0.07%。以上结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保持稳健。机制分析显示,地方公共债务规模扩大通过放松融资约束促进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通过提高企业税负、加剧信贷融资约束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设备更新速度,进而阻碍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述发现表明,地方政府应科学调控地方公共债务的总规模和增速,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和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耿伟  廖显春  
生产率分布离散程度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体现。贸易自由化降低生产率离散程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上述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退出,因此市场化改革是上述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交叉作用对生产率分布离散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率离散度降低;贸易自由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率分布离散度,这一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对外贸易自由化与对内市场化改革需同步推进,这样方可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耿伟  廖显春  
生产率分布离散程度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体现。贸易自由化降低生产率离散程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上述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退出,因此市场化改革是上述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交叉作用对生产率分布离散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率离散度降低;贸易自由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率分布离散度,这一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对外贸易自由化与对内市场化改革需同步推进,这样方可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建  郑江淮  
关于资本深化促进生产率提升、资源错配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学术界基于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而针对小企业研究较少。本文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江苏省小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而与生产率为U型关系。资本深化程度较低或较高的企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可以促进生产率提升,而中等水平的企业呈现抑制效应。这在小规模企业、低技术行业中更加明显。小企业面对劳动工资、利率水平上涨,其资源配置效率被抑制,但是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率。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同时,对中小企业人才和用工政策应予以更多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京滨  刘赵宁  刘新民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2011—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矫正过度投资提升投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结论可为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提供新的经验证据,从而为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备的微观基础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喜  卓越  
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全国地级市层面非正常经营企业发生率、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地区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实证分析发现:非正常经营企业会引致行业间规模结构逆化及要素价格扭曲,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事实经验表明,处置非正常经营企业,具有行业间规模结构优化效应和要素价格矫正效应,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关  胡关亮  
本文在Hsieh & 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资源配置效率方法的基础上,突破了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限制,提出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的离散程度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本文首先采用Levinsohn-Petrin(2003)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出行业的要素产出弹性,然后结合一个涉及异质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计算得到:若资本和劳动均为有效的配置,1998年我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57.1%,而2007年将提高30.1%;此外,在这10年里,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0.1%,而劳动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7.3%。...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欧阳志刚   陈奕景   陈熹  
本文以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和不同类别企业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现实背景,构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分析框架,测度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研究发现:(1)制造业行业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行业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在行业内配置中,债务配置效率和融资规模配置效率相对较低。(2)在样本期内,制造业总体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为37.30%,其中,行业内和行业间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年均分别为31.54%和5.76%。在行业内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中,债务配置扭曲和融资规模配置扭曲是主要来源。金融资源配置的“所有制歧视”比“规模歧视”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大,且非国有和小规模企业内部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显著减少。(3)重点产业前期金融支持政策形成的“好”扭曲不同于传统非重点产业的“坏”扭曲,随着重点产业的发展,“好”扭曲会缓解,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也会因此下降,“好”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这一作用规律对当前金融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亚军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从企业加成率分布的视角实证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对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显著提高了企业加成率分布的泰尔指数,不利于中国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上述影响在长期更为显著;分位数检验表明,要素市场扭曲降低了低加成率企业的定价能力,同时提高了高加成率企业的加成率水平,从而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加成率分布的离散程度。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制造业企业间加成率差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广义边际,集约边际的作用有限;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加成率分布的作用还依赖于企业所在地区的国有化水平、地区分布以及行业要素密集度状况,其显著加大了低国有化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企业之间的加成率差异,恶化了这些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企业加成率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简泽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各个产业经历了大规模的重组和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利用代表性产业企业层面的微观非平衡面板数据集,这篇文章探索了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和产业总量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市场化转轨的进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市场结构开始具有竞争性特征,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激发了明显的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和以生产率为基础的产业重组,资源再配置和产业重组所导致的微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成为代表性产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不过,市场扭曲的存在削弱了以生产率为基础的产业重组过程,因而改革和消除竞争扭曲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和制造业部门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步晓宁  张天华  
从部门间资源配置的视角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增长与发展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本文沿用Hsieh and Klenow(2009)的思路,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1998—2007年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再测算。分析显示,这期间中国工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态势,其中企业规模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最为显著,大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逐渐改善,而小型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则逐渐恶化,二者的综合效应则使得中国工业企业间总体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从2005—2007年呈现恶化趋势。此外,总体而论,金融市场等导致的扭曲损失大概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两到三倍,但2005年后,对大、中规模企业而言...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关  胡关亮  陈磊  
本文以中国1998~2007年工业企业制造业数据为基础,运用Levinsohn-Petrin半参估计法,分别估计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每年的总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析造成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总TFP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配置效率在这10年间有少许的改善;2.企业平均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是国有企业总TFP低于非国有企业的主要原因;3.早期较低生产力的国有企业占有过多资源,这导致比较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使得总的生产效率低下。然而随着资源逐渐从低生产力企业流向高生产力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在随后10年中有显著改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罗朝阳  李雪松  
本文基于WIOT2016和ADB—MRIOT构建了我国2000—2020年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估算各行业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整体和分行业的要素配置效率及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整体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农、林、牧、渔业的配置效率持续改善,而金融业的配置效率持续降低。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我国2000—2015年要素配置效率逐渐下降的主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我国要素配置效率明显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及最优配置水平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反事实分析表明,配置效率改善具有较大的生产率效应,我国要素配置效率在达到美国和加拿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时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可分别提升28.02%和25.23%,处于最优状况下可提升约37.3%。为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应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各类人才在市场间自由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资本要素在行业间的错配程度;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扭转制造业行业技术进步增速普遍下滑的趋势。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余鹏翼   徐咏仪   余言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既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调控,也需要企业自身在微观层面妥善安排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探讨并购双方资源配置战略差异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并购双方资源配置战略差异越大,并购后并购方全要素生产率越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并购双方资源配置战略差异改变了并购方的资源配置倾向,加大整合难度;同时,资源配置战略差异会降低并购方的公司价值,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降低财务绩效的中介作用;最后,为了减少双方资源配置战略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并购方需要着重考虑被并购方特征与组织环境的调节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