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6)
- 2023(15179)
- 2022(12856)
- 2021(11900)
- 2020(10221)
- 2019(22827)
- 2018(22125)
- 2017(42626)
- 2016(23380)
- 2015(25581)
- 2014(25290)
- 2013(24696)
- 2012(22644)
- 2011(19776)
- 2010(19632)
- 2009(17642)
- 2008(17110)
- 2007(14727)
- 2006(12519)
- 2005(10778)
- 学科
- 济(90513)
- 经济(90407)
- 管理(69607)
- 业(66347)
- 企(54095)
- 企业(54095)
- 方法(45575)
- 数学(41364)
- 数学方法(40861)
- 财(37224)
- 农(24869)
- 中国(23436)
- 务(20578)
- 财务(20538)
- 财务管理(20479)
- 地方(19900)
- 企业财务(19601)
- 学(19571)
- 制(18532)
- 业经(18502)
- 农业(16982)
- 贸(16347)
- 贸易(16339)
- 易(15924)
- 银(14376)
- 银行(14313)
- 财政(14259)
- 技术(14127)
- 行(13389)
- 环境(13331)
- 机构
- 大学(316289)
- 学院(316065)
- 济(129169)
- 经济(126823)
- 管理(121104)
- 理学(106041)
- 研究(106012)
- 理学院(104883)
- 管理学(102914)
- 管理学院(102340)
- 中国(80036)
- 科学(67962)
- 财(67505)
- 京(64306)
- 农(61748)
- 所(54190)
- 业大(52936)
- 财经(50904)
- 中心(50103)
- 研究所(49538)
- 农业(48984)
- 江(46968)
- 经(46463)
- 经济学(40816)
- 北京(38890)
- 院(38227)
- 财经大学(38060)
- 范(37977)
- 师范(37374)
- 经济学院(37272)
- 基金
- 项目(226676)
- 科学(178049)
- 基金(167838)
- 研究(155138)
- 家(150813)
- 国家(149634)
- 科学基金(127577)
- 社会(100908)
- 社会科(95908)
- 社会科学(95884)
- 基金项目(88975)
- 省(88035)
- 自然(86092)
- 自然科(84235)
- 自然科学(84211)
- 自然科学基金(82755)
- 划(74972)
- 教育(72235)
- 资助(68899)
- 编号(58726)
- 重点(51776)
- 部(50035)
- 发(47477)
- 创(47410)
- 成果(46158)
- 科研(45185)
- 创新(44513)
- 计划(44078)
- 国家社会(43328)
- 教育部(42653)
共检索到454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缪小林 赵一心
本文基于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围绕债务规模控制效应和债务资源配置效应,构建地区TFP增长对地方债的反应函数,求解出最优债务占比。实证检验发现:(1)单纯增加地方债规模并不利于地区TFP增长,地方债的TFP增长效应显著依赖于人均私人资本等外生性投资环境改善;(2)地方债增加抑制人均私人资本对地区TFP增长的促进,存在一定挤出效应,地方债优化要素配置的制度激励功能不明显;(3)财政独立性越高,地方债依赖人均私人资本促进地区TFP增长的作用越强,且2014年以后中央强化地方债管理对其资源配置效应起到显著促进作用;(4)通过门槛效应模型估计得到,实现地区TFP增长最优的新增地方债占地方政府投资支出比重的门槛值为7%,财政独立性较高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债务承载能力,其债务门槛值为16.3%。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实施地方债规模管理对防范债务风险非常重要,但要从根本上化解债务风险还需强化地方债配置管理,充分发挥债务促进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激励功能。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徐升艳 周玉琴 郭行
利用2003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地区引资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地区引资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财政缺口占预算收入的比重每上升1个单位,将使新增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约1.1个百分点。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较东部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财政压力降低引资质量的影响在中西部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主要影响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影响不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齐云 周雪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大量出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考量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这致使城市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Solow模型进行扩展,使用我国1999—2009年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城市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每个省市都存在土地使用效率不高问题。通过区域划分估算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各地区不同的增长方式,并针对土地财政、城市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彰 郑艳茜 李玉姣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形势日趋严峻,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政治上集权、经济上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影响政府行为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基于政府行为变化的视角,分析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理论假设;其次,采用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L指数对我国各省区2001~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最后,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区域差异性明显;二是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通过引进高质量FDI、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人力资本以及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等策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政府行为的扭曲,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根据上述结论,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清晰划分环境事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射出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子申 金明伟
全要素生产率是去除要素投入贡献后得到的残差,其衡量的是不包括劳动和资本等其他投入的一个经济体本身实力的进步。文章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中部六省2000—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指标。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样本期内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62%;从各省份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湖北、山西、江西、湖南、河南和安徽,存在较大的省际异质性;从省际差异的演变趋势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增长的差异程度正在逐步扩大,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大指数之间可能存在σ收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异质性事实,中部六省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从技术进步提高和技术效率改进两个方面着手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以财政分权改革为契机,选择中国2000—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两者的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是因为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完善财政分权改革的措施,为各地政府搭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助推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孟祥海 周海川 杜丽永 沈贵银
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基于种养结合视角,考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等因素,选取农地氮盈余强度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了1997—2016年中国29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对农业环境技术无效率的来源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水平,以此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占伟 贺心悦
文章选取2009—201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连续且有效的数据,以地方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从微观宏观角度研究,其直接改善了地方企业内外部的经济环境,间接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企业区域、企业类型角度研究,中西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到财政分权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非国企及高科技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其他企业更为明显。根据以上结论,就深入财政分权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深入调整地方财政资源分配,改善当地企业内外部环境;完善财政分权制度,驱动区域发展协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立法的滞后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助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文章选择中国2000-201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来探讨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因地区的发展差异而导致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这也体现了当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现实国情。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华萍
本文计算了从1993年到2001年间中国29个省份的生产率增长数据的曼奎斯特指数,然后通过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不同教育水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有利影响,而中小学教育对于效率改善具有不利影响;而且,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的有利影响是通过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向更有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再分配实现的。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曼奎斯特指数 教育水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纯记
采用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符合"威廉姆森假说";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