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1)
- 2023(9664)
- 2022(8046)
- 2021(7731)
- 2020(6123)
- 2019(13782)
- 2018(13113)
- 2017(24455)
- 2016(12595)
- 2015(13986)
- 2014(13012)
- 2013(12751)
- 2012(11528)
- 2011(10545)
- 2010(10153)
- 2009(9432)
- 2008(8695)
- 2007(7112)
- 2006(6255)
- 2005(5518)
- 学科
- 济(53133)
- 经济(53084)
- 管理(31481)
- 业(27859)
- 企(20676)
- 企业(20676)
- 方法(20326)
- 数学(18191)
- 中国(18153)
- 数学方法(18059)
- 农(15692)
- 贸(13619)
- 贸易(13608)
- 易(13295)
- 地方(12615)
- 财(11646)
- 业经(11095)
- 农业(10366)
- 制(9558)
- 学(9549)
- 环境(9304)
- 银(8286)
- 银行(8284)
- 融(8202)
- 金融(8199)
- 行(8079)
- 发(7703)
- 关系(7314)
- 和(7062)
- 出(6824)
- 机构
- 学院(170536)
- 大学(169939)
- 济(78833)
- 经济(77602)
- 研究(64197)
- 管理(62214)
- 理学(53890)
- 理学院(53161)
- 管理学(52372)
- 管理学院(52038)
- 中国(49780)
- 科学(37027)
- 京(35985)
- 财(33670)
- 所(30722)
- 中心(28614)
- 研究所(28173)
- 财经(27380)
- 经济学(26317)
- 经(25318)
- 农(25094)
- 范(23842)
- 院(23837)
- 经济学院(23830)
- 师范(23701)
- 北京(22740)
- 江(22635)
- 业大(22056)
- 财经大学(20655)
- 科学院(19938)
- 基金
- 项目(120717)
- 科学(97538)
- 基金(91615)
- 研究(89620)
- 家(80797)
- 国家(80263)
- 科学基金(68847)
- 社会(61099)
- 社会科(58108)
- 社会科学(58099)
- 基金项目(48240)
- 省(42909)
- 自然(42596)
- 自然科(41609)
- 自然科学(41595)
- 自然科学基金(40826)
- 教育(39901)
- 划(37883)
- 资助(35933)
- 编号(34301)
- 部(27824)
- 重点(27687)
- 国家社会(27317)
- 发(27201)
- 成果(26812)
- 中国(25610)
- 创(25470)
- 教育部(24249)
- 创新(23956)
- 课题(23770)
共检索到250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淑婷 李博 杨永春 石培基 刘润 达福文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县级行政区重心变化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向西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分地区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区重心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方地区其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则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即封建社会以前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县级行政区在整个研究区以及分区均表现出不断分散趋势,从县级行政区分布的主方向来看,全国及北方地区主要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分别呈现出西北—东南以及偏南—偏北格局;3从县级行政区空间密度格局来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在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总体下降,但新中国以后略有上升,东南—西北方向各朝县级行政区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最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
关键词:
县级行政区 空间格局演变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彪
基于1954、1985和2015年县级行政区划数据,通过构建GIS空间数据库,采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县级行政区划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区形态方面,我国基层政区规模在不断扩大,县级政区半径扩张幅度在10km左右范围;县级政区存在着由建国初的县半径>市辖区半径>县级市半径逐步转向市辖区半径>县级市半径>县半径的规律,且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区规模更大;县级政区半径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政区特征方面,高紧凑度和低紧凑度的县级政区较少,受山脉和河流走势的影响较明显;多数县级政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丁建福 萧今 王绍光
利用1999至2007年中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县际差异总体上在不断扩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省内差异占60%左右。多数省份的省内差异在这一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GIS分析显示义务教育投入的空间格局一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陷结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殊的人口与自然地理环境推高了义务教育服务提供成本。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1999-2006义务教育投入不存在收敛性。空间差异与收敛性分析为制定义务教育均衡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丽 李建新
首先界定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然后从行政区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及经济差异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结论表明:①我国多数省份仍然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水平,仅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协调发展度较高。而且,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而经济较不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也较低。②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其中,东部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保持在0.6左右,中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3左右,西部的协调发展度为0.2左右,而东北的协调发展度为0.1左右。③从空间格局的演化来看,向上转移的多为沿海省份,只有少数属于西部,而向下转移的多为西部省份,只有少数属于东部;保持不变的省份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广海 刘真真
文章在分析中国海岛县(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2个海岛县(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现出各个海岛县(区)总体规模差异及其变动情况;运用位序规模、聚类中迭代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海岛县(区)产业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海岛县(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原有单核心模式下,一产和二产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格局转变并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三产将成为未来产业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誉
国家在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上的分权趋向到了县一级政府变成了新的集权,这使得中央下放到地方的权力偏移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正确方向,集权成为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问题的主要根源。本文借鉴公共行政发展的理论,结合我国教育行政发展的自身特点,通过建立以分权、服务为方向的二维分析模型反映县级教育行政改革的实然和应然状态。
关键词:
县级教育行政改革 权力分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佳羽 韩兆洲 蒋青嬗
研究目标: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目标为背景,分别从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学中的Moran's I检验、局部Getis-Ord G统计量等,并构建分层空间计量模型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总体呈中间"高-高关联型"高水平匀质分布,周边"低-低关联型"分布的"山峰状"空间格局。经济密度的内部差异呈中度水平,但有明显的逐年缩减趋势。经济密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中"高-高关联型"地区范围扩大,热点区域及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的经济密度差异已有所缩减,但冷点区域的经济密度没有跟上其他区域经济密度的发展。影响因素中要素的投入密度差异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密度差异的绝大部分。R&D资本投入系数结果说明近年城市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在下辖地区间的影响更加广泛、均匀,但两层面创新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为正。除了城市处在大湾区内的区位因素外,下辖地区处在城市中的相对区位也是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非大湾区城市紧邻地区的经济密度虽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其增长速度和产出效率并未低于其他地区,T-检验和模型结果都显示围绕海湾的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区位哑变量系数在城市间并不一致,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密度下,有些城市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产出效率还较高。研究创新:选取大湾区各城市直辖地区作为低层样本,各城市为高层单元,形成地理单元嵌套地理单元的两级分层数据,充分利用了异层信息,考虑了适当的空间依赖问题和跨层交互作用。研究价值: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现状、发现问题并给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炅妤 李炫 朱磊 吴修月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多视角 县级 蒲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国通 黎寅慧 许晨 邹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皖北地区35个区(县)作为决策评价单元,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真实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展示皖北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皖北地区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呈现波动轻微下滑趋势,研究前期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普遍优于后期,调整后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的区(县)增多。人均GDP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第三产业占比对农业生产效率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从全局空间上看,除2017年,其余年份皖北农业生产效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上看,皖北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在不断减弱,且空间分布格局以同类集聚分布(“高-高”型或“低-低”型)为主。基于此,研究探讨皖北地区真实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性对后续思考皖北农业生产发展路径具有一定意义,以期为精准改善皖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及完善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谢瑶 徐璐 张婧梅
利用11个省(自治区)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数据,本文探讨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的相关议题。研究发现: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和"行动"的巨大差距,政策执行方式行政化色彩浓厚、执行阻力较大,政策执行存在较大扭曲,未来仍有四成左右县(市)希望进一步撤并学校。笔者认为,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教育规划中的决策地位,理顺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比例,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问责机制,能为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构筑必要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学校布局调整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政策执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顾佳峰
对全国360个县级市2007年的耕地资源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邻近县级市之间在耕地资源使用和配置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彼此互相借鉴和影响。这种邻近地区的互相比较,往往会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其耕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耕地面积比重与人口呈现倒U型关系、与人口自然增长及人均GDP率呈负向关系、与商贸比重及耕地总面积是正向关系。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计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彪 王开泳 赵逸才
行政中心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采用空间分析、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中心迁移的基本特征、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迁移特征方面,行政级别越高,迁移距离相对越远,集中出现在2000年以后,以华北地区最为频繁,西部地区迁移距离普遍比其他地区更远;在迁移效应方面,新行政中心周边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增速都明显快于原行政中心,行政中心迁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受资源环境条件制约、旧城规划改造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引导、行政体制改革和城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行政中心迁移通常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祥云 陈建伟
基于县级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94年推行分税制后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县级财政支出的激励不足。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中国特有的行政集权和财政分权体制下,县级政府基于自身政绩考核和升迁的需要,而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安排给不断扩张的财政供养人口,以确保社会稳定,其次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建支出,从而挤占了教育支出。同时还发现,这两方面的支出对东部与中西部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替代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由于不注重干预机制的设计,上级基于县乡财政困难为由而加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产生了负激励。
关键词:
财政分权 义务教育 县级财政支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庆 郑筱津 付世华
国土空间格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的空间体现,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现实需求、概念内涵与学理的基础上,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后的调整,需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功能空间与管控边界、明确各类空间格局的优先次序。(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促使各类要素在国土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与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均衡性,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