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7)
2023(13386)
2022(11898)
2021(11264)
2020(9440)
2019(21403)
2018(21491)
2017(40973)
2016(22614)
2015(25391)
2014(25276)
2013(24745)
2012(22637)
2011(20165)
2010(20158)
2009(18679)
2008(17688)
2007(15263)
2006(13280)
2005(11554)
作者
(62584)
(51511)
(51312)
(48812)
(32936)
(24868)
(23514)
(20214)
(19732)
(18424)
(17953)
(17126)
(16258)
(16100)
(15928)
(15627)
(15545)
(15276)
(14864)
(14635)
(12766)
(12674)
(12332)
(11864)
(11642)
(11600)
(11575)
(11327)
(10355)
(10221)
学科
(86289)
经济(86188)
管理(61948)
(56155)
(47275)
企业(47275)
方法(37579)
数学(31502)
数学方法(31090)
(24119)
地方(23388)
中国(23162)
业经(20314)
(20057)
(19356)
理论(16192)
农业(16167)
(15400)
(15269)
(14693)
贸易(14681)
(14128)
环境(13949)
教育(13634)
技术(12857)
(12464)
(12414)
财务(12393)
银行(12377)
财务管理(12372)
机构
学院(304787)
大学(304171)
管理(120736)
(112060)
经济(109213)
理学(104370)
理学院(103156)
管理学(101252)
管理学院(100712)
研究(98857)
中国(73505)
(65032)
科学(63550)
(51722)
(48831)
(47292)
(46472)
中心(46360)
业大(44760)
研究所(44578)
(44082)
师范(43722)
财经(41339)
北京(40864)
(38344)
(37239)
(36647)
农业(36152)
师范大学(35157)
技术(33462)
基金
项目(211730)
科学(165720)
研究(158233)
基金(150579)
(130078)
国家(128900)
科学基金(110879)
社会(97140)
社会科(91721)
社会科学(91699)
(84705)
基金项目(80770)
教育(72929)
自然(72040)
(70816)
自然科(70287)
自然科学(70273)
自然科学基金(68957)
编号(67300)
资助(61182)
成果(54715)
重点(47248)
课题(46181)
(45770)
(45443)
(43883)
项目编号(41144)
创新(40761)
科研(40098)
大学(39415)
期刊
(126836)
经济(126836)
研究(89297)
中国(58819)
学报(47148)
科学(43599)
管理(43146)
(42511)
教育(41360)
(38443)
大学(35281)
学学(32544)
农业(29538)
技术(27018)
(24860)
金融(24860)
业经(22664)
图书(20834)
经济研究(18990)
财经(18684)
问题(16509)
(15840)
理论(14969)
科技(14877)
资源(14802)
(14723)
书馆(14366)
图书馆(14366)
(14247)
实践(14050)
共检索到445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巧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是对清代文献文化史体系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其不仅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理路,也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范式。该著作大量使用日记、题跋、笔记等史料,以专题史的形式,综合利用书籍史、文化史、技术史、心态史、学术史等视角,探索了清代书估、抄书人、文士、女性等群体与书籍的互动,分析了《读书分年日程》《说文》、家集、小说戏曲、新学书籍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勾勒揭示出清代文献与文化的流动与关联图景,为后续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书是清代文献文化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与导向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潘炜  
跨界重构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阅读空间创新与业态升级的重要路径。上海阅读与演艺的跨界融合已探索出“书店+演艺”“图书馆+演艺”“文化馆阅读空间+演艺”“历史街区阅读空间+演艺”等4类空间模式。文章借鉴共生理论框架分析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阅读+演艺”空间是在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协同驱动下,由阅读单元、演艺单元、消费单元的多元主体,基于物理嵌合、社会衔接、场景耦合三位一体的共生介质进行能量交互,并通过经济互利、偏利寄生、培育服务、社会互惠等行为模式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等结构模式实现空间共生的产物;初步显现出对宏观城市更新、中观文化生态优化、微观文化生产模式转型等的价值意义;下一阶段可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共生单元拓展、共生网络构建等措施推动“阅读+”空间的系统营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秋梅  
清代,买卖契约作为重要的契约类型之一,一方面,在国家法的统一规范与国家政权的竭力参与下,表现出较高的统一性,其外在形式日趋规范与统一,契约内容渐趋明确与固定;另一方面,则因受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契约主体构成、交易标的选择,还是要件设置和订立程序方面又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对买卖契约地区差异性的表现及其生成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清代国家法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俊峰  白如镜  
康熙末年,在河套地区开发与蒙粮内运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碛口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开始兴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沟通华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综合型商运码头。民国时期,伴随着晋蒙黄河水运的衰退,东西双向性质的晋陕货物集散成为其主要商贸形式。不同于多数脱胎于乡村聚落的市镇,碛口自兴起之初就呈现出纯粹的商业景观形态,镇城空间沿黄河与湫水河岸线性展开,最终定型为“五街区”形制。鉴于其经济地位,从咸丰初年通判衙门和厘税局的相继设置开始,地方政府对碛口直接的行政与经济管控从未中断,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以商人家族为主导的社会运行秩序。民国初期,商人群体通过成立商会实现了内部权力关系的整合,并在复杂的地方权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作为宋韵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从多个维度丰富了宋韵文化的底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巅峰级的人物和神话般的存在。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在苏轼身上映现得尤为集中与明晰。如果对宋韵文化进行取样分析的话,那么最好的样本非苏轼莫属。苏轼一生三度任职浙江,以他在浙江的政治与文化活动为中心视点加以考察,足以得出他堪称宋韵文化之样本的研究结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杨扬  
如何超越当前合作中过多关注同质性,从根本上激活不同参与者的主体性,成为促进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U-S合作持续推进的关键。遵循这一理路,强调群体学习过程中异识和多样性的跨界学习理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研究旨在以跨界学习理论对当前的U-S合作进行优化,透视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可以呈现出怎样的新样态以及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新局面。研究表明,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优化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立基于“差异即资源”这一核心主张,并认识到“差异即资源”的实质在于“求异”;从情感的、物理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营造安全、信任与支持性的互动场域,为教师主体性的彰显提供土壤;从“是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三个角度建构出多层次多类型的边界客体,不断促进合作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的运行系统,推动了跨界学习机制的形成,进而建构出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的理论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傅小龙  
高校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促进青年一代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也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的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佛山市为例,探索研究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升人文湾区文化软实力。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宾长初  
大乌圩是清代广西四大圩镇之一,与苍梧戎圩、桂平江口圩齐名,是西江流域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从现存的列圣宫碑刻以及地方志资料来看,大乌圩成圩于明末,经清前期发展,商业在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经咸丰兵燹后于光绪年间有所恢复。大乌圩地处西江流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繁盛。嘉庆年间重修列圣宫碑刻资料显示,当时有848家(次)商号捐款,有199家商号参加抽厘。从抽厘总额3057余两估算,嘉庆年间大乌圩商人年经营额为100余万两。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红军  
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一直存在官方和民间之间、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争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不同,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成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生动的文化体验成为其显著特色。日本政府关于民族自身认同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关系的处理等成为制约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痼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原兵  
大学社会服务越来越受重视,同时社会创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大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创业在目标、主体、收益等维度上存在一定契合。本文探讨了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政策与实现途径,指出日本教育界借鉴社会创业理论,引入目的、中介、时间、立场四个维度,反思了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现实问题,以及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启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何晨  
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坦  
河北地域历史上很早就开始有商贸活动,并且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商品经济的持续拓展促进了商路形成和商帮兴起。“张库帮”“老呔帮”和“冀中帮”等商帮的形成发展,逐步积淀而成地域经济文化特色鲜明的“冀商”经营之道。这既是长期商贸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提炼,也是燕赵商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地域文化与思想学脉濡染滋养、潜移默化的结果。从事商贸活动的是人,人的行为受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然而,迄今的研究大多重在商贸经营本身,而少有从商业文明与地域学脉视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发掘、梳理北方实学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颜李学派的学说主张,及其涵蕴积淀于冀商经营之道中的典型事例,探索冀商研究的深化和创新,也希图为商帮研究提供一个新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