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9)
2023(4734)
2022(3796)
2021(3525)
2020(2959)
2019(6662)
2018(6051)
2017(12676)
2016(6450)
2015(7172)
2014(6991)
2013(6763)
2012(6285)
2011(5490)
2010(5781)
2009(6046)
2008(5001)
2007(4669)
2006(4309)
2005(4354)
作者
(16256)
(13189)
(12943)
(12676)
(8355)
(6266)
(6172)
(5478)
(4900)
(4815)
(4598)
(4590)
(4432)
(4373)
(4359)
(4058)
(3981)
(3916)
(3790)
(3409)
(3361)
(3312)
(3169)
(3113)
(3035)
(3035)
(2888)
(2865)
(2835)
(2786)
学科
(32888)
银行(32743)
(31202)
(29403)
金融(29403)
(21258)
经济(21237)
(16476)
(16408)
管理(15369)
中国(15056)
(14288)
企业(14288)
中国金融(11707)
业务(11415)
(10649)
制度(10648)
(10435)
银行制(9916)
方法(9346)
数学(8646)
数学方法(8604)
地方(7744)
(6820)
财务(6807)
财务管理(6791)
企业财务(6601)
(6514)
体制(6050)
业经(5362)
机构
大学(77569)
学院(77547)
(37519)
中国(37322)
经济(36671)
(31278)
银行(30148)
管理(28573)
(28159)
研究(24957)
理学(23160)
理学院(22983)
(22753)
管理学(22698)
管理学院(22560)
(20916)
金融(20575)
人民(17383)
财经(17234)
中心(16746)
国人(15708)
(15677)
中国人(15646)
中国人民(15543)
(15416)
经济学(13752)
人民银行(13336)
财经大学(13263)
(12952)
(12921)
基金
项目(46767)
科学(36996)
研究(36039)
基金(35300)
(29107)
国家(28848)
科学基金(25611)
社会(24285)
社会科(23401)
社会科学(23394)
基金项目(18017)
(17969)
教育(16103)
资助(15544)
自然(14949)
自然科(14668)
自然科学(14663)
自然科学基金(14423)
(14362)
编号(13972)
(12481)
成果(11886)
(10812)
(10718)
国家社会(10589)
重点(10557)
(10491)
(10232)
(9979)
教育部(9924)
期刊
(48113)
金融(48113)
(37486)
经济(37486)
研究(32272)
(18393)
中国(17721)
(11750)
管理(10351)
财经(9674)
学报(8721)
(8013)
科学(7972)
大学(7432)
学学(7267)
理论(7218)
中国金融(7079)
农村(6749)
(6749)
实践(6660)
(6660)
经济研究(6420)
农村金融(5534)
国际(5490)
技术(4849)
教育(4804)
上海(4637)
业经(4519)
问题(4495)
(4458)
共检索到144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苗文龙  
在中国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建立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决策函数并求解均衡,解释证明以片面的经济增长率考核政绩会激励地方政府争夺银行资源、同时逃废前期银行债务;银行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正常经营收益,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升"游说能力"、欺诈中央银行和监管者、获取欺诈收入上,为了提升"游说能力"易于与地方政府形成联合与中央政府(或中央银行)讨价还价,不但积累了金融风险、使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冲突,而且使投资过热、经济调控效果减弱;改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强化金融体系独立性、健全保险救助制度及银行破产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罗美娟   何姣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举债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产生共振,促成“债务-信贷”循环扩张机制,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以2008-2020年地级市的银行信贷、地方债务和金融波动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互惠关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是导致金融波动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财政压力越大或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城市受影响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隐性互惠使企业融资渠道被挤占、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加,进而导致金融波动。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隐性互惠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实现控制地方债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的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邵士妍  
本文在全面阐述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侧重对我国的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动态分析中,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银行信贷的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大又有助于股票价格的提升,且波动幅度更大。在长期的协整分析中,却不存在如此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股票市场的调控要考虑银行信贷的影响,逐步完善货币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曹军新  姚斌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构造了工业37个二级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数据库,基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应行业信贷质量数据,综合采用威尔森(Wilson)模型和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对三种减排策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最小化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碳减排应先从具备较大减排弹性和较低减排成本的行业开始,在充分利用其减排空间后再按梯度依次分配给具备相对较小减排弹性、略高减排成本和较大减排空间的行业,这比"各行业同比例碳减排"策略下的银行新增信贷不良率要低2个数量级;此外,这种策略将减排集中于几个重点行业,不仅与欧盟经验相契,也与中国当前碳减排基础建设尚不完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马理  代军勋  
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正逐渐发展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新巴塞尔协议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将会影响银行信贷选择的风险偏好和行为,并对经济产生值得关注的效应。一方面,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新巴塞尔协议下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的调整,必然使银行以更为谨慎的态度调整信贷行为,银行在贷款选择中会降低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作为银行整体行为调整的效应,它将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这两方面的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将最终导致银行大幅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目前我国银行业缺乏补充资本金的途径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从逻辑上而言可能会日趋严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冲  郭峰  
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干预银行信贷,导致信贷风险的积累,而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创设旨在规制银行行为,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代表地方干预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与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银监局局长对城商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银监局局长、市委书记在影响城商行信贷风险上的相互作用。实证分析发现,银监局局长任期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次级贷款率的下降,而市委书记任期则与次级贷款率正相关。通过建立银监局局长与市委书记任期的交互项,发现局长任期的延长还会约束书记任期对信贷风险的刺激作用。在经济增长下行期和货币政策宽松期,前述约束效应更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冲  郭峰  
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干预银行信贷,导致信贷风险的积累,而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创设旨在规制银行行为,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代表地方干预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与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银监局局长对城商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银监局局长、市委书记在影响城商行信贷风险上的相互作用。实证分析发现,银监局局长任期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次级贷款率的下降,而市委书记任期则与次级贷款率正相关。通过建立银监局局长与市委书记任期的交互项,发现局长任期的延长还会约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李伟  李建建  
从市场结构变化对银行行为动机影响的微观视角来解释银行稳定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日渐丰富的成果。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总结,有助于在金融自由化与开放背景下正确认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信贷行为动机的变化以及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富有  苏韶华  
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SVAR模型,以1992-2013年年度数据为样本,就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民间借贷短期内会使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从长期来看无显著影响;近些年我国相对稳定的银行系统和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规模是促使我国民间借贷规模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牛培路  白俊  
本文选取2003~201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再分配功能,并考察金融发展对商业信用再分配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银行信贷多的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多,商业信用再分配功能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获得较多银行信贷的国有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显著少于非国有企业。同时,金融发展有助于非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是为了更好地参与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薛继增  
金融产品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金融产品创新对银行信贷运行的影响,探讨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占怡  王龙  
本文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在测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估指数,对影子银行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风险结构,是当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和推动经济结构尽快转型等方面加以改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曜  胡涛  
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并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网络信息平台,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推动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渠道。利用不同城市平台成立时间的差异,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能够显著促进银行的信贷投放,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平台层面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设立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从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等四个渠道促进了银行的信贷投放。研究还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强了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对银行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推动建设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志英  韩振国  邓欣  
以不良贷款率、全国信贷增长率、通货膨胀率、8%-资本充足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银行不稳定的代理变量,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银行信贷、房价波动和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经验分析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信用扩张的结果。信贷和房价波动以及二者的共生性是影响银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适当的房价增长将提升银行系统的稳定程度,但长期来看,银行稳定性程度下降,房价也会下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小芬   耿亚莹   苟琴  
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本文探究如何在金融开放进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具体研究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如何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1991—2017年的企业数据,本文测度了银行在企业间的信贷配置风险,并探究其在跨境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涌入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通过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银行信贷配置风险,降低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别于FDI资本涌入,股权资本涌入和债务资本涌入是产生国际风险承担效应、增大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缓解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本文加深了对跨境资本涌入、金融中介风险承担行为和银行稳定三者关系的认识,为跨境资本涌入如何影响银行稳定提供了微观证据,对我国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都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