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9)
- 2023(8477)
- 2022(7726)
- 2021(7377)
- 2020(6187)
- 2019(14462)
- 2018(14601)
- 2017(28532)
- 2016(15523)
- 2015(17531)
- 2014(17527)
- 2013(17389)
- 2012(15718)
- 2011(14003)
- 2010(13813)
- 2009(12409)
- 2008(11974)
- 2007(10079)
- 2006(8579)
- 2005(7223)
- 学科
- 济(59806)
- 经济(59742)
- 管理(44985)
- 业(41778)
- 企(35570)
- 企业(35570)
- 方法(30452)
- 数学(26387)
- 数学方法(26060)
- 农(14969)
- 财(14361)
- 中国(14132)
- 学(13660)
- 业经(13250)
- 地方(12155)
- 理论(10613)
- 和(10320)
- 贸(10105)
- 贸易(10101)
- 农业(10072)
- 易(9790)
- 技术(9750)
- 务(9662)
- 环境(9629)
- 财务(9605)
- 财务管理(9591)
- 制(9075)
- 企业财务(9007)
- 教育(8647)
- 划(8542)
- 机构
- 大学(216672)
- 学院(214529)
- 管理(90563)
- 济(80000)
- 理学(79506)
- 理学院(78658)
- 经济(78122)
- 管理学(77278)
- 管理学院(76908)
- 研究(67519)
- 中国(48339)
- 京(46098)
- 科学(44084)
- 财(35132)
- 业大(33355)
- 所(33277)
- 农(32323)
- 研究所(30661)
- 中心(30364)
- 财经(29132)
- 北京(29067)
- 江(29027)
- 范(28473)
- 师范(28239)
- 经(26492)
- 农业(25379)
- 院(24855)
- 州(24336)
- 师范大学(22982)
- 商学(22832)
- 基金
- 项目(154366)
- 科学(120641)
- 研究(113218)
- 基金(111417)
- 家(96451)
- 国家(95646)
- 科学基金(82535)
- 社会(69108)
- 社会科(65394)
- 社会科学(65376)
- 基金项目(60507)
- 省(60323)
- 自然(55037)
- 自然科(53716)
- 自然科学(53705)
- 自然科学基金(52707)
- 教育(51474)
- 划(50774)
- 编号(47080)
- 资助(45878)
- 成果(37491)
- 重点(33680)
- 部(33576)
- 创(32106)
- 发(32029)
- 课题(31438)
- 创新(29826)
- 科研(29686)
- 项目编号(29414)
- 大学(28880)
共检索到295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Н.В.巴申寜娜 С.С.沃斯克列辛斯基 韓慕康
现在大家几乎都承认地形学的任务是:研究作为内动力过程与外动力过程相互作用之结果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发展。既然地势起伏和松散堆积物的形成是一种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那么地形的研究当然就同时伴有对松散堆积物的研究。所以地形学对于满足实际的需要来说,是极有价值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炼 刘玉龙
城市用地形态是城市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论文立足于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矛盾尖锐与城市用地结构混乱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形态研究理论的历史过程梳理,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城市用地形态研究方向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并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框架指导下进行了城市用地形态研究的理论建构及方法探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新艳 杨勤科 王春梅
【目的】研究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地区的土壤侵蚀地形因子,旨在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赣南地区为典型样区,将该地区1∶10万图幅及其周边的16个1∶5万图幅拼接,然后用1∶10万图幅向外扩展5km后重新切割的范围作为数据处理的单元,基于Hc-DEM提取地形因子,用50m×50m的邻域窗口对坡度进行均值滤波,将赣南地区划分为平原(包括盆地及周边缓坡丘陵)、典型丘陵、山地3种地貌类型区,对这3种地貌类型区的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ength-Slope factor,LS)的宏观和微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在宏观尺度上,平原的坡度和LS因子均最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新晓 赵玉涛 张志强 程根伟
TOPMODEL是一种以数学方式表示水文循环过程的基于物理过程的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该模型结构明晰 ,参数较少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不但适合于坡地集水区 ,还能用于无资料流域的产汇流估算 .TOPMODEL更大的优点在于非常适用二次开发 .该模型最初是用来模拟英国山区降雨径流的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东部、新西兰等温湿地区 ,均显示了很好的模拟结果及可信的变源产流贡献模拟 .TOPMODEL是降雨径流模式之一 ,整个水文过程主要用水量平衡和Darcy定律来描述 .它利用变源面积理论原理 ,采用分布式地形指数 (ln(a tan β)来刻划流域或坡面的地形 ,作为决定径流形式的主导因子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Л.C.貝爾格 韓慕康
陆地和洋底的地形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来分类,但最好是以下列三个要素为基础:高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陆高海深的形态Геометрическаяформа )和起源。1.根据高度来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无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高军 吴晋峰
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已经进入形象主导阶段,对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旅游者的目的地形象认知具有主观性,使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成果依然散落在各自独立的研究之中,尚未有系统总结。文章从5个方面述评了相关成果,发现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同有异,但存在普遍差异,同时,现有研究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研究案例看,研究普遍缺乏中国案例;从研究视角看,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情境要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研究内容看,跨文化研究在文化群体比较中占据绝对主导,国内学界也仅在跨文化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新 杨雪 杨珺 马云峰
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在多中心组团土地利用模式下,运用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的相互关系模型,得到城市交通小区的出行生成量。并以河南省巩义市“1+4”组团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交通需求 出行生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洪林 于贵瑞 牛栋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 ,通过组件技术实现GIS与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集成 ,建立了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我国 10 7个气象观测站的多年逐日太阳辐射资料 ,假设多年中有 1d为晴朗无云的天气 ,即取多年中的最大太阳总辐射值为该计算日的潜在日总辐射值 ,进行模型检验 ,证明该方法可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倩雯 曾坚 杨斌
城市积水问题是城市资源集聚扩散、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水文环境之间重要矛盾的体现,探讨城市用地形态对城市积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例,采用多源数据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分别对城市积水的分布密度和深度进行测算,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4.2移动窗口量化城市用地形态,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逐步回归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剖析城市用地形态对城市积水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缓解城市积水问题的城市用地形态规划管理建议。
关键词:
用地形态 城市积水 影响测度 空间计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Я.И.费尔德曼 司锡明 全石(?)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一公認的事实,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这个問題。一般的結論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限度內山区的降水量随着地区拔海高度的升高而增多。但是当研究地区高度对降水分佈的影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马明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的地形象受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熟悉程度的影响。对泰山的研究表明:就总体形象和情感形象而言,旅游者对泰山的熟悉度越高,则形象越积极;就认知形象而言,6个形象因子中有4个因子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因此,建议目的地管理者从增加目的地信息传播的渠道、力争提高口碑推荐度和重游率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以此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者 熟悉度 泰山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子丹 袁永 邱丹逸 胡海鹏 廖晓东
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当今世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人才移民或外流人才回流。建设人才高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持续提升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人才高地的内涵特征,研究了人才高地的形成发展特点,分析了全球典型人才高地的建设经验,最后提出人才高地建设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
人才高地 集聚 发展特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婧昕 许尔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以峰丛为主的正地形和以洼地为主的负地形。近年来,以正地形为主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对这一地区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正负地形划分。本文以西南喀斯特7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基于地表开度、地表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地形因子,应用改进的局部方差法和阈值法确定最终的正负地形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正负地形分界处地表开度最佳阈值介于-2°-4°之间,正地形比例从42.80%75.57%不等。最后,选取了三个景观格局因子对正负地形的差异加以描述,并分析了耕地在正负地形中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晓洁 李玲
在国家“一带一路”等的实施下,喀什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援引旅游想象理论、建构主义思想,首先,运用在大数据环境下获取的大量旅游网络评论文本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对游客感知到的喀什形象进行解构;其次,在建构主义指引下,以游客角度为切入点,演绎喀什形象建构过程;最后,构建旅游地形象模型即“认知—情感—意动”模型,分析旅游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本文深入剖析游客想象、形象建构过程以及旅游地形象,旨在为喀什旅游形象的宣传与再构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喀什印象 旅游地形象 游客想象 建构主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子为 杨少华 张丽霞 陈骏飞 刘大会
【目的】对中国滇重楼进行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地形、土壤因子,研究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生态适宜性并构建了我国滇重楼潜在分布与地形、土壤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海拔、有机碳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含粘土量、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级、土壤质地分类,它们对滇重楼潜在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生态因子的97.1%,利用所建模型给出的滇重楼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
关键词:
地形、土壤因子 滇重楼 生态适宜性 区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