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0)
2023(11794)
2022(9254)
2021(8422)
2020(6506)
2019(14168)
2018(13913)
2017(26497)
2016(13977)
2015(15218)
2014(14881)
2013(14087)
2012(12454)
2011(11442)
2010(11367)
2009(10912)
2008(10098)
2007(9158)
2006(8327)
2005(7081)
作者
(37128)
(31183)
(31081)
(29687)
(19533)
(14841)
(14122)
(11947)
(11933)
(10760)
(10681)
(10461)
(9927)
(9585)
(9514)
(9399)
(9103)
(9097)
(8977)
(8786)
(7901)
(7510)
(7350)
(7266)
(7180)
(6914)
(6816)
(6786)
(6199)
(6123)
学科
(61110)
经济(60947)
(35707)
管理(33881)
(29607)
(25443)
企业(25443)
中国(20122)
农业(20043)
业经(19544)
方法(18229)
地方(18038)
(14446)
数学(13545)
数学方法(13417)
(13082)
(12112)
(11398)
理论(10667)
(10053)
发展(9678)
(9656)
地方经济(9013)
(8951)
银行(8937)
(8838)
金融(8836)
环境(8822)
(8637)
农业经济(8507)
机构
学院(193231)
大学(188637)
(78686)
经济(76991)
管理(70885)
研究(65834)
理学(60979)
理学院(60259)
管理学(59140)
管理学院(58763)
中国(49099)
科学(39593)
(38353)
(35261)
(34151)
(31603)
中心(30765)
(29707)
(29156)
师范(28941)
研究所(28663)
财经(27983)
业大(26825)
(25348)
经济学(25299)
农业(25214)
(23702)
(23622)
北京(23099)
师范大学(23035)
基金
项目(131807)
科学(105705)
研究(102034)
基金(95177)
(81683)
国家(80922)
科学基金(70181)
社会(69190)
社会科(64329)
社会科学(64312)
(53136)
基金项目(50128)
教育(45911)
(43471)
编号(42933)
自然(41071)
自然科(40127)
自然科学(40120)
自然科学基金(39359)
资助(35393)
成果(35005)
(31120)
重点(30006)
课题(29423)
国家社会(28805)
(28314)
(27712)
发展(25854)
(25793)
创新(25731)
期刊
(96887)
经济(96887)
研究(56537)
中国(40137)
(38245)
学报(28528)
科学(27660)
(26066)
农业(25022)
管理(24424)
教育(24183)
大学(22365)
学学(20904)
业经(19953)
(18405)
金融(18405)
经济研究(14874)
技术(14851)
财经(13644)
问题(12628)
(11930)
(10593)
(10315)
农业经济(9985)
图书(9878)
农村(9796)
(9796)
商业(9133)
社会(9009)
现代(8854)
共检索到287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地域社会学视角审视中国乡村都市化进程,以地域社会分析框架从地域动力机制、社会样态及整合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性考察超级村庄及城中村两种特殊地域社会类型。超级村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内生模式,而城中村则属于行政驱动外生型模式;超级村庄地域社会样态呈现一种城乡衔接带特征,而实践中的城中村则是一种新型都市村社共同体样态;超级村庄通过一种后集体主义整合机制实现集体不散的神话,而城中村则通过复调型整合机制实现暂时性秩序,最终实现类贫民窟式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中国多元城镇化战略不仅要求学术界突破城乡二元对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志勇  韩倩  张以瑾  
农村学校面临的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根据在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学校与之所在的社区对于风险问题的取向、行动与互动。借助于风险社会学理论,研究发现学校与社区对于风险的判定与承担有不同的立场和解释,处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局中;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方面,学校教育的唯技术和物质化倾向,以及圈养与封闭的消极保护举措,与社区的"报"与"偿"逻辑产生冲突,造成了二者的区隔与对峙,并产生了权力的博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娜尔   王倩  
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乡村风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但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传统村落研究的现状和热点,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中贵   吴塑  
乡村振兴背景下,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村落逐渐难以适应当前发展步伐,迅速没落,但是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凝聚了我国人民的乡情,是民俗的情感寄托,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保证传统村落永葆生机与活力,必须要推动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分析推动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向阳   张晓敏  
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是传统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转型方式。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既保护传统文化,又满足现代化的需求。推进传统村落现代化应构建转型发展机制,明确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探索文化保护、特色开发和有序利用的多维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越  刘健  薛昊天  谭纵波  
乡村重构是指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引起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重构的演化过程。以成都市郫都区的三个村落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影响下乡村空间和社会重构特征。研究发现,伴随不同深度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如确权颁证、土地整治流转和乡村规划建设等内容,乡村聚落空间不断聚合规整,景观破碎程度下降,同时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同时发生了重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地制度改革下乡村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围绕土地要素的产权明晰界定、土地利用集约和土地资产活化是实现乡村重构的关键前提,进而带动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重组流动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江红  狄金华  张翠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雄华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  
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及人口老龄化等"三化"现象是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往村落的空间治理,如村庄合并、"村民上楼"和生态移民等方式由于忽略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破坏了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缺乏组织保障,导致村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空间。本文以一个"三化"问题严重的典型县域乡村社会调查为例,从空间治理视角分析W县政府基于村民的条件差异和其生活环境进行居住空间的再造,并因群而异在地创新设置大量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组织,将该县近四成的60岁以上的空巢老年群体安置其中,受到了当地老年人群的认可。这种结合乡村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村落空心化特征的居住空间合理化的改造,为以多样化的社会养老组织为中心的乡村社会再组织和乡村老年人群共同体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淑军   张雅迪  
传统村落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力点,近几年片区式保护利用成为传统村落振兴与保护利用的重要指引和有效方法,冀中南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大、空间集聚性高,具有开展片区式保护利用的地域优势。立足于乡村振兴目标和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片区式保护利用的基本判断,从内生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维度深入分析其现实困境,针对性地提出冀中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与片区式保护利用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昂  
传统村落在黄河流域展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依托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著名乡村旅游地,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然而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不可避免地毁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河流域依托于传统村落进行的旅游开发同样面临诸多的问题,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基数大、范围广、类型多的情况,进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期能为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贡献合理科学的经验总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文琼  
民族杂居村落中的选举竞争表现为以民族支系为情感导向的行为选择,民族支系作为村庄治理结构影响着村庄自治的运行。本文以广西马村为研究对象,以族群认同为视角,考察民族支系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表现,分析导致村委会选举中民族支系竞争的原因,构建村民自治法治语境中各民族支系竞争的规范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民  石磊  张冲昊  
从社会—生态视角对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有助于厘清阻碍转型期中国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精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科学有序发展。文章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VSD分析框架,从社会—生态视角提出了一套县域多维度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CRITIC法减少评价指标间的冲突性,并通过SERV模型对区域脆弱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2019年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差异较明显,总体呈现东南、西北高,北部、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将高脆弱区分为4个类型,依据“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出了差异化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启臻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要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兴旺只有限定在乡村范围内且以农民为主体才具有实际意义,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基础上并与乡村价值体系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排斥乡村的产业,都与产业兴旺相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