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5)
2023(8773)
2022(7335)
2021(6426)
2020(5305)
2019(11768)
2018(11230)
2017(20836)
2016(11673)
2015(12764)
2014(12337)
2013(12184)
2012(11424)
2011(10505)
2010(10175)
2009(9184)
2008(8736)
2007(7767)
2006(6846)
2005(6152)
作者
(38170)
(32053)
(31788)
(29784)
(20027)
(15532)
(14030)
(12599)
(12214)
(11156)
(11125)
(10697)
(10472)
(10173)
(10172)
(9789)
(9786)
(9485)
(9376)
(9188)
(8352)
(7800)
(7659)
(7376)
(7342)
(6934)
(6923)
(6878)
(6547)
(6489)
学科
(43882)
经济(43788)
管理(36063)
(30003)
(23598)
企业(23598)
方法(19096)
数学(16994)
数学方法(16805)
(14735)
环境(13325)
(12873)
(12060)
中国(11645)
(10104)
(9724)
贸易(9722)
业经(9645)
(9495)
农业(8585)
(8516)
地方(7298)
(7265)
(7231)
金融(7231)
银行(7218)
(7216)
技术(7147)
(6888)
(6878)
机构
大学(171817)
学院(168610)
(67709)
经济(66474)
研究(64073)
管理(61466)
理学(53742)
理学院(53069)
管理学(51989)
管理学院(51730)
中国(47014)
科学(44047)
(41935)
(37377)
业大(34858)
(34618)
农业(33281)
研究所(32138)
(29808)
中心(28301)
(24696)
(24151)
财经(23862)
北京(23499)
农业大学(22278)
(21844)
(21381)
经济学(20962)
(20176)
科学院(20068)
基金
项目(124001)
科学(96160)
基金(91928)
(86079)
国家(85451)
研究(79427)
科学基金(70470)
社会(51350)
自然(49612)
基金项目(49100)
社会科(48634)
社会科学(48621)
自然科(48340)
自然科学(48318)
自然科学基金(47491)
(47474)
(41858)
资助(36630)
教育(34759)
重点(28969)
编号(28014)
计划(26788)
(26645)
(26265)
(25464)
科研(25293)
科技(24049)
创新(24036)
(22167)
国家社会(22035)
期刊
(70477)
经济(70477)
研究(44454)
学报(40814)
(36553)
科学(34209)
中国(32645)
大学(29673)
学学(28670)
农业(24456)
(21849)
管理(20776)
(13770)
金融(13770)
(13541)
业经(12325)
业大(12138)
林业(12071)
财经(11814)
经济研究(11678)
教育(11180)
技术(10429)
(10373)
(10100)
问题(10080)
科技(9948)
农业大学(9495)
资源(8909)
(7733)
技术经济(7220)
共检索到242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鑫  姜航  孙金兵  崔晓阳  
在张广才岭西部典型低山丘陵次生林区,按坡位、坡向差异对等设置36块样地,采集1 m深度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样,研究了地形因子(坡位、坡向、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碳与物理保护因子(黏粒、团聚体)的关系,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密度范围为8.9~31.3 kg/m2。土壤有机碳的表聚特征明显,平均而言腐殖质层(A1层)集中了全剖面总有机碳的55.2%。坡位和坡向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下坡A1层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83倍,其1 m剖面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67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鑫  吴鹏  韩威  李巧燕  杨蕾  安海龙  王襄平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呈鑫卓  李帅锋  苏建荣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伟红  康峰峰  韩海荣  程小琴  胡景东  韩树文  池桂杰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个土壤剖面(0~10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体积质量为1.07~1.69g/cm3,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龄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澳   赵毅辉   吴继来   吴艳萍   李同欣   严一博   叶建丰   王懿祥  
【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 (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 (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 (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结果】(1)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g·kg-1, 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2)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3)ML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 (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赵辉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也   何怀江   张忠辉   刘婷   于忠亮   刘志宇   包广道  
【目的】通过对张广才岭地区林分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研究,以期为该地区森林合理经营和林分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在张广才岭地区采用地理网格布设的方法共设置0.1 hm~2样地63块,分别对不同林分密度(低、中、高)下各层次物种组成、重要值、多度分布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1)张广才岭地区共调查到植物30 872株,隶属于60科134属203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各层次物种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物种数在中等密度林分下最多;2)各林分密度下乔木层均以蒙古栎和色木槭为主要构成树种,灌木、下木层以乔木幼树为主要树种,草本层主要以薹草类为主,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草本植物出现逐渐由极阳性植物到阳性植物,再到极耐阴性植物的变化。3)不同林分密度下各层次物种丰富度均以中密度林分最高。乔木层和灌木、下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则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林分密度越大,降低趋势越显著。【结论】综上所述,张广才岭地区中等林分密度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林分质量的提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范曼曼  吴鹏豹  张欢  魏晓  陈富荣  高超  
确定合理的采样密度以便更有效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是提高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以合肥市北部地区为例,从5 207个土壤采样点(采样密度为1个/km2)中重复20次随机抽取不同采样密度的六个样本子集(对应采样密度分别是0.8个/km2、0.56个/km2、0.39个/km2、0.28个/km2、0.19个/km2、0.13个/km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差异不显著,各样本对总体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土壤有机质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采样密度为0.28个/k...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龙  姚云峰  秦富仓  张美丽  高玉寒  
【目的】分析内蒙古黄花甸子流域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内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探讨了0~10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0.85~1.07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出混交林明显高于纯林,乔木林明显高于灌木林的特征,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表现为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cm土层中,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在研究区的造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晗  王海燕  罗鹏  杜雪  邹佳何  符利勇  雷相东  
【目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与全球碳氮循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地形,尤其微地形是驱动土壤特征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微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为无人机数据应用与东北天然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提取4块1 hm~2样地中400个10 m×10 m样方的微地形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微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研究区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与高程呈极显著正相关(r=0.26,0.25,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齐梦娟  石朔蓉  姜春前  王书韧  王辉  王景弟  
[目的 ]探索不同间伐强度对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响应。[方法 ]以湖南省天心阁林场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设置4种间伐强度(对照:0%;弱度间伐:15%;中度间伐:30%;强度间伐:50%),探讨不同间伐强度下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结果 ](1)与对照样地相比,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弱度间伐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下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一致;(3)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分别为:0.23%~0.54%、0.40%~0.78%、16.54%~47.30%和6.46%~14.29%,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表明间伐提高了不稳定碳的比例,且颗粒有机碳对间伐处理更敏感;(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活性组分碳间转化依赖于总有机碳量的变化,且在一定的水分和氮素条件下易发生分解转变。[结论 ]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强度间伐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加快土壤中的碳素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齐梦娟  石朔蓉  姜春前  王书韧  王辉  王景弟  
[目的 ]探索不同间伐强度对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响应。[方法 ]以湖南省天心阁林场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设置4种间伐强度(对照:0%;弱度间伐:15%;中度间伐:30%;强度间伐:50%),探讨不同间伐强度下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结果 ](1)与对照样地相比,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弱度间伐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下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一致;(3)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分别为:0.23%~0.54%、0.40%~0.78%、16.54%~47.30%和6.46%~14.29%,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表明间伐提高了不稳定碳的比例,且颗粒有机碳对间伐处理更敏感;(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活性组分碳间转化依赖于总有机碳量的变化,且在一定的水分和氮素条件下易发生分解转变。[结论 ]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强度间伐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加快土壤中的碳素循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珍明  周运超  黄先飞  田潇  
论文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运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 755个详细调查的剖面样地,共计23536个土壤样品,定量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并利用典范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值为12.47 kg/m2,最小值为0.11 kg/m2,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2.11 kg/m2,高于全国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菲  林维  崔晓阳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过筛处理对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Cm),以及培养前后土壤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CWEC)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EC),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土壤有机碳矿化参数:潜在可矿化碳(C0)、易矿化有机碳(C1)等,并分析了土壤Cm与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Cm均大于原始红松林。过筛处理使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增加,其中1 mm过筛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