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9)
- 2023(12410)
- 2022(10358)
- 2021(9450)
- 2020(7915)
- 2019(17523)
- 2018(17378)
- 2017(33580)
- 2016(18152)
- 2015(19830)
- 2014(19291)
- 2013(19187)
- 2012(17258)
- 2011(15424)
- 2010(15598)
- 2009(14912)
- 2008(14563)
- 2007(13223)
- 2006(11963)
- 2005(10615)
- 学科
- 业(87314)
- 济(79170)
- 经济(79078)
- 企(69760)
- 企业(69760)
- 管理(63102)
- 农(47266)
- 农业(31732)
- 方法(30430)
- 业经(29740)
- 财(24566)
- 数学(22720)
- 数学方法(22479)
- 务(18226)
- 财务(18208)
- 财务管理(18191)
- 地方(18045)
- 中国(17947)
- 企业财务(17134)
- 技术(16960)
- 制(16491)
- 策(15047)
- 和(14145)
- 划(13794)
- 理论(13336)
- 体(13073)
- 贸(12801)
- 贸易(12794)
- 易(12396)
- 环境(12238)
- 机构
- 学院(258681)
- 大学(245483)
- 济(107402)
- 管理(106217)
- 经济(105212)
- 理学(91295)
- 理学院(90461)
- 管理学(89196)
- 管理学院(88746)
- 研究(79742)
- 中国(65171)
- 农(58537)
- 京(51101)
- 科学(48807)
- 财(47617)
- 农业(44701)
- 业大(42788)
- 江(41527)
- 所(39606)
- 中心(38794)
- 财经(37477)
- 研究所(35614)
- 经(33786)
- 州(32940)
- 范(31246)
- 经济管理(31205)
- 师范(31015)
- 北京(30847)
- 经济学(30221)
- 省(28615)
- 基金
- 项目(171173)
- 科学(136403)
- 研究(129271)
- 基金(123258)
- 家(105851)
- 国家(104755)
- 科学基金(92000)
- 社会(83762)
- 社会科(78971)
- 社会科学(78942)
- 省(71403)
- 基金项目(66201)
- 自然(58117)
- 自然科(56761)
- 自然科学(56748)
- 教育(56689)
- 划(56463)
- 自然科学基金(55721)
- 编号(54900)
- 资助(48018)
- 成果(41355)
- 发(39034)
- 业(38920)
- 创(38535)
- 重点(37366)
- 部(36968)
- 课题(36106)
- 创新(35192)
- 国家社会(33981)
- 制(33938)
- 期刊
- 济(132271)
- 经济(132271)
- 研究(69778)
- 农(61246)
- 中国(52422)
- 农业(41630)
- 管理(39351)
- 财(39176)
- 科学(36282)
- 学报(34308)
- 业经(30132)
- 大学(26728)
- 学学(25700)
- 技术(24609)
- 融(23635)
- 金融(23635)
- 业(22564)
- 教育(20803)
- 问题(17997)
- 经济研究(17783)
- 财经(17552)
- 技术经济(15467)
- 经(15242)
- 农村(14791)
- 村(14791)
- 资源(14764)
- 农业经济(14472)
- 现代(13540)
- 版(13458)
- 世界(13342)
共检索到386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叔文 秦静 孙红杰 丁永霞 赵春升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新军 阎建忠 杨柳
农地流转是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农地流转是否能够提高山区农户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公平仍缺乏农户案例研究。文章基于重庆市3个典型山区县的调研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分析山区农地流转在效率和公平两方面的作用,并以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时长和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工具变量,通过2SLS模型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在目前山区农地流转现状下,净转入土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山区农地流转将耕地从人均土地充足的家庭流向人均土地稀缺的家庭,从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家庭流向农业生产效率高的家庭,进而提高了山区土地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同时,本文还发现劳动力占比、牲畜数量、非农收入占比与净转入土地面积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提出规范山区农地流转市场;鼓励种田能手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山区部分农户非农转型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义彬
位于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南山区 ,面积广、人口多、农业基础较好。本文分析了该区的农业资源特征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和潜力 ,对比国内外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提出适合本区的模式及农业现代化方向 ,并针对存在问题指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东南山区 农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宝英 樊胜岳 赵成章
天然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期以来 ,天然草地因疏于管理与保护 ,加之不合理的放牧利用 ,致使我国天然草地陷于面积缩减 ,草地组成退化 ,生产力下降 ,草地生境日趋恶化的困境 ,草原退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 ,通过对天然草地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剖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原因。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草地退化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制度不完善 ,过度放牧 ,农户经营封闭、生产结构单一等人为因素才是造成草地生态急剧退化的主要原因。并依此为依据 ,提出了完善草原法体系、加强管理、创新草业发展制度等天然...
关键词:
肃南县 草地退化 可持续利用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富民 段豫川
基于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川南山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农业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山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川南山区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不同县域间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产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山区农业生产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县域层面的农产品种类分工对其存在制约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姚国雄
作为刚刚解决温饱的山区,如何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呢?笔者认为要强化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挖掘现有资源的生产潜力。首先向耕地要效益。山区耕地有限,我们要千方百计培育生产潜力,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为此,要用先进技术扩大规模经营,要大力兴修农田,发展稳产高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冰
生产条件现代化是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入门钥匙。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主要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对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科技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造,由此促进山区农业整体迈向现代化,其中最主要、最实用的是整治山坡农地、改造基础条件、改进基础设施、运用现代机械。通过分析,发现立地条件、基础条件较差及现代设施短缺制约了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山区条件较差改造不易,落后的山区农业发展观念以及缺乏改造的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经过生产条件的改造,山区农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完全可以成为富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述明
山区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市场经济机制取代传统体制的初始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经济状态特殊的山区,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必须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五结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道元
“七五”期间,我省乃至整个国家都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基本转向山区建设的脱贫致富上来,特别是湖北省山区工作会议以后,经济工作重心已明显地从实际中体现出来。要想使山区农业产值获得突破性大幅度增长,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农业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冰
生产条件现代化是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入门钥匙。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主要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对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科技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造,由此促进山区农业整体迈向现代化,其中最主要、最实用的是整治山坡农地、改造基础条件、改进基础设施、运用现代机械。通过分析,发现立地条件、基础条件较差及现代设施短缺制约了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山区条件较差改造不易,落后的山区农业发展观念以及缺乏改造的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经过生产条件的改造,山区农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完全可以成为富民产业。应该从破解约束生产条件改造的主要难题入手,通过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大规模化经营、创新改造投入机制、增强技术支撑、培育经营主体及更多建设农业园区等路径,加快推进山区生产条件改造,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小娟 陈耀 高瑞宏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在务农成本持续上涨和省工性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山区地块细碎化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厘清山区耕地细碎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指导价值。基于重庆市武隆区、巫山县和酉阳县的101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别从地块权属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测算耕地细碎程度,并采用半对数经济计量模型评估耕地细碎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细碎程度严重,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分别为0.71和0.19,户均耕地面积6.19亩、地块数8.89块,地块与家庭平均相距430 m,即呈现出"块数多、规模小和距离短"的特征;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当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单位产量总成本依次上升33.8%和16.6%;具体到各单项成本,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化肥和种子成本,而限制机械及其他要素的使用。分作物的实证显示,耕地细碎化效应存在明显的作物异质性。此外,优质耕地能缓解地块细碎带来的成本上升,同时扩大地块面积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政策启示: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建立低成本的农地流转网络,并鼓励农户或村庄之间的土地互换,提高地块规模和减少耕作距离,同时政府还应推广和普及适合山区农业的微耕机械。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尚明瑞
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当前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甘肃省资源环境禀赋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读了甘肃省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资源环境恶化对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水平,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甘肃 SARD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法稳
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否匹配对于区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寻求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C=0.6097、GWL=0.5516、GCL=0.3043。同时,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蕊 陆迁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信贷约束引发的资本投入不足,生产要素配比不合理,以及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采用率低,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使用甘肃张掖367户玉米种植户调研数据,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不同灌溉技术条件下农户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从农户信贷金额、利率和期限三个维度探析信贷约束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信贷约束对不同水平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节水灌溉技术对农户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金额约束和利率约束抑制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期限约束的影响则不显著;金额约束对生产效率较低农户的影响较大,而利率约束则对生产效率较高农户的影响更为突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